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是曾被寄予无限希望的马场,但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想要找到一匹黑马,并骑在它的身上,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等。甚至,在股市这个本应理性的领域,也有太多的无序和混乱。
A股市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股市的变幻莫测,让无数人绞尽脑汁想要寻找一条长久的真理,却鲜有人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A股投资者,你一定深有感触。过去几个月来,A股市场的波动越来越大,让投资者感到不安和恐慌。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忽高忽低,没有一点规律。匆匆一年走过,A股除了涨涨跌跌,也没少了让人眉头一皱的奇葩事,这让股民感到很失望,也很无力。
据传,智翔金泰“三无企业”、无收入、资不抵债,3年亏损13亿元,6月20日IPO募集资金34.73亿元,上市第一天就提示退市风险。
金泰股份,6月20日上市第一天,高管、核心员工就融券卖出全部股票,做空自家公司,上市就流入市场,违反证券法、公司法的规定。
华虹公司8月7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212.03亿元,半异体晶圆硅代加工企业,8月25日转手拿去21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而随着浙江国祥IPO发行按下暂停键,保荐承销券商东方证券预计的1.87亿元保荐承销费的收取随之也将充满悬念。
A股的魔幻暴露无遗。
投资者们愤怒地质问:A股究竟怎么了?
两个月,两个事件,暴露了A股“肉食者们”的玩法。
先是在9月份,爆出金帝股份的事件。这只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被“天量”融券卖出,上市当天融券净卖出量高达458万股,占流通市值比例为9.35%。神奇的是,金帝股份上市首日融券净卖出458万股之后,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虽然每天仍旧有融券卖出,但卖出量基本上都没有超过50万股关口。与此同时,每个交易日还有几万、十几万至几十万股不等的偿还量,以至于好几天的净卖出量甚至是负数。
10月份,浙江国祥IPO事件引爆了舆论。
浙江国祥的前身——国祥股份,是一家主营冷中央空调相关业务的制造业企业,早在2003年12月就在上交所上市。后来,公司经营不善,连年亏损面临退市。
2011年,实控人陈、徐夫妇二人将国祥股份“卖壳”给华夏幸福借壳上市,上市公司更名为华夏幸福。由于华夏幸福主业是房地产,与空调制造业不是一个频道,于是在2012年,陈徐二人控股的浙江国祥又以8 000万元的价格接手了华夏幸福置出的空调业务资产。
今年6月,浙江国祥IPO顺利过会,东方证券为保荐机构。
9月27日,浙江国祥IPO定价为68.07元/股,市盈率高达51倍。其本计划在10月9日启动申购,不料在国庆期间被媒体爆出猛料——浙江国祥与当年的国祥股份明摆着是同一资产的二次上市。
这两家公司,不仅主营是同一种业务(制冷空调),还是同一帮人马(实控人仍旧是陈徐夫妇二人),用的是同一个商标,还都计划在同一个交易所上市。
爆料一出,质疑声铺天盖地。面对压力,交易所暂停了浙江国祥的IPO,并表示要专项核查。核查结果转天就出来了:当年的国祥股份主营业务是商用中央空调,如今的浙江国祥主营业务是工业中央空调,所以不构成二次上市。
散户不买账,又挖出猛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继续起到了资本啄木鸟的作用,帮助人们“啄开”了眼睛,让我们得以知道,并促成了将事情还原成它本该有的样子。
东方证券不仅担任保荐机构,而且还通过旗下子公司间接投资了浙江国祥。此事件爆出后,东方证券闪崩8%,其多位高管集体离职。
浙江国祥51倍的市盈率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线下配售对象高报价给“抬出来的”,拿着“基民”的钱踊跃参与,纷纷给出离谱报价。
在众多推手的运作下,平平无奇的浙江国祥,计划募资7.37亿元,实际募资净额高达21.56亿元,超募比例超过200%。东方证券的承销保荐费高达近2个亿,舆论哗然,这便是浙江国祥事件。
国祥最有名的手段是“五同,重复循环上市”,即:同一家公司、同一帮人马、同一种业务、同一个商标、同一个交易所,先上完了市,退市,卖壳,然后原高管又买回,又来上市,IPO圈钱23.84亿元,第二次IPO融资也是第一次IPO融资的10倍多,原公司董秘身家一下就突破20亿元!
