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魏徵:一生选错边的成功者

为人熟知的魏徵(580—643)跟唐太宗之间是一种君明臣直的关系,君主贤明,臣下敢于直谏;而真实的魏徵可能跟文学或者官方史书中的魏徵略有区别。比如魏徵的政治判断力并不强,一生中几乎每次政治抉择和选边都站到了失败者的一边,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身后名。历史是各种记忆竞争后的结果。关于魏徵的记忆像基因一样,生命力更强的部分塑造了他今天的形象。在后世的记忆里,有关魏徵的故事成为政治资产,不断被后代的政治人物拿出来使用,成为一种象征。

魏徵是巨鹿曲城人。他的父亲在北齐做过县令,并非高门大族,但也不是平民子弟。“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魏徵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因此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比较穷困。但魏徵也不想经营家里的产业,他有更大的志向。曾经当过道士但是很快就还俗了,特别喜欢读书。看到天下大乱,魏徵觉得一展抱负的时候来了,希望能找到明主投靠。隋末战争中,魏徵先辅佐李密,在李密帐下担任记室参军,是李密非常信任的秘书。他对李密的事情非常熟悉,这也反映在他为自己这位旧主所作的传记上。在魏徵看来,李密是跟项羽一样的英雄,最后不能夺取天下,实在是天命不在他那边。李密战败后,魏徵跟随李密入关投降李唐,但是长期不被重用,他就主动请缨,去劝说据守黎阳的李勣投降了唐朝。但是不久,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虏了魏徵,魏徵又在窦建德那里担任起居舍人。到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擒获窦建德,魏徵再次归顺唐朝,为太子李建成所尊崇,担任东宫的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的核心幕僚。

魏徵为李建成出了很多主意,希望他早点下手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太宗责备他离间兄弟感情。魏徵说:“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唐太宗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拔擢他为谏议大夫,让他前往关东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旧部。他在关东碰到了正被押送进京的原东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等人。魏徵将他们释放,对原先的东宫、齐王府势力采取宽大的政策,为安定局势做了贡献,太宗为此很高兴。

魏徵前后转换了五次阵营,为不同的主人服务,但是并没有遭到当时舆论的谴责,没有人认为他不忠。这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魅力,而是当时思想氛围并不强调为君主尽忠而死。唐初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有多次转换阵营的经历。比如李勣,也有全军覆没和被俘的经历,但是回来之后依然被任用,并继续担任军事统帅,这是大唐的风度所在。若在后世,李勣被俘后恐怕很难再担任军事指挥;魏徵会被认为是五姓家奴,舆论会认为他应该死节。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图 19 阎立本绘《步辇图》。宋朝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述的是贞观十四年(640)吐蕃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朝见唐太宗的场景。

贞观三年(629),魏徵迁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633),代王珪为侍中。史料里记载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很快就辞职了,以后一般是以虚衔参知政事的身份参与朝政。此外,魏徵所接受的训练更多来自儒家的道德礼节,他并非法律专家。

魏徵所做的另外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是参与修撰前朝的历史和本朝的国史。

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荐在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去世,时年六十四。太宗亲自前往魏徵家中吊唁,恸哭不止,下令五日不早朝,并追封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太宗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子李承乾也为魏徵举哀。

魏徵以极言进谏的形象留存在《贞观政要》中。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有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魏徵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诤,有时弄得他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罢朝后,太宗曾余怒未息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又说魏徵“每廷辱我”

贞观十四年(640),唐军耗费大量资源终于攻灭高昌,把唐朝的势力深入中亚。太宗准备把高昌变成郡县,正式纳入中原版图。但是魏徵反对,认为应该保留高昌国。这一建议被唐太宗坚决拒绝,当年九月,唐朝以高昌为西州,并设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整体而言,魏徵的政治态度是以静为本,与民休息,这正好符合了李唐建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国家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极力反对唐朝发动对高句丽、高昌军事行动,这一意见后来随着唐朝国力的增长最终被放弃。涉及军国大事,太宗几乎没有听过他的建议。魏徵对唐朝的对外政策所持态度,也引起了一些重臣的不满。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决定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这时候魏徵已经死了,新太子李治的师傅李勣站出来批评魏徵之前反对开战的意见,表态支持对高句丽的战争:“间者薛延陀入寇,陛下欲发兵穷讨,魏徵谏而止,使至今为患。向用陛下之策,北鄙安矣。” 李勣代表了唐朝军方的态度,李世民马上认同,也表态说这是魏徵的过错。但这场战争打得并不顺利,唐太宗又想起魏徵,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命人乘驿马疾行至京城,用猪和羊祭祀魏徵,又将魏徵的妻子儿女召到太宗所在之处,由太宗亲自慰劳、赏赐。

魏徵作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生前极力维护太子的地位,曾经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魏徵死后,李承乾政变失败,杜正伦以罪黜,侯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开始怀疑魏徵纠集朋党。而且魏徵把自己向唐太宗进谏的言论整理后,送给史官起居郎褚遂良,这让太宗更不高兴。之前本许诺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徵长子魏叔玉,太宗也手诏停婚,甚至下令砸毁了给魏徵所立的墓碑。这块碑至今都趴在地上,碑文丝毫没有流传到后世。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后,敕书中配享的功臣中也没有魏徵。魏徵配享太宗庙,是半个世纪以后的唐中宗时代才开始的。从这种种迹象看,唐太宗到死都没有原谅魏徵。 RIyW7aW/w6u04ikiHXtXSTYiYaW2m0PhToDN9lEPFDcrr/FuZeyGCEvq+r/o/1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