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北朝时的古刹茶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佛家的思想发生联系,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开始与人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表现为茶的仙药化和茶的寺院化。这不仅从一个特定的方向推动了饮茶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茶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茶的仙药说

关于茶的仙药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于福建的兄妹三人寻“仙草”救乡亲的故事比较有名。远古时期,天气大旱,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为了救民众,有一家兄妹三人决定上山去采“仙草”。大哥走了36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向一位仙人问路,仙人告诉他:“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可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大哥因为好奇而回头,结果变成了石头。二哥也重蹈覆辙。小妹则义无返顾,终于采到仙草上的芽叶,救活了乡亲们,而后又将这种植物种满山坡。

实际上这种“仙草”就是茶。这个故事旨在说明茶的神奇来历,也说明了人们对“茶”的神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与道教结合,由此茶开始了仙药化。当时的文人有饮茶以求长生的风气。在魏晋文人的一些作品里,充满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阮籍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许多文人都有对生命的哲学认识。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的养生功效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茶与佛的初遇

僧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并在茶中融进“清静”思想,他们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精神寄托,即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则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开始栽茶、制茶、讲究饮茶,这些寺院也开始成为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江苏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艺精巧,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也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而且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能力来研究茶的采造、品饮,以及作诗写词宣传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可见,佛教在自身传播的同时也推动了饮茶的普及。

延伸阅读
寺院的饮茶之道

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佛教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 CvRPV2FtAPztF1Zo07zIiriDUmQfRQeUbQY5ztbs52bhKmxSZqQvTDyY2PshAl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