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录一)

李白

谁道君王行路难?

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

天回玉垒作长安。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作者在考虑处理某一题材,表现某个主题的时候,必然同时要考虑用什么形式表现它们最为恰当。七言绝句是一种比较短小的诗体,它以抒发情韵、风调见长。所以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题材和主题,需要以庄严隆重的风格来反映的,诗人们就往往用古诗或律诗,而不用绝句来写,这是很自然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在这里举的几首诗,就是例外,当然,这些例外而又成功的作品,需要诗人具有突破惯例的勇气与付出精湛的艺术匠心,才能写得出来。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八月,肃宗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十二月,玄宗回长安,改蜀郡(成都)为南京。李白这一组诗,就是记载玄宗避乱入川而作。四川在全国之西,成都在长安之南,天子出京,谓之巡狩,故题曰《上皇西巡南京歌》。

诗以反问起头。《行路难》也是乐府旧题,言行旅之辛苦。但这里却问道:谁说君王行路有困难呢?叛军进逼,匆忙出奔,中间禁卫军又发生兵变,把杨贵妃牺牲了,才勉强平息这场严重事故,一路行来,可以说,是困难极了,然而诗人却将并不困难的理由,在次句中说了出来。马高七尺以上称为龙。天子的车用六匹马拉,故称车驾为六龙。车驾西来,“万人”欢庆,怎么会行路难呢?一问一答,就将诗人心目中的皇帝与臣民的关系勾画了出来。

后两句以一联工整的对偶将南京成都与首都长安联系起来。长安在渭水之滨。玉垒是成都附近的山,锦江则是流经成都的水。由于皇帝来临,天回地转,所以锦江也就成为渭水,玉垒好比长安。这也就是说,“天子以四海为家”,由于玄宗之来,成都也就是长安了。这一联写得精整而又庄严。

这首诗,和全组其他九首一样,显然是粉饰,是夸张,而不是当时政局的真实反映。分明是乱中逃难,却写得像平时出游,分明是战火纷飞,却写得像太平无事。这当然是给这位昏君涂脂抹粉,聊以遮羞。但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却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般地说,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被认为是天然尊长,他的过失,臣子有责任为他隐瞒,即所谓“为尊者讳”。在这方面,李白也不能摆脱儒家这种传统观念。其次,具体地就玄宗这个人来说,他在唐代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早年确曾励精图治,形成开元之治,晚年又实在昏聩糊涂,终于导致天宝之乱。开元之治是唐帝国隆盛的顶点,在这以后,愈来愈糟。所以诗人们在回溯这一段历史时,总是不得不把开元盛世和他联系起来而对之有所怀念,同时,又不得不把天宝以来的情况和他联系起来而对之有所谴责,因此产生了一种混合着爱戴与怜悯,憎恨与遗憾的感情。唐人咏开元遗事的诗篇何以如此之多,白居易的《长恨歌》何以以谴责始,以同情终,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解释。李白此诗,出现较早,对开元之治所留下的印象可能比天宝之乱的影响还深刻,因此他为之粉饰遮羞,也就不足怪了。

我们在这里作出的是解释,而不是评价;是说明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肯定李白这样写是对的。

如上面说过的,选录这首诗的用意,是在于证明在某些诗人的笔下,七言绝句也可以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现出与这类事件相称的风格。就这一方面来说,李白此诗是成功的。

我们再看杜甫的《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中的最后一首:

十二年来多战场,

天威已息阵堂堂。

神灵汉代中兴主,

功业汾阳异姓王。

这一组诗大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自从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唐朝费尽力量,才将其平定。但还有许多馀党,虽然表示降服朝廷,实则割据地方,互相勾结,非朝廷力所能制。这一年,李忠臣、田神功、李抱玉等节度使相继入朝,诗人感到欣慰,所以口吟此诗。

前两句叙事,说从天宝十四载到大历二年(755—767),迭经战事,先是平定安史之乱,后来又与入侵的吐蕃、回纥交战。现在,局势总算是缓和了下来。第三句赞美代宗,以之与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相比。第四句赞美郭子仪,他是当时的宰相兼统帅,官封汾阳郡王。古代封王,一般只限于皇帝的家庭成员,异姓封王,则是由于特殊的功勋而获得的特殊恩典,所以诗中指出这一点。

这首诗也有粉饰的成分。当时军阀跋扈,朝廷只能委曲求全,但诗中却说天威虽息仍具堂堂之阵。代宗也只是个庸主,当时朝廷与地方军阀之间、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都还很频繁,人民的日子很不好过,诗中却说他是神灵一般的中兴令主。但诗人认为河北降将入朝,是祖国可能由分裂而统一,由混乱而平治的一种征兆,因此以善良的愿望、忠诚的感情写下此诗,还是可以理解和肯定的。此诗气象阔大,语句厚重,也与内容相称。

我们已经读过王建献给在平淮西藩镇战役中立了奇功的李愬的那首诗,现在可以一读韩愈献给在同一战役中担任元帅的裴度的一首诗。《桃林夜贺晋公》云:

西来骑火照山红,

夜宿桃林腊月中。

手把命圭兼相印,

一时重叠赏元功。

元和十二年七月,宰相裴度为了彻底消灭淮西割据势力,奏请自赴行营。宪宗派他以淮西宣慰处置使的名义,担任都统(元帅)。十月,李愬夜袭蔡州成功,吴元济被活捉。十一月,裴度班师回朝;十二月,经过桃林塞(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以东到潼关一带)。这时,朝廷的特使连夜赶来授勋,就在桃林举行了仪式。韩愈当时是行军司马,写了几首七绝,记载途中之事,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起句写朝廷特使不分昼夜,从西边赶来。夜行而骑火照山,发出片片红光,则日行更快,可想而知。写授勋的使者行程如此迅速,是表示朝廷对这次胜利非常重视,对裴度的功劳给予了高度评价。次句写特使到了桃林,便遇到了回朝的元帅。桃林记地,腊月记时。夜宿兼赅西来的特使和东去的元帅这两支队伍。这种胜利的会师当然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诗人没有花费笔墨来写这一场景,这是为题中所云“夜贺晋公”,留下地步。

裴度在平定淮西以后,除了重行担任宰相以外,还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赐勋上柱国,封晋国公。但当离开京城,去到前线的时候,是要把宰相的职权交出来的,作为手续,当然也要把相印交出来(作者写于同时的另一首《次潼关上都统相公》云:“暂辞堂印执兵权,尽管诸军破贼年。”可证),所以复任宰相,也得重行授印。命圭是由天子颁赐给诸侯的一种玉制礼器。朝见时,拿在手上。据《考工记》:“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重任宰相,加封国公,所以授勋之时,既要给以相印,又要给以命圭。所授官职勋阶很多,但这两种最为主要,所以在第三句中特别提出,而其馀则概括于第四句“重叠”两字之中。元功,犹言第一功。元功赏赐,一时重叠,则元功以下,自然按其功劳大小,各有赏赐,不消说得了。

这首诗只写元帅受勋这一场景,而朝廷对于这次胜利的重视,对于元帅及他所率领的全军将士功劳的肯定,都反映了出来。作者一贯反对地方割据,主张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政治感情,也间接地被反映了。同时,诗篇所显示的气氛也是既热烈而又庄严肃穆的。

像这类的作品,在七绝诗中不多。我们选录几首,是想借此说明:内容与形式,既有其互相制约的一面,也有其反制约即突破的一面。 Qrw46Rd9gBjvDUlcAmzmhqQulPkdj5aTmmJcdv5Q7ZcTeOMjwHVcpzebw/dsht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