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样青菘别样情
——试析“石涛”款竹雕青菘图笔筒的文化意蕴

文/广西书画院 林 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杂项库旧藏文物—清“石涛”款竹雕青菘图笔筒(图一),器高13.5厘米、口径10.5厘米。竹笔筒外壁以减地法雕刻青菘一棵,菘叶间半隐螳螂一只,菘旁尚有蜂蝶飞绕,地面点苔数丛。青菘右侧阴刻法镌行书“大涤子石涛”款,下有减地阳文法钤刻“东涂西抹”四字篆文方印。

图一 “石涛”款竹雕青菘图笔筒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落“石涛”款的传世竹雕作品十分罕见,目前,笔者尚未看到有关于石涛在绘画之余从事竹雕创作的任何文献资料,落“石涛”相关款识且又真实具有大致的相应年份的竹雕作品有理由引起我们的注意。仅就竹雕而言,以白菜为题材的传世作品并不少见,大多为清代以后之物。此类传世的竹雕作品,部分存在图样与造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清代有竹雕名家甚至以白菜为其一生的主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载于清人金元钰《竹人录》的嘉定竹雕大家沈全林即是一例。这件竹雕“石涛”款白菜图笔筒的图样特点与传世沈全林的作品极为相似,从时间上比较,卒于康熙年间的石涛所处年代应略早于雍、乾时期的沈全林无疑,但仅从这件竹雕作品尚不足以证明其为石涛手制,也无法准确辨析此作品是以石涛画稿所誊刻还是为清人旧制的石涛委托款作品。这一问题尚需在相关可信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本文仅以“石涛”款与竹雕笔筒上的白菜图发生联系的逻辑合理性为依托,重点探讨文物可能具有的文化意蕴。

为了较为准确地理解这件竹雕文物的文化意蕴,我们有必要从简要梳理历代白菜题材的文学与艺术作品开始,结合石涛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境遇,逐步推进我们的认知。

一、白菜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及在书画作品中的表现

白菜原产中国。白菜作为中国老百姓的常用蔬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诗经·谷风》中就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句子。其中,“葑”便是白菜的前身,到秦汉时期,发展分化为菘菜。南朝道教学者、医药学家陶弘景《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就有关于“菘”的专门记述:“菜中有菘,最为常食,性和利人,无余逆忤,今人多食。”陶弘景还列举了菘的品类,如白菘、牛肚菘、紫菘等,并对它们的药用特点作了阐述。到唐代,菘已作为一种四季生长的菜蔬为人们广泛食用。随着菘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白菘的某些特点被文人赋予高洁品质的类比和迁想。北宋陆佃《埤雅》:“菘性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可见,“菘”字本身就包含了对其“有松之操”的褒赞。这种白菘在宋代已被质朴的百姓俗称为白菜(有学者认为“白菜”俗称始于元代),同时,白菜的具体品种也在宋代进一步丰富。“菘”与“白菜”的名称关系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菘”的释名中借引陆佃《埤雅》之文给予了明确的说明:“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表白也。”

图二 南宋 许迪《野蔬草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宋朝起至今,白菜不仅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也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南宋画家徐古岩于景定元年(1260年)绘《寒菜图》,就是以白菜为题材的。另一位南宋画家许迪绘有绢本设色《野蔬草虫图》(图二),描绘白菜在地里茁壮地生长,并伴有蝶飞、蜓绕、蚂蚱跳,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清野田园景象,勾起人们对自然与真朴生活的向往——这便是白菜题材的主要文化主题之一。许迪画中所绘之菘冰清玉洁,白筋绿叶如半透明一般,让人仿佛可以感到白菜的脆嫩,想起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雨后行菜圃》里的诗句:“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关于对白菜滋味的美好体验,南宋诗人、一代名臣范成大所作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有一首“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可谓把白菜的美味说到了极致,同时,隐含了对“朱门”的蔑视——这又是白菜题材的另一主要文化主题。作为吃白菜高手的苏轼,在精微体会白菜怡人滋味的同时,更注重体会白菜质朴、顽强的生命力和种菜人的艰辛。他在《和陶西田获早稻》诗中写道:“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北宋文人汪信民“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之语,更是成为安贫乐道、坚忍励志的千古名训,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这里的“菜根”并非特指白菜,但白菜被认为是其主要的所指。理学家朱熹则把能否“咬菜根”与能否守“本心”直接关联。朱熹《朱子全书·学》:“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通过对宋代关于白菜题材创作的简要梳理,我们可知:自宋代始,白菜题材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已形成了三个方面的意蕴:其一,与自然契合、心向林泉自由生活的情感;其二,礼赞白菜的美味宜人;其三,赋予白菜高洁而又质朴、顽强的品质,从而引申出人的精神志趣,尤其是安贫乐道、坚忍励志的寓意。这三种人文意蕴在不同的时代和作者笔下,以文学、绘画的方式反复表现。绘画方面的例子十分丰富,如元人钱选的《三蔬图》、明人沈周的《辛夷墨菜图卷》、清人李鱓的《设色菘蔬图》等。

