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李渊的逆袭:解读“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

作为大唐的开国君主,李渊在史书中似乎显得平庸。但是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我们又隐隐觉得这个人并不简单。

唐高祖李渊(566—635),出身北周系军事贵族。祖父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拜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独孤信等同为著名的“八柱国”——李密的祖上也是其中之一,北周时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爵。

关陇军事贵族内部通过大量的婚姻纽带关系凝结起来。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从亲戚关系上说,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李渊的夫人窦氏,也就是后来的窦皇后,其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隋文帝篡夺了北周的皇权,是宇文氏的敌人,也是窦皇后的仇人。据说窦皇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 ,北周武帝宇文邕特别喜欢她,将她养于宫中。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时,还是少女的窦皇后非常悲愤,“闻而流涕,自投于床”,还说:“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她的父母吓坏了,急忙制止她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肤浅地说,后来窦皇后嫁给了李渊,李渊又取代了隋朝,也算给北周宇文氏报了仇。

图 9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印章由 26 个面,其中 14 个面上刻有楷书阴文,包括“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让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北周、隋、唐皇室都带有独孤信的血脉。(动脉影 摄)

像窦皇后这样出身高贵的女性,在当时挑选女婿应该是很挑剔的。他父母商量:“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 于是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谁能两箭之内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谁。“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李渊)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于是窦皇后就嫁给了李渊。骑射是关陇贵族子弟标配的技能,但是李渊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其箭法可以说是非常高超的。这一点在后来的事件中也得到验证。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 。连续射出七十余箭,例无虚发,唐高祖李渊绝对可谓神箭手,军事技术过硬。

除了箭法一流,《旧唐书》还说高祖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他应是个性格宽厚、大度、情商极高、很有人缘的一个人。隋朝建立以后,李渊先担任千牛备身(掌执御刀,保护皇帝的侍卫),后来又得到姨妈独孤皇后的关爱,仕途走得很顺利,累转谯、岐、陇三州刺史。李渊似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当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骨法非常,必为人主” ,他也颇为自负。“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 ,在他身边渐渐聚拢了一批豪杰之士。他的秘书温大雅称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山川冲要,一览便忆” ,可谓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李渊的祖上世系颇不清楚。李唐皇室一直标榜两件事:第一是强调自己为老子李耳的后代,老子是道教的教主,所以李唐皇室特别强调自己跟道教教团之间的神圣血脉同盟关系;第二是强调自己出自著名的陇西李氏。李渊祖上有的人名字很怪,比如叫“李初古拔”“李买得”,一听就不是汉人的名字。他们要么是袭用了汉族的李姓,要么是被赐姓李。若从血统上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皇后都是鲜卑人,唐朝皇帝的汉人血统成分并不占据优势。不过陈寅恪说过,判定种族,文化之认同比血缘之认同要重要得多。

当时“李氏将兴”的谶言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论是李密还是李渊都知道这样的预言,包括隋炀帝自己也对这类预言非常敏感。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越来越猜忌文武大臣,以郕国公李浑名应“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而杀了他一家,因此使得人人自危。李渊也被猜忌。有一次隋炀帝召见李渊,李渊因病没到,隋炀帝说:“可得死否?” 这两位表兄弟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这时李渊的手下已经有了攀龙附凤之心了,开始拥戴李渊。当时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大家都觉得将来当皇帝的一定是李密、李渊这种贵族子弟。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时,副使夏侯端就对他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 并且指出炀帝“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即李浑)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 。大业十三年(617),当隋朝陷入动荡之际,李渊在太原留守任上,确立了反隋自立的野心。

李渊的开国史存在不光彩的地方,最主要的是两点:第一,李渊为了起兵,曾向突厥称臣;第二,李渊曾经写信给当时势力强盛的李密表示拥戴。这两点后来因史臣为尊者讳被遮蔽了,而对史实最重要的修改,还要属李世民为夸大自己在建国当中的重要性,把父亲李渊的角色抹去——似乎整个太原起兵都是李世民的主意。唐代的官方史书甚至记载,为了劝说李渊起兵,李世民让裴寂私下派晋阳宫的宫人跟李渊睡觉,又以“恐事发及诛”为由加以威胁,李渊才不得已参与起兵。历史解释权历来都是跟政治斗争、政治宣传、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渊的记室参军温大雅写过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详细记载了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的过程。不知什么原因,这本书居然漏过了清洗,保存到了今天。对照《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旧唐书》,就会发现两者的记载差距很大。

李渊称臣突厥,其实史料中记载得很明确。东突厥此时极为强大,横行中亚并且控制着从辽宁到蒙古的广大地区 。李渊要从太原起兵进攻长安,必须解除这一后顾之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得到突厥的支持。一般来说,各分裂政权争相讨好外部势力,就会使得整个战略局势朝着有利于外部势力的方向发展。北齐和北周彼此争斗时都想得到突厥的支持,争相献殷勤,以至于突厥可汗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朝崩溃后,竞争的群雄也纷纷希望得到突厥的支持。比如刘武周在山西西北部称帝,突厥册封他“定杨可汗” ;梁师都起兵,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他“大度毗伽可汗”(突厥语中“大度”为“事”,“毗伽”为“解”) ;李子和起兵,让弟弟去突厥做人质,突厥册封他为“平杨天子” ,李子和不敢接受,后改为“屋利设” (设,是突厥官号)。其他诸雄,甚至像窦建德,都跟突厥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李渊也不例外,他向突厥称臣是为了争取长城以外的支持。

