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我从参与创立的在线教育企业离职。在那之前,我自诩为“天之骄子”——我参与创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过1.1亿元融资,我带过百人团队,我管过自然流、投流、销售、社群团队。即便企业最终被收购,但鉴于所谓的“巨额”融资光环,相信不管是谁都会高看我一眼。我自己也是。
原来创业,资本是充裕的,招聘有足够的预算。但当我创立新的企业时,资本市场已经不看好教育培训了,我也不想再去辛苦融资,只好匆匆改换其他行业。
但我很快就碰壁了,主要是方向没选对。2021年,私域代运营刚好很火,我尝试去承接大企业的相关业务,花了两个月时间证明自己不擅长干这件事。我也组织过团队做中医培训,但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不懂的东西,很难把它做好。我也想过做 TikTok账号运营,但当时我甚至连TikTok都很少刷。
时间来到11月,我的业务没有任何进展。眼瞅着初期资金投入即将见底,团队即将散伙。没办法,我只能再回到在线教育赛道,想着做一点快速让现金流回笼的事情。思来想去,大部分在线教育品类已经被开辟得很完全。倒是因为我在“流量”江湖小有名气,很多老板会向我咨询“怎么做流量”,其中也包括很多付费咨询的人。于是,我决定做“流量培训”,服务的对象是企业主和企业业务负责人。比较幸运的是,第一期培训,我就收回10万元。
一开始,我的培训内容是针对所有平台的,因为我上一次创业的时候带领的流量团队有60多人,做的是公务员考试类目,覆盖的人群足够广,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有涉及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平台包括抖音、小红书这种大众平台,也包括虎扑等小众平台。做了半年之后,我和客户们都发现,小红书几乎是所有平台里面最容易出成果且客户质量最高的一个,因此,我开始完全聚焦小红书平台,逐步开展团队业务。
首先,我们团队铺设了很多关于私域引流的账号,聚焦企业主和企业业务负责人这群精准客户,可以说几乎把握了这个品类70%的流量。然后,我们又将业务扩展到各行各业该如何获客,这样一来,我们的各行业客户,不管是做减脂、教育培训、家装的,还是做服饰、副业指导、个人IP的,都在小红书中收获了较好的结果。慢慢地,我们在小红书中的培训业务越理越顺。
我在很多场合看到创业者复盘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会说自己当初如何明智地选择了某个赛道。但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小公司其实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如果真要说战略,小公司的战略可能就是“寻找活路”。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尽可能拖延公司的死亡时间,左奔右突,跌跌撞撞,试出来一条活路,想尽一切办法让公司活下去,这就是战略。
既然我很幸运地找到了这条活路,自然也会无比珍惜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国内的教育培训领域一共有两套逻辑——培优和补差。我们目前的客户主体是企业主和企业业务负责人,培训的本质是所谓的培优。
我经常会和团队成员说,我们的客户在小红书中的起号成功率高,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客户本身厉害,他们项目选得好、执行做得好,我们提供的方法论和操作实践可以让客户少犯错,但功劳有限。
培优是非常容易做出口碑的,学而思创立早期就坚定地把这个理念执行到底,很容易翘动品牌。补差则恰好相反,要让原本素质较差的生源变好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新东方很多时候就是在干这件事。
学而思在培优领域采取总部统一教研的方式。教研最重要的标准有两个:高质量的教材教辅与高质量的课程交付。学而思集结最优秀的老师编制教材,打下了深厚的教研底子。对于课程交付,则筛选最优秀的人群策群力。
我是互联网行业出身的,我不习惯坐办公室,更习惯和我的员工、小伙伴坐在一起,但为了写这本书,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了3个月。因为教材就是培训企业的基础。当我研究了国内的教培历史并最终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写一本书。而且,要想做好这件事情,赢过对手,我必须要静下心来亲自完成,不能找代笔,不能安排几个同事随意来攒。
同样地,课程交付的过程我也必须要参与。我们公司成立快2年了,算是小红书培训品类里面排名比较靠前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很多课程都是我自己参与和设计的。只有在一线,我才会有手感,打磨出来的内容才会“真”。交付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筛选足够优秀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的逻辑不一样。我们筛选的是有小红书运营实战经验且乐于助人的人。我很庆幸我们的教研课程交付团队目前有12位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我们一起研究各行各业在小红书中的运营打法,根据平台规则的变化去升级我们的课程。
