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江从南宁向东流去,在横县境内有一处水流湍急的狭长河谷,古称乌蛮滩。在乌蛮滩的滔滔江岸,矗立着一座古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寺——伏波庙。
提到伏波庙,不能不说起两千年前率军南征的伏波将军马援。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字文渊,汉代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先祖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赵奢,因获赐“马服君”封号,后世“子孙因为氏”,改姓马。
马援“少有大志”,“善兵策”。西汉后期,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战乱不已,马援避居凉州(今甘肃武威)。东汉初年,马援归附光武帝刘秀,历任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等职,深得刘秀器重,“每有所谋,未尝不用”,是光武帝身边的重要谋士。建武十七年(41),交趾征侧、征贰姐妹反汉,征侧自立为王,占领岭南六十多个郡县。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马援亲率大军沿湘江经灵渠跨越五岭,再沿桂江、北流江进入交趾,平定“二征”,在今越南北部立铜柱以为界。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率主力北撤后,留下了一部分将士在此戍边,这些人自称“马留人”,意为“马援南征时留下来的人”。时至今日,在当年马援南征沿途经过的北流江、南流江和合浦等沿江、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一些自称“马留人”的居民。
建武二十四年(48),在今湖南省西部地区的五溪蛮起事,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缨再次南征,但次年在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高坪乡水田村)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而还”的夙愿。
马援南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东汉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还在岭南地区开凿道路,教民稼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马援南征给广西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视的历史遗迹,围绕桂林伏波山、试剑石、穿山等山水胜迹,流传着很多与马援有关的传说。马援崇拜是岭南地区一种特殊的地域信仰文化,它的形成与地理分布也跟马援南征有关。
伏波庙作为民间崇奉和祭祀马援的主要场所,究竟起源于何时,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伏波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与马援有关,至少可以说,伏波庙并不是马援的“专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两位伏波将军率军南征。第一位伏波将军是汉武帝时期的路博德。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杀汉使反汉,汉武帝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平定岭南,设置九郡。路博德南征为岭南地区重新归附中央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深受人们敬仰,广东很多地方的伏波庙祭祀的主神都是路博德。
北宋宣和二年(1120),宋徽宗降旨赐封伏波将军为“忠显祐顺王”时,也是“两神同一诰命”。苏轼认为,路、马两人对开发岭南均有大功,因此,“两伏波庙食于岭南,均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因缘,岭南地区很多伏波庙所祭祀的神灵为两位伏波将军,形成特殊的“一庙两主”(即“两祀”)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两祀”现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岭南西部地区(即今广西),马援在伏波庙中的地位逐渐超过甚至取代路博德,成为伏波庙的庙主。今桂北地区的伏波庙已不祭祀路博德了。
伏波庙分布在今广西、广东、海南和湖南西部地区。在广西,凡马援南征所经过的地区均有伏波庙,其中分布最为密集的是北部湾地区,仅在防城港市就有数十座伏波庙。广西境内比较重要的伏波庙有桂林伏波山伏波庙和横县乌蛮滩伏波庙。桂林为中原南下岭南的第一站,也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该地对马援的崇拜历史悠久,至迟在唐代已经建有专门祭祀马援的伏波庙。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靖江亲王主持重修伏波庙。庙成后,天台人孙元肃专门为此撰写《重修伏波庙碑》,其中提到桂林伏波庙的起源:汉伏波将军马援,建武中,交趾蛮夷背叛,光武特遣将兵击之。时闻薏苡可御瘴,因取以利边用。叛夷既平,凯旋经广右,适遭明珠之谤,遂投掷于城东山洞间。今山名“伏波”,洞名“还珠”者,盖以此也。后人思其功,虽没世不能忘,因面山作庙以祀之。
桂林的伏波庙位于今伏波山下,历史上经过多次重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广西巡抚马丕瑶上奏朝廷,请求将马援与明代王守仁在广西的庙祀一并列入官方的春秋祀典,光绪皇帝批准了马丕瑶的请求,还亲自为桂林伏波庙御书“铜柱勋留”匾额一方。
(范玉春)
桂林伏波山公园门口马援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