《通典》记载:

隋乱,中国人归之(突厥)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曾派遣刘文静去和突厥签订联盟关系。《旧唐书》里记录了一段唐太宗攻灭东突厥后发生的议论: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唐太宗在回顾建国大业的时候说,太上皇当时为了百姓想称臣于突厥,我想起这件事情就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现在终于把突厥打败了,一雪前耻。这段话其实已经把开国历史中李渊称臣突厥的事情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自为手启,卑辞厚礼,对始毕可汗说:“欲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惟可汗所择。” 李渊力排左右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时才使用的“启”字,辞气甚恭;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者一样,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突厥可汗复书说,如李渊自为天子,愿以兵马相助。但李渊想以隋朝忠臣的面目出现,还没有决定马上称帝,有些犹豫。而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势力在私底下议论:“公若更不从突厥,我亦不能从公。” 最终,李渊至少表面上接受了突厥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主持跟突厥联络的,正是李世民以及和李世民亲近的刘文静。陈寅恪先生认为,李世民与突厥关系密切,在唐高祖时代,他被认为是挟突厥以自重。至少,从史料可知,李世民和突厥的突利可汗是结拜的兄弟,他们之间按照突厥的习俗,结下了“香火之盟”

隋朝在五德终始理论里自认是火德,火德尚赤而突厥尚白。李渊起兵用的是绛白旗,是一半红色一半白色,这表示李渊不纯臣于突厥,也不纯臣于隋。本来是“建武王所执白旗,以示突厥” ,但是李渊坚持要加入红色,“宜兼以绛杂半续之” ,所以李渊大军的旗帜红白相间,外形可能有点像今天波兰的国旗。这有点像伪军,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情形下,能忍者方为豪杰。李渊能“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是个有容量的人。

1950 年代初,陈寅恪先生专门写了《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并在文末动情议论道:“呜呼!古今唯一之‘天可汗’,岂意其初亦尝效刘武周辈之所为耶?初虽效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杰所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哉!” 强调虽然李唐建国借助突厥力量,但是十余年之后就把突厥打倒,不失为大英雄。

图 10 唐高祖献陵石犀牛。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石犀牛长 3.3 米,宽 1.1 米,高2.3 米,重达 10 吨。据《旧唐书》记载,林邑(今越南南部)“贞观初,遣使贡驯犀”。贞观九年(635),唐太宗令人仿照犀牛形象雕刻成石犀作为镇墓兽立在父亲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神道上,石犀底座刻有“祖怀之德”。(动脉影 摄)

在和突厥订盟之后,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在太原起兵,向关中进发。李渊的军事行动得到了突厥的支持,始毕可汗派人送马千匹,驻在楼烦的突厥将领阿史那大奈也率兵相助。

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详细记载了太原起兵的过程,在他的讲述中,策划起兵的就是李渊本人。李渊七岁就承袭唐国公爵位,又被派到太原也就是唐国故土,他认为这是祥瑞,预示着自己要当皇帝。他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大唐创业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子歌》及关于“李氏将兴”的谶言,李渊对此的反应是:“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李世民在《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中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甚至比起他的哥哥李建成也并不突出。

唐军最初遇到隋军的强烈抵抗,并且在通向潼关要塞的汾河流域途中被夏季的大雨所阻。此时李渊接到已经雄霸关东的李密的书信,李密希望李渊能带军队到关东加入他的阵营。李渊极具战略眼光,认为抢占关中才是上策。为了使李密不干涉他进军关中,李渊写了一封辞气卑微的书信,拥戴李密自己取天下:

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应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他说当今天下除了老弟你还有谁有资格当皇帝,我李渊年老体迈,不愿意逞强。我只愿意拥戴你,我只要将来能够得到荣华富贵就很满意了。李密得到信很开心,因此应允李渊向关中进发而不加阻拦,专心和王世充作战。这个决定使李密后来后悔莫及。

李渊进军的同时,其在关中的亲属也纷纷起兵响应,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和其丈夫柴绍亦起兵策应。十一月,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部率先攻破城墙,占领了长安。占领首都后,李渊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改立年幼的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第二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于五月废黜杨侑,建立唐朝,改元武德。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三子李元吉封为齐王。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武德七年(624),李勣(即原来的徐世勣,被李渊赐姓李,后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勣)讨平徐圆朗,至此,唐朝基本消灭了割据的群雄,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旧唐书》的“史臣曰”是唐朝政府(李世民)对李渊的最终评价,认为他“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 ,建立大唐是了不起了的功业,但是“不有圣子,王业殆哉” ——李世民把功绩都揽到自己头上,认为如果没有他这个儿子,李渊的王霸雄图早就化为尘土了。在此后的历史中,李渊的重要性和功业会逐渐被抹去、被扭曲,直到今天变成一个平庸的人物。 ir9Ml0Z7/diuXM0+mi6cPgSh1SiNEtjbi8YaZNKbXPPK0gu25KUOuPFhB7MWxK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