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这样的。1998 年底,笔者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心理系硕士毕业,转到佐治亚大学读博士学位。博士课程 1999 年秋天才开学,于是我就有了大半年的自由时间,决定回国看看。这期间认识了一些教师和当过教师的人。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打起了质性研究的主意,想写一部关于中国教师和教育的研究报告。1999 年秋天回到美国,也碰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教师,我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了。

但是我并未用标准的质性研究报告的方式去写,我采用了小说的笔法。这么做,或许是叛逆心理作祟,或许是独树一帜的心思作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当时,我对于文学的兴趣,超过了需要“公正”“客观”态度的人文科学研究。

而且我至今也不后悔把一本田野调查报告弄成了一部小说、让自己的学术之路走到岔道上去了。我坚信这部小说比一部田野调查报告更接近于一些青年教师或者学生的内心经验。我也相信,可以用小说的形式书写心理人类学研究报告。我把自己的此类作品称作“心理人类学小说”。

《高高的十月》是以某两位教师的经历为主线的,但它其实浓缩了更多教师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自然也少不了虚构的成分。赵老师和崔老师是我认识的两位曾经做过中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叙述,是这部小说的蓝本。与他们的相识,成就了这部小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

本书的写作始于 1999 年秋天,初稿完成于 2002年秋,用了三年时间。初稿完成后,参加了《新语丝》月刊于 2002 年举办的第三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赛,获得一等奖。获奖自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我不久就有点后悔。当时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抱有狂热的认同,乃至于对粗糙随便之处不屑一顾。初稿完成后的这十四年,笔者对作品做了一些修改。《高高的十月》变得也许更成熟一些了,这种成熟是通过更少的文字来达到的,也就是说,修改主要做的是删削。

《高高的十月》已经脱离了我用小说的形式书写心理人类学研究报告的初衷,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生命的存在。如今我把这部小说拿出来出版,或者说不论在任何时候拿出来出版,肯定都是有些武断和仓促的。

二〇一六年五月 lC4ea5oWQgwOppIrWJMNRiyb2y2TKofW8F3UMb+LB/M39oXdeye9pSd6zJ7le7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