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从刚开始写作到现在,你一直在写此时此地此刻的中国,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选择的故事是社会现实感很强的题材,为什么?
东西: 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从语文课最早接触他的小说,到系统地阅读他的小说,认定如鲁迅这样的作品才是正统,才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写作,所以特别想做写深刻现实的作家。鲁迅给我树立了典范。后来读郁达夫的小说,他特别真诚,毫不留情地揭自己的伤疤。他的写作勇气悄悄地影响我。再后来,我从卡夫卡的小说里读到了现实的对应,从《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著读到了心理的对应,从萨特、加缪的作品里读到了思考的对应,从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小说里读到了结构的妙趣。
张英: 怎么看小说的功能和作用?既要讲故事,还须讲艺术性,如一面映照生活的镜子和一杯映照现实的水,却又不等于重复和记录。纯熟、高超的技艺,经过思想和智慧的提纯,小说才能飞翔和升腾,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优秀作品。
东西: 好的写作技巧描写的现实,这种现实是经过有思考力的作家概括提炼过的现实。重点得有写作技巧,还得有思考力。只讲故事也是小说,但好的小说家会通过故事来表达思想。思想是好东西,它是抓人的秘密武器。
张英: 你的小说用了很多技术,“化”得很好。你的小说,语言上有很多诗歌的养分,还有叙述的聚焦和放大细节的描写,及新闻特写的简练和概括性,这些综合作用,让你的小说有很强的真实性。
东西: 诗歌我一直阅读,也写过一些。写诗是对语言最好的锤炼。我写过新闻,写过报告文学,写过歌词,写过剧本,这些看似无关的写作,最后都与写小说有关。长篇小说《篡改的命》最后一章,用了看电影的快进方法,就是用新闻式的语言,把后面的故事很快地讲完。有读者发现这章与前面的风格不统一,节奏快了。这是我有意为之。这章不属于这部小说的重点,它只是尾声。我写长篇小说《回响》时,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对话,这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小说里可以发生。如果没有马尔克斯他们的创新,就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张英: 现实主义也有传统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自然表现主义等多种写法。你的小说用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写当下的社会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荒诞结合得非常好。
东西: 我受传统的、先锋的、荒诞的、魔幻的小说影响,又综合其他一些因素,有人说是“东拉西扯的先锋”。这类小说只能与一部分人产生同频共振。小说的现代性,技术的创新,很多阅读小说的人并不需要。每个作家都只能满足部分读者的需求。有作家曾说“我只讨好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有宽有窄。有的作家一直用传统写法,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法,但同样能获得广大读者的喜欢,因为认知一致。写作是慢慢成熟与慢慢摸索的过程,每个写作者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写作方法。这是写作得以继续的动力,也是各种文学流派得以共生的土壤。
张英: 城市的复杂性容易书写吗?写作难度远大于乡村原来那块根据地吧?
东西: 一些人把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想象成今天中国的乡土,这不准确。中国的乡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没那么简单了。但相对城市,它确实又是简单的、单纯的。经历过现代小说洗礼的作家,不怕写复杂的东西,怕写简单的,觉得简单的不真实。但城市也没那么复杂,要说复杂,是人性的复杂,不是城市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