目前,随着小红书的红利释放,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成为我们的同行。很多人会借鉴,甚至照搬我们团队的课程形式。对此,我并不介意,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我们是行业内排名比较靠前的玩家,一定是会被借鉴和模仿的。与其模仿不用心做教研、做交付的团队,不如模仿我们,至少我们可以提供成体系的教研资料和交付节奏,我们可以做一个好榜样。相比之下,我更怕那些“挣快钱”的玩家,客户可能会觉得这个行业中有人“割韭菜”,这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行业好,我们才能更好。
必须要强调的是,随着小红书平台的发展,本书的实操细节未来可能会过时。但以下3点,应该会帮助到正在阅读本书的你。
实操细节会过时,但是方法论不会。我做小红书运营的方法论总结起来就是:1个核心,3个方法。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我从10年前的公众号时期开始入局新媒体行业,历经了公众号、抖音、小红书3个时期,我总结的这一套方法论一直用于我个人和团队生产内容。
平台规则变化较快,但行业打法变化较慢。越传统的行业越是如此。我们团队在2022年跑通了27个行业的小红书获客逻辑,在2023年又跑通了10多个行业。这些积累和实操经验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肯定没有客户那么懂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在小红书上的运营打法,客户肯定没有我们懂。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行业知识是来自从业积累的,而各行各业在小红书上的运营打法一定是从用户视角得来的平台实践,不需要很强的行业积累,但需要很强的用户同理心和对平台规则的掌握。我经常劝我的客户,运营小红书平台不必专业性太强,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吸引的是同行,普适性强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吸引的才是客户。
在本书中,我将内容分为5个部分:先导篇、入门篇、进阶篇、高阶篇和案例篇。不管是运营小红书还是其他新媒体平台,运营节奏都特别重要。即便是老板,也要掌握一些初阶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管理新媒体团队,更好地听取员工汇报工作并管控员工的工作进度。
掌握节奏,循序渐进,方能大成,一口吃成个胖子不符合实际。当然,我们实际的运营成功案例远比本书中呈现的多,一方面图书篇幅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客户对私密性要求比较高,如果各位读者想了解更多的实际案例,可以关注我们的课程。
我之前是一个文艺青年,在24岁之前,我一直觉得人生唯一的目标是当一个作家。为此我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字,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发表或出版。
24岁那年,我在京东图书任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幸和很多国内蜚声在外的作家坐在一起交流。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他们的年收入,顿感心凉,即便是国内顶级的作家,年收入也没有我想象中那样惊人。
那时我就想,要想做到像他们这么厉害,我需要付出努力:笔耕不辍20年,还得文采过人。我掂量了一下自己,24岁了,没在刊物上发表过文字,这说明我的文字水平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即便我力争上游,但没有天分可能也无法突破瓶颈。另外,在我奋斗的20年间,我可能一直默默无闻。这种情况令我绝望,所以我决定放弃成为作家的梦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创造财富。自此之后,我一头扎进互联网行业。
但我一直有一个出书梦,也想通过自己的文字、主张、IP 属性去影响一些人、帮助一些人,本书的出版算是真正圆了我的一个梦,这是本书之于我的第一个意义。
本书之于我的第二个意义是,它给了我足够的空间,让我讲述小红书的运营方法论。我和团队在过去几年积累了许多行业实战经验,但不管是通过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分享出来的都是只言片语,系统性终究比不过图书。借着这本书,我终于能体系化地输出团队服务客户的经验。
本书之于我的第三个意义在于,它让我成为所谓的“专家”。我经常开玩笑说:“图书是一个登堂入室、配享太庙的东西,专业性不可比拟。”如果不出书,我觉得自己始终是“江湖郎中”,处江湖之远。图书出版后,我的Title终于可以增加一个了。
胡石玉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