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上海书店推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马克思主义浅说》,全书一共41页,两万多字,定价1角。没想到,短短一年就印行了9版,成为当年有名的畅销书,尤其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影响巨大,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立下了功劳。
《马克思主义浅说》由中国青年社编辑,列入“中国青年社丛书”出版。封面注明“一峰 辟世合编”,并做内容提要介绍该书:
这是最通俗而最简单扼要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书。这最便于初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读者,可以使他们有一个明了的大概观念。每编附有名词释义,可以与本文相发明;附有问题待答,可供读者自己练习之用。我们印行这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用做课本或是学会研究的材料,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中国青年社
由此可知,该书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20世纪20年代,党还处在幼年时期,一般党员的理论水平都不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理解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这种大众化、通俗性的理论读本就特别需要,也特别受欢迎。不过,深入浅出并非易事,作者非得吃透原著原文不可,对理论功底要求更高了。
《马克思主义浅说》受到读者热捧,说明作者很有水平。那么作者是谁呢?我们从书上得知作者有两个:一峰和辟世,无疑都是笔名。
《马克思主义浅说》上海书店1925年出版
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中,为了保护身份安全,发表文章多用笔名并不稀奇。几乎每个领导同志都以多个笔名行世,比如毛泽东曾化身“二十八画生”“石山”“子任”等,周恩来有“翔宇”“飞飞”“伍豪”等,张闻天的化名“洛甫”后来成为大家对他公开的称呼,而瞿秋白竟有70多个笔名,几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发新文都换新名。所以,这本书以笔名出版在当时实属正常。现已考证清楚,“一峰”为旅法的少共成员张若名,“辟世”是中共早期党员、共青团领导人之一任弼时。编这本书时,张若名在法国读书,任弼时在苏联学习,两人并未见面,而是分别成稿合成此书,称得上一次未曾谋面的合璧之作。
《马克思主义浅说》有4部分:第一编资本,第二编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编阶级斗争,第四编帝国主义。第一、三、四编由张若名完成,第二编由任弼时完成。可以说,张若名是该书的主要作者,不过一般人对她比较陌生。
实际上,张若名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女杰,担任过天津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人,与周恩来、谌小岑、郭隆真、邓颖超等人一起发起了觉悟社。在觉悟社成立会上,大家拈纸团抓阄来决定对外代号。周恩来抓到5号,化名“伍豪”;邓颖超抓到1号,化名“逸豪”;张若名抓到36号,因此不少文章都用“衫陆”为笔名。觉悟社成立后,在发动天津学生爱国运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也引来军阀政府的注意。1920年1月,在学生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中,张若名与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一同被捕,牢饭吃了半年之久。出狱后,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一起登上“波尔多斯”号邮轮,开始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彼时的巴黎并不浪漫,一战过后经济萧条,失业遍地,留法学生从政治权利到经济生存都缺乏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争取“生存权”“求学权”。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周恩来成为领导人之一。1923年2月,少共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支部,团中央批准了这一要求。
在周恩来介绍下,张若名也加入少共并担任了执行委员。张若名显露非凡的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很快熟练掌握了法语,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法文原著得心应手。她常常在少共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会中担任主讲人,把理论解释得头头是道,成为组织所倚重的理论人才。周恩来建议她不仅要讲给大家听,还要写给更多人看。于是,她把讲稿整理成文,首先发表在少共机关刊《赤光》上,其中就有《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帝国主义浅说》。这是中国女性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浅说》中张若名撰写部分的原稿出处,发表时采用了她在少共中的化名“一峰”。
1924年,周恩来回国,将张若名的文章带回国内发表。少共是团组织的一部分,文章发表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上,9月27日第46期和10月4日第47期上发表了《帝国主义浅说》。11月,该文又作为开篇编入中国经济研究会出版、上海新文化书社发行的《帝国主义与中国》一书。
另一位作者“辟世”即任弼时,也是团组织干将。他在1920年就已入团,1921年至1924年与刘少奇、萧劲光、蒋光慈等人一起赴苏联留学,其间苦学俄语,写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1924年毕业回国后,任弼时按照党的安排到上海大学讲授俄语,同时参加青年团中央的工作,负责编辑《中国青年》等团中央刊物。
1925年3月,中国青年社将张若名的《剩余价值》改名为“资本”、《阶级斗争》保留原名、《帝国主义浅说》改名为“帝国主义”,与任弼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合编成一本书,即《马克思主义浅说》,作为“中国青年社丛书”的第三种,由上海书店正式印行。该书在沪上风行一时,在中央苏区和其他根据地也被反复翻印,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