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启

徐光启是谁

说到上海,大家首先容易想到的是“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这样“海派”“洋气”的文化氛围。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生于上海的科学家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他于1562年生于上海县(今上海市),1633年逝于北京。他是中国明末时期的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多数古代读书人一样,徐光启也走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是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在1603年入了天主教。在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和学者利玛窦期间,他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他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更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主持改历工作,编译《崇祯历书》,将欧洲天文学知识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

了不起的西学东渐

说到哪里是世界的中心,其实很多国家的人在信息闭塞的时代,都会认为自己国家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我们中华民族,更是用“中”这样一个方位词自豪地为国家命了名。然而,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地球上最大的两块大陆,旧大陆“欧亚非”和新大陆“南北美洲”终于有了相互间的沟通。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在1519年到1521年进行的悲壮的环球航行,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球,并无明确的所谓的中心和中央。从此,随着殖民扩张行为的高涨,世界各地的交流日趋频繁。

徐光启作为16和17世纪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向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和学者利玛窦等人学习了当时西方的诸多科学发现和科学技术。徐光启和汤若望等人编译的《崇祯历书》中把十二个时辰划分为二十四个小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时”;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的西方的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生超级剧场

矫挚英迈一少年

1562年,我出生于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当时的上海县还不是像现在一样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而是一个小乡村。我的祖上通过经商积累了一些家产。可常常神出鬼没的倭寇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直到我出生后的第二年,总兵官俞大猷、戚继光率兵猛击倭寇,使之受到重大打击,此后倭寇才有所收敛。

和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一样,打小爸爸和妈妈就希望我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因此我被送入龙华村的龙华寺读书,同时我也很关心庄稼和农田,对农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会参加一些劳动,这让我自幼便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疾苦,更在劳动中学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知识。我聪敏好学,活泼矫健,还喜欢研究各式各样的武器。爸爸曾经参加过地方武装抗击倭寇,我有幸见识到一些兵器,虽然在当时少年读兵书有些不务正业,但我确实从中掌握了不少知识。

1581年,20岁的我考中了秀才,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我树立了“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思想态度。我开始在家乡教书,白天认真上课,晚上醉心读书。我不仅喜爱阅读农书,还会翻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数学计算的书。这一时期我博览群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科举路上的爬行者

我考中秀才后,家境仍然贫穷。1588年,我和几位友人一起前往太平府参加乡试。为了节省路费,我走了近路,由水路到达句容后,舍舟登陆,自己担着行李,沿江走了一百多里铺满鹅卵石的羊肠小道。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极其湿滑。即便如此,我仍然风雨无阻,沿着这条泥泞坎坷的道路前行,到太平府参加了乡试。可惜,未中举。落第后,我只能回家乡继续教书,并研究学问,不幸的是我的母亲于两年后去世了,我不得不在家居丧,暂时放弃教书工作。不久之后,我重操旧业,在上海县一个姓赵的官僚家里教书。由于我也算是有些名气,1595年,赵家兄弟之一的赵凤宇出任广西浔州府知府,行前请我来广西,在家馆负责他儿子赵公益的教育。

两年后,我受到了赵家的资助,随赵家公子赵公益一起到顺天府应乡试。说来我也是幸运的,本来这次考试我依然没能上榜,但主考官焦竑在公榜前两日仍没有在那些通过初审的卷子中评出第一人。分考官从落卷中物色到我的试卷,送给焦竑审阅。焦竑看到我的试卷后兴奋异常,拍着桌子说:“这必然是未来的大儒,让他当第一名吧!”原来我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上与他十分一致,很受他的赏识,也因为这次意外,我从名落孙山一跃而起,成为名噪当地的举人。

西学东渐

除了忙于科举考试外,我还接触到了西洋传教士带给中国的新知识。这要追溯到1593年我受聘去广东韶州任教时期。一天,我在课余来到了韶州城西部的天主堂。此时的天主堂,由一位汉名郭居静的外国传教士主持。我在和郭居静的交谈中第一次听说了地球是圆的,第一次见到了他展示给我的一幅世界地图,还第一次听说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太新鲜了!郭居静还告诉我有一位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士十分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我决心当面拜访他,向他请教。

1600年,我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便启程前往南京拜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利玛窦制作的《山海舆地图》。这是一张展现世界全貌的地图。我记得整个世界像是一个球体,我们所面对的大海对岸还有其他的大陆。可以这么说,正是这张地图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我同利玛窦一起谈论了很多问题,包括天文、历算、地理等科学问题。在交往过程中,我越发感到他是“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即使到了1604年,我考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也没有断了和他的联系。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西洋传来的知识,后来便有了我俩合译的《几何原本》。

关于徐光启你还要知道

说到徐光启,我们不得不说与他交往甚密的意大利传教士和学者利玛窦。利玛窦曾经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献给明朝皇帝。与西方人常用的将欧洲放在中间的地图不同,这张地图将中国放在世界的中间。现存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藏本有刻印本与摹绘本共9份,分藏世界各地:“南博本”,南京博物院藏本;“首大本”,韩国首尔大学藏本;“大阪本”,日本大阪北村芳郎藏本;“凯达尔本”,美国凯达尔捕鲸博物馆藏本;“理格本”,法国人理格藏本;“国图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奉先寺本”,韩国奉先寺藏本;“鲁德曼本”,美国鲁德曼古地图商店藏本;“历博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

名人说

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拟形似,如持萤烛象,得首失尾。

这段话是徐光启写在他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的内容,告诉大家,要根据事实全面看待问题。 ygtQTBOMxBM0H3EBQjO/YaeiT5ORCNRvCNC7QF69Sgz0W5G+dbUNpx1qwc2R4v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