在清代中后期,受“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风尚影响,白菜的寓意由谐音衍生出了“百财”“白白发财”的吉祥意涵。拥有此寓意的白菜造型在自清中后期至今的一些陈设、配饰等工艺品中亦多有所见,当代尤为盛行。但使用此寓意者,多属俗流,为文人雅士所不取,更与本文所涉文物无关,故不在此展开讨论。

与宋代即已形成的关于白菜的文化意涵相承接,近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家如吴昌硕、陈半丁、钱瘦铁、张大千、萧郎、王雪涛等,都曾绘制白菜题材的作品,其意蕴不出上述三个方面所涉。有的作者对白菜题材颇为钟爱,其作品意蕴三者齐备。以现代国画巨匠齐白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一生所绘以白菜为题材的作品逾百件。在他许多画白菜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他对故乡质朴生活的怀恋。他在其《花鸟蔬果杂画册》中的一幅设色红椒白菜图中题道:“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这是颂赞白菜的美味宜人。但如果想当然地以为白石老人爱画白菜只是出于怀恋故乡生活和一种食用的喜好,那就理解片面了。其实,白石老人更看重的是白菜安贫乐道、操守自持的文化寓意。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世人多有白石老人吝啬惜财的传闻,但白石老人对于白菜题材,从不取其“百财”寓意,而是取其“清白”。齐白石在所绘的一幅设色白菜萝卜图中题道:“到头清白”,并书“清白二字,不与时违”小字一行;在他一幅为其女弟子所绘的水墨白菜图中题曰:“清白传家”,并书“素贞女弟子清玩其味”;齐白石在一幅水墨白菜图上又题:“清白家风图。”可见,在齐白石众多白菜题材的作品中,借白菜题材传达修身处世的价值取向是其主流。

二、关于“大涤子石涛”款竹雕青菘图笔筒特殊意蕴的讨论

上文我们简要梳理了关于白菜题材艺术作品的主要文化意蕴,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这件白菜题材竹雕文物除“大涤子石涛”五字名号款外,并无其他题画诗文,如何较为准确地理解其可能蕴含的思想内涵呢?让我们从石涛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及其生活境遇以及复杂而矛盾的精神世界来展开讨论。

(一)清朝政权的建立与“反清复明”思想的流布

1644年,清军入关,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煤山,朱明王朝终结。清人建立政权并在南下完成统一的征战过程中,对顽强抵御和反抗者实施了残酷的镇压和报复,上演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昌大屠杀”“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等人间惨剧。仅“扬州十日”屠城行动在当时“焚尸簿”上记载的就有逾八十万具尸体。为巩固政权、强化统治,清王朝在残酷镇压反抗者的同时,实施了“剃发令”“易服令”和文字狱等一系列高压政策。但暴力的征服、残酷的镇压、高压的统治必然激起同样强烈的反抗。从清朝建立政权开始,“反清复明”的思想和各种形式的活动便贯穿了整个清代统治时期而从未停止和消除。“反清复明”的活动在性质和规模上主要分为亡明残余势力、各地义军组织和民间自发行为三种基本形式。在亡明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后,这种思想的流布却并未收抑,只是变得更加隐秘,“反清复明”活动大多转入“地下”隐秘进行。大量史料表明,“反清复明”思想最激烈的时期,恰是被誉为“康乾盛世”的清代前期,而石涛正是由明转清朝代更迭下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群的代表人物。

