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1月7日,一份新刊物在上海静悄悄地创立了。民国时期,各种思潮似雨后春笋,新报刊如过江之鲫,几乎每周都有问世。但是,这份新刊却不同,不仅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连发表文章的作者都一律署笔名,编辑部地址保密,刊物也不公开售卖。
可以说,这是一份秘密刊物。但是,刊物的名字,却是中国从未有过的,叫《共产党》!
《共产党》是一份月刊,16开本,每期约50页,由李达主编。它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党”的旗帜,响亮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阐明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刊。
《共产党》创刊的日子别有深意。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11月7日创刊,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三周年,更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主张。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写下一篇相当于发刊词的《短言》,文中说:
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
《共产党》月刊创刊号(1920年)
“跟着俄国共产党”,这是明确了我们的建党方向和革命道路。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杨明斋、陈望道和茅盾等人,陈独秀为书记。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统一全国各地的党组织,从而为创建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了《共产党》月刊,编辑部就设在陈独秀老渔阳里2号的家中,与《新青年》合署办公,随《新青年》附赠发行。
《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编,其他成员主要担任撰稿的角色。李达是湖南零陵人,1913年赴日留学,起先学理科打算“实业救国”,走不通,开始转向“革命救国”的道路。在日留学期间,他深入研读了许多日文版的马列著作,并接连译出《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3本马克思主义原著,长达10万余字。可以说,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系统的研究,理论素养要高出同时代的大部分人。这个特长对建党太重要了!
1920年8月,他回国后去拜访陈独秀,一去就被留下当《新青年》的编辑,也住进了老渔阳里2号。《共产党》创刊后,编辑部也设在这里,具体就在李达的房间里。直到出至第6期时,李达搬到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也就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共产党》月刊编辑部才随着搬家。
1920年11月到1921年7月,《共产党》月刊一共出版了6期,每期多时能印5000份,总共发表文章47篇,全部署作者笔名。如李达笔名胡炎、江春,李汉俊笔名汗、均,陈独秀笔名TS,茅盾笔名P.生,施存统笔名CT。由于一些笔名还没考证出来,现在还有10多篇文章不知道真实作者是谁。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频繁,《共产党》月刊旗帜鲜明,纵然秘密出版,还是被法租界巡捕房盯上了。1921年4月,月刊出至第3期,在印刷时被警察抓到,本来是《告中国农民书》篇首的第2页铅版也丢了。为表达愤慨和抗议,编辑部干脆将此页空白,仅用大号铅字印了12个字:“此面被上海法捕房没收去了”!
经此“开天窗”事件,上海局势渐紧。正好陈独秀获邀就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共产党》月刊的出版印刷工作随《新青年》一起迁到广州。由于月刊没有公开发行,一直没有收入,办刊经费就靠李达、李汉俊这些大笔杆子给商务印书馆译著文稿。刊物迁穗后,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负担了一部分费用。陈公博在中共一大上作《广州共产党的报告》,说:“每月从党员的收入中抽出百分之十来维持《共产党》月刊和负担工人夜校的费用。”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党刊,《共产党》月刊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对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和进步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毛泽东在长沙做共产主义组织工作时,就将《共产党》月刊作为一个重要材料,在进步学生中“秘密地广为散发”。湖南第一师范的张文亮在日记中写道:“(192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泽东送来《共产党》九本。”1921年1月,在与蔡和森通信中,毛泽东高度评价这本刊物:“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