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唐朝灭东突厥之战

唐朝建立之初,一直处在突厥的阴影之下。唐太宗攻灭东突厥,也为贞观之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隋朝瓦解之后,中原陷入战乱之中,突厥获得了良好的战略空间和机遇。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又多投往突厥。突厥实力大增,势力凌驾中原诸政权之上,其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控弦百万,戎狄之盛,前所未有。在宇文化及被窦建德击败后,窦建德也应突厥要求,将救获的隋炀帝之妻萧皇后以及隋朝的合法继承人、隋炀帝的嫡孙杨政道送到突厥,安置在定襄。这实际上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分裂政权,可以给李唐皇室施加政治压力。从这个层面上说,唐朝击败突厥才最终使中国成为东亚世界不可挑战的强大政权,这也是唐太宗最大的战略胜利,影响不可谓不大。

隋朝瓦解后,对于求助于己的群雄,东突厥都授予称号,大搞平衡战术。一直到唐朝建立后的武德三年(620),唐朝的并州总管李仲文还暗地里联络突厥,计划引突厥兵南下直入长安。李仲文娶陶氏之女,以应桃(陶)李之谶,突厥许诺立他为南面可汗。

唐朝建立之后,突厥屡屡入侵。武德七年(624)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秦王李世民之前与突利可汗有香火之盟,结为兄弟,遂利用这层关系离间颉利、突利,才使突厥军后撤。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刚刚经过政局动荡,颉利可汗以为有机可乘,率领十余万精锐骑兵进逼长安。突厥大军取道泾州,泾州守将罗艺是刚刚被杀的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他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就放突厥大军过去,突厥大军因而得以迅速抵达长安城外的渭河边。此时长安城内部空虚,诸州军马来不及赶到,能作战的市民不过几万人,可以说危在旦夕。

在千钧一发之际,太宗亲自领兵在渭水布阵,指斥颉利背信弃义,迫使颉利不敢轻进,最后两人在渭桥上杀白马盟誓,突厥最终撤军。不过真实的情形恐怕没有如此浪漫,李靖当时建议太宗清空国库来满足突厥的要求,贿赂颉利,避免战争,这也是为什么太宗一直视这一事件为“渭水之耻” 。太宗即位后,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战斗力。每天引数百人在显德殿前教射,亲自临试,对射中的人赏以弓刀、布帛,由此人思自励,数年之间,“士卒皆为精锐”

太宗延续了隋代分化离间突厥部族的政策,平衡各个酋长之间的势力;而颉利可汗本就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引发了突厥内部的纷争。颉利可汗严重地依赖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担任行政官员,随之便产生了突厥朝廷安土重迁的趋势。突厥中的保守分子把这看作是对传统游牧生活的威胁,群起反对。贞观二年(628),颉利之侄突利可汗未能镇压反叛的族群,颉利就把他囚禁并加以鞭笞。两个首领就此失和,进一步消耗了突厥的力量。加上塞北霜降,天公不作美,导致突厥粮食短缺,经济实力严重削弱。游牧经济跟农耕经济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畜牧业的起伏相当大。在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的时节,牛马的繁衍非常迅速,数量呈几何指数增长,但是一旦碰到严寒干旱,牛马的数量又会迅速减少。这很可能是北亚草原霸权兴起很快,衰亡也很迅速的原因之一。

图 16 唐卷草纹马鞍金翼片。现藏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动脉影 摄)

贞观二年(628)四月,突利为颉利所攻,太宗并不救援,却趁机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攻打割据在河套一带的梁师都。突厥派兵救援,唐军与突厥在朔方交战,唐军大破突厥,平定朔方。自隋灭之后,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被唐朝灭掉了。

从隋朝瓦解到唐朝建立,唐帝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兵为老兵,将为宿将,作战经验丰富,所以这个时期也正是名将辈出的时代。唐朝军队即便与向来强横的北亚草原骑兵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其专业化更胜一筹。一般情况下,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作战时,大多数情况下处在防守状态,而唐朝往往是主动出击。靠这样一支军队,唐帝国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将自己的势力往四面八方拓展,往西深入中亚腹地,往东攻灭高句丽、百济。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讲,可谓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唐朝从来没有修过长城。李世民上台之后就有大臣建议修长城,觉得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好办法,可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唐太宗拒绝了。

