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1989年到日本千叶大学留学之前,我还没有想过要做动物考古学方面的研究。这个专业的选定源于1989年我与导师加藤晋平教授的第一次见面。那天,加藤教授对我攻读博士的学习方向,给了三个建议:一是继续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二是学习日本绳纹时代考古,三是学习20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方考古学界的动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听了加藤教授的建议,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动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目标。

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动物考古学是我用力最多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通过对各个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古人利用动物的行为以及利用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话,那么,动物考古学就是一门研究古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日本留学归来,到现在已有30年。在这30年里,我对位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西、广东、海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处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研究,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报告。同时,我还出版了动物考古学方面的专著,在国内外的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动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揭示古人利用动物的具体细节时,我时常会感慨古人创造历史之伟大,也萌生了讲述背后故事的想法。有一位学者说过,历史研究就是讲好故事,并赋予其意义。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是可以讲出不少精彩的故事的。2013年9月,我们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与猪同行——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及其影响研究成果展”,围绕家猪的起源、家猪的饲养技术、家猪是主要肉食来源、祭祀和民俗中的猪等4个板块,展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与猪相关的骨骼、青铜器、陶器、发掘现场的照片及各种相关的图表,向公众普及从驯化野猪到家猪饲养和选育技术,从简单食用猪肉到烹饪出以猪肉为原料的美味,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国内首次举办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专题展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称赞这次展览是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过的最精彩的展览之一。我们完整讲述了古人与家猪之间发生的故事,为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走向公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13年底,另一件事进一步激发起我介绍动物考古研究成果的想法。那年11月,时任《中国文物报》编辑的李政约我当年年底或来年年初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题为《马年说马》的专栏文章,以迎接2014年的到来。我遵嘱完成了这篇专栏文章。文章发表后,读者的反响比较积极,当时我尚未想过会写成系列的生肖年专栏文章,但自2014年发表《马年说马》以后,这种想法便一发而不可收。于是,我每年都会写一篇介绍当年生肖的专栏文章,迄今为止,已经写了9年。2019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春荣主编找到我,向我介绍了他们一直在出版以对某一个事物的解读和叙述,来观察人类文化生活中的有趣侧面的作品。他给我拿来了10多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著,其中涉及各个专题研究。他对我说他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出版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类似专著。他读了我关于生肖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因而约我写一本专著,专门讲述生肖背后的动物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多年来出版过大量好书,我读过一些,对它慕名已久,同时,我也被刘主编的想法所打动,正好自己也有意出版这方面的专著,于是,我们一拍即合。

本书的阐述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考古遗址出土的与十二生肖相关的各种动物骨骼,探索它们的起源、出现及古人利用这些动物的过程。其次是阐述一系列与十二生肖相关的典型文物,例如各种青铜器、陶塑、玉雕、画像砖石、绘画,书中附上大量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古人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那些融入自己生活的动物。其三是阐述与十二生肖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文献记载和饮食文化。其四是阐述与十二生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总而言之,本书旨在寻找生肖动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身影。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从我写作生肖专栏开始算起,至今尚不足9年,但若以从事动物考古学研究开始算起,则已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光,我希望自己这些在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故事,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1YYURdIb4VrJezdKJyQ2xnl3m28e5RPjIDB6KHEOp69Ypas1DsKmGBjpk6K6WY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