(二)石涛的身世处境与政治态度

石涛,原名朱若极,小字阿长,是明朝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军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石涛父亲朱亨嘉在其封地广西桂林身披黄袍,自称“监国”。本以为自己是宗室,振臂一呼是挽救明朝覆亡的“历史担当”之举,必会得到四方响应,不承想,却被另一个更有实力的皇胄宗亲唐王朱聿键以“谋逆”罪擒而废黜,异地“幽死”。年仅约三岁的朱若极被家中宦臣背负逃亡至广西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改名石涛。后四方云游,辗转于桂、赣、皖、苏、浙等地,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方定居扬州。身为明朝宗室,清朝对于石涛而言有“国恨”;明朝对于石涛而言,是故国,但一度称帝的绍宗朱聿键是囚杀生父之人而有“家仇”。在长大成人后,石涛像大多数男子一样也会自然怀揣济世建功之心,但身份尴尬、处境险恶是他无法摆脱的现实。一方面,亡国之恨决定了石涛“应有的”政治态度。因此,他取号“苦瓜和尚”——苦瓜,皮青瓤红,暗喻其身为清人而心存朱明;他又取号“瞎尊者”——“瞎”者,自是念念不忘“复明”。另一方面,幼年遭变,家族为同宗所诛的石涛,对朱明王朝的留恋已不足以完全泯灭他济世作为的愿望。于是,在他艰辛、挣扎而漂泊的前半生,才会有两次扬州“迎驾”并北上京城,在权贵间奔走。最后,终因现实的无情,济世之志落空。他约五十一岁时由北京南返定居扬州,结庐名山,认命收心,向道自持,直至羽化。一生内心苦闷而命途多舛的石涛,虽政治抱负惨淡落空,但其横溢的才华在绘画上得以纾解和宣泄,成就了中国绘画史的一座高峰,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成为后人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三)青菘图折射出石涛从建功济世的努力到安贫乐道的回归

在以公开形式有组织的反清活动被镇压殆尽后,清代早期的“反清复明”思想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深沉、理性、务实和丰富,其中包含了反省明朝覆亡的原因和教训、励志发奋、强化人的个体和组织以及斗争方式的有效性等内容。在反省明王朝由“奢靡”而亡国的同时,许多知识分子从《菜根谭》和宋人遗训中寻找励志苦行的精神营养。故在清初之际,具有励志明心寓意的白菜题材文艺作品被“历史地”推向了极致。

就竹雕艺术而言,前文已经提及白菜题材作品的情况和专以白菜作为主要创作题材之一的沈全林。沈全林的作品就有非常鲜明的励志寓意。从他在白菜题材竹雕作品上所镌诗文可见一斑。如:“食肉固多鄙,青菘笔底载。丈夫成事业,尽是菜根来。”又如:“世人所画我不爱,我所画者惟有菜。宜浓宜淡本不拘,岂学临窗用粉黛。”另一位乾隆时期的竹雕名家邓渭的一件白菜图笔筒上镌有:“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由此,清代康、乾时期白菜题材竹雕鲜明的“时代主题”可见一斑。

就绘画而言,清代有许多画家通过绘制白菜题材明心励志。清初画坛“野逸派”代表人物“四僧”,即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他们具有共同的民族情结和对清朝政权消极的政治态度,在艺术上也都以强烈的个人面貌和理性认识闻名画坛,开一代风气且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其中,“四僧”中对画坛和后世影响最大的正是两位明宗室后裔:八大山人和石涛。而他们又恰恰都有白菜题材的绘画作品。