(贞观二年九月)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唐太宗抓住突厥内乱、天气又削弱突厥实力的良机,于贞观三年(629)冬,突然对以前骄横无比的东突厥发动全面战争。就在短短两年多前,突厥大军还曾兵临长安城,给新成立的唐帝国造成巨大的恐慌。这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典型案例。太宗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行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军十余万,分道出击,发动对突厥的全面战争。

突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颉利可汗被打得措手不及。贞观四年(630)一月,唐军李靖部从山西北部出发,突袭定襄,直接攻击颉利可汗本部,将其击溃。被突厥扶持的隋炀帝嫡孙杨政道和萧皇后被俘。颉利可汗仓促北走碛口,途经今天的呼和浩特西北,又遭到了唐军李勣部的伏击,损失惨重。李靖和李勣两军联手,切断了颉利可汗北逃大漠的道路。颉利可汗窜于铁山,这时尚余数万人,便派心腹执失思力到长安,想要谈判。太宗一开始同意讲和,派鸿胪卿唐俭等去慰抚,又下诏让李靖带兵迎接颉利可汗。这时李靖引兵与李勣会于白道,决定袭击颉利可汗。张公谨反对,认为“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李靖说:“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 于是李靖与李勣夜袭颉利可汗,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杀掉了隋朝的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稍后颉利可汗也被擒。

东突厥各部看到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这么快就被唐军掳获,纷纷投诚。东突厥汗国灭亡。太上皇李渊听闻颉利可汗被擒,感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太上皇非常高兴,召太宗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在凌烟阁庆祝,酒酣,太上皇自弹琵琶,太宗起舞,公卿迭起为寿,一直到深夜才结束。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于贞观八年(634)春正月去世。

李靖攻灭东突厥,立下了赫赫战功。刚班师回朝,他就遭御史大夫萧瑀弹劾“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 ,被唐太宗特敕。等到李靖觐见,太宗突然大发雷霆,李靖只好叩首谢罪。直到很久之后,太宗才说:“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 没过多久,太宗又对李靖说:“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 又赐绢二千匹。同样,薛万彻攻灭高昌回来也被弹劾。

此后在北亚虽然不断有些政治起伏,比如薛延陀在贞观二十年(646)的入侵等,但都被唐朝平定。贞观四年(630)春,西北各部族首领到长安朝见,请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称号;贞观二十一年(647),根据各部酋长的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以供往来使者的食宿。唐朝皇帝“天可汗”的头衔一直保持到唐代后期。相对于“皇帝”,“天可汗”是唐朝君主面对游牧世界时的身份,其在皇帝之上,增加了一层新的含义。唐太宗视四夷为一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展现出高度的自信。击败突厥并彻底消灭他们的军事力量,是唐太宗最大的军事成就,这场战争改变了北亚的整个局势达半个世纪之久,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突厥灭亡后,关于如何处理其遗民,在朝廷中引起了一场经久而热烈的辩论 。颜师古、魏徵、李百药等儒家学者都反对把突厥人引进内地,特别是反对把他们安置在京师附近的地区;不过最后太宗采取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命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 。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在唐朝政治军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突厥人也有很多,比如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右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即阿史那思摩)等。

消灭东突厥之后,太宗又利用西突厥内部的纷争将其瓦解。当东突厥在隋代和唐初屡次威胁中原王朝的时候,西突厥正专心经营西方:它和拜占庭帝国联合,压迫波斯。到了太宗时期,叶护可汗统治下的西突厥统辖有东自玉门关,西至萨珊王朝的波斯,南至克什米尔,北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但是此后西突厥帝国突然崩溃,分裂为东、西两个联盟。虽然贞观十五年(641)乙毗咄陆可汗又短暂统一了西突厥,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大部分部落的支持,被迫逃入吐火罗国。受到唐朝册封的乙毗射匮可汗向唐朝请婚,以保持跟唐朝的友好关系。从此以后,突厥不再对唐朝构成巨大的威胁,直到武则天时期,突厥第二汗国的建立,才重新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eocHo3mX00jLc27oIQ9smQ4vDrn4+0znPUrcyA/DfXbNY5tMr77xCPhsy1qX9M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