图三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之九《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四 石涛《山水花卉册》八开之一《圃中真根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图五 石涛《花卉册》(十二开之一)《清泉菜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比较二人的白菜图作品,八大山人的水墨青菘图(图三)白菜造型孤瘦而疏散,构图奇诡,格调冷逸,绝尘脱俗。而石涛的水墨青菘图则有着微妙的不同。白菜造型朴茂而丰腴,倚侧婀娜,笔墨苍润,尤其是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山水花卉册》八开之一的那幅《圃中真根图》(图四),可谓水墨淋漓,生机勃发。石涛在这幅白菜图上的题画诗最后一句是:“今时缺此先能补,一种清芬向谁吐?”——这分明是才志难抒,苦盼“天恩”的表露。而上海博物馆所藏《花卉册》十二开之一的《清泉菜根图》(图五)则苍润中更见清朗平和,野逸中仍存续三分愤懑之气与对生命的惜恋。同是“野逸派”代表人物的画作,气息与格调的微妙不同,恰是二人气质与思想差异的真实写照。与该笔筒可能联系更紧密的这幅石涛《清泉菜根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想见石涛与竹雕文物之间联系的路径,还为我们相对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内蕴提供了时间“卡尺”。石涛身处清代前期的康熙年间,与清代竹雕白菜题材作品的主要作者相比,不仅所处时间较早,自身又具有极高的绘画才艺。整个明末清初时期,“竹人”名家擅画者不乏其人,但在绘画造诣与影响力方面,无人能与石涛并论。而且,石涛有不止一幅绘制白菜题材的作品实例存世。这意味着,清代竹雕白菜题材相关创作所用的参照图样中,除以宋、元作品为主外,石涛所绘白菜图很可能也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这便是本文展开讨论前所提及的“石涛”款与竹雕笔筒上的白菜图可能发生联系的“逻辑合理性”所在。细究石涛创作白菜图的心理状态,竹雕笔筒的落款以“大涤子”为号,而与《清泉菜根图》同时所绘合辑而成《花卉册》的十一帧作品中有三帧也落“大涤子”号。二者在时间上应大致相同或相近。关于“大涤子”号的启用时间,根据清人李驎所撰《大涤子传》载:“(石涛在北京)留四年,南还,栖息于扬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椽,自题曰‘大涤堂’。而‘大涤子’之号因此称焉。”石涛作于康熙乙亥年(1695年)的《花卉册》十二帧中所见的这三帧“大涤子”号作品,是目前可见石涛真迹中最早使用该号的实物例证,与李驎《大涤子传》所述时间基本吻合。故可以基本认定:“大涤子”号的启用时间是石涛从北京南返扬州的第二或第三年,即在扬州大涤山结庐“大涤堂”前后。而这次北上京城两年多时间未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知遇”,使石涛幡然醒悟到自己的愿望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幼稚。于是,他决定丢掉天真幻想,彻底洗涤内心,“自托于不佛不老间”以画自给。此“大涤子石涛”款竹雕笔筒如确与石涛存在联系,那时间就应是在此时或此后。也许正像李驎在《大涤子传》中所言,石涛“生今之世而胆与气无所用”,在政治上他是悲剧人物,但南归之后,因世俗期冀的绝望而有所悟,以“大涤堂”“大涤子”明志,全心向道,故与署“大涤子”号同时的白菜图作品天真中有平和,野逸中见性灵,绝妄念而不绝人间烟火。

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庋藏的“大涤子石涛”款竹雕青菘图笔筒,虽然尚有诸多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鉴定和考证,但它在文化意蕴上是与石涛所处时代及其特殊的身世、经历和心境相吻合的,折射出清初特定人群的思想和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既包含了励志苦行的寓意,更内蕴着安贫乐道、清标自持的人格宣示。

(清) 石涛
《花卉册·清泉菜根图》
上海博物馆藏

题画诗: 何必秋风想会莼,菜根无乃是灵根,写来澹墨清泉里,留与肥甘作孟邻。署款:钝根,济。钤印:清湘老人。

收藏印: 乾净斋、鹤野、借亭、少文蔚等,都为张景蔚(字少文,号莲泊居士、鹤野、借亭,著作有《铁墨堂集》)所用印。

(明)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图·白菜》
纸本墨笔 纵24.5厘米 横3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山水花卉册·圃中真根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纵51.9厘米 横32.4厘米

题画诗: 请学为圃:春足风,夏足雨,上有青云下有土,真根不必论甘苦。今时缺此先能补,一种清芬向谁吐? VEArmW8f75ORDpIIplMTu/pzx1pjPlaL3gf4sYOsfssjvYJ+0ZWkmT+AURbL7z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