最厉害之处,是他们把IPO这事产业化了。从上市到退市,再上市到再退市,这家公司实现了IPO无限循环。
在整个闹剧中,大股东一连串闪转腾挪、华丽包装让人眼花缭乱。其竭尽全力谋求公司二次上市,明显不是为了尽心竭力经营好公司、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投资者谋回报,而是为了敛财自肥。如果不是媒体和股民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大股东二次敛财的计划就会阴谋得逞。
浙江国祥相同资产二次上市,暴露了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公募保险等机构存在的部分问题。
浙江国祥不缺钱也要上市融资,把上市当成发财的手段,账面上躺着9个亿做现金管理,却还要到二级市场融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彼时A股在减持方面很宽松。尤其是在减持新规出来前,几乎就没什么阻拦措施,解禁期一过就相当于发了横财。减持获得的收益是正常做生意几十年都做不到的,所以说在A股估值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依然有大量企业排队IPO。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让我们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某上市公司计划募集7亿元,然而一些保荐券商却竭力将发行价推高,最终使公司超募16亿元,总计23亿元。高发行价的背后,不仅是保荐券商的利益驱动,还有一些上市公司股东的不正当行为。
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东可能会协助机构股东进行转融通出借证券,以牟取暴利。这一波收割后,股价怎么走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在限售解禁后可以利用公募基金再度推高股价,然后完美减持。
一系列操作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某些“中介机构”和股东,无视市场的健康和规则,只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损害了市场的声誉,使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任。
中国股市上的许多上市公司被指责为圈钱的工具,这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公司上市后,不断进行融资,即使赚了钱也不分红,而大股东趁着市值高涨时频繁减持套现。
这样的事件,不禁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何要等到媒体和股民不断地爆出问题,才引起关注?此次事件彻底暴露出的种种乱象何时休?股市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A股市场,曾经是许多中国中产家庭的投资天堂。然而,近年来,这个市场频繁的IPO发行、减持、转融通操作,已被嘲笑为A股特有的“骗钱产业链”。
类似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痛苦记忆。
尽管在A股市场上有着将近十亿的股民和基民,覆盖了几乎整个中国中产家庭,但却似乎束手无策,难以对抗仅仅几个人设计的这条产业链。A股的股价不断下跌,股民们节节败退,令人深思。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说,“很多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圈钱,圈的钱甚至100年都赚不来”。这种行为只存在于经营条件不好,故意上市来吸引资产,从而破产获利的企业。但是由于现在上市机制的逐渐完善,这种企业越来越少。
圈钱,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钱,通过某些貌似合法的手段掏到自己袋中。不良企业通过股市来吸引投资者,从而变现自己的资产,然后企业倒闭所有股东赔偿,这样自己不仅毫无损失,还能获得巨大利润。
上市公司做空自己,既是股市“奇迹”,也是股民的悲哀。
3月,成都先导公告称,公司多名股东拟合计减持公司不超18.95%的股份,此次减持计划更是创下了A股纪录。减持理由很简单,自身财务需求及安排。
5月,傲农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傲农投资、实控人吴有林计划通过协议转让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8 710.58万股。
6月,粤海饲料大股东Fortune Magic计划减持公司不超14.24%的股份。
……
现在的A股,处在风口的前夜,响鼓仍需重锤,至少需要几次“东风”的吹拂,才能最终把“股市春天”送到A股市场,送到投资者面前。
除了清仓式减持外,A股大股东们还玩起离婚式、套路式、组团式等花式减持套路,让人应接不暇。
不管是合法合规减持,还是玩套路违规减持,会大量抽血市场也是不争事实。上半年,A股大股东减持套现总计4 767亿元。再回顾过往10年,更是触目惊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更应当专注于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的危机应对,重视合规管理‘治未病’的功能,应当大力建立、完善证券合规管理机制。”
马光远认为,由于发行估值过高,融来的钱是公司经营100年都赚不来的,于是选择减持躺平就是大股东最好的选择,哪怕辞职也要选择减持。
马光远的观点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公司上市的目的和投资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投资者在股市中难以赚钱,很大程度上与这个矛盾有关。
一般来说,公司上市是为了筹集资金以扩大经营、投资新的项目或者购买资产等。然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创业板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创业者从二级市场圈到钱是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回来的时候,他们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目标就出现了偏差。
针对这一现象,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由于过高的发行估值,来钱太快,因此减持就成为创业者的最好选择。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自然难以从公司的发展中获得足够的回报。
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它似乎已经失去了正常市场运作的逻辑,而且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
网友不禁感叹:“我们的A股需要多少这样的代价,才能摸着石头过到河对面啊?”
圈钱这个词偏贬义,用融资来形容上市公司的上市动机可能更加合适。
当然,一些公司背后老板上市的目的还不是融资,他们想的是套现,这类情况还真的可以用圈钱来表述。
浙江国祥IPO暂停,上交所也对浙江国祥开展了专项核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此次浙江国祥的疑点不止一个,还包括了新股发行定价过高、企业上市前实施清仓式分红等。
A股市场的IPO“堰塞湖”长期存在,即使近两年IPO发行节奏保持活跃,但依然有数百家企业排队,期盼上市的企业依然很多。但凡有长期密集排队的现象,背后必然离不开利益的驱使。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才会铤而走险,哪怕被挤得水泄不通,也想要挤进A股市场,哪怕最后原形毕露,他们也无所畏惧。
针对新股发行定价偏高的现象,一些专家表示不妨增加更多的约束规则,严格规范所有限售股绕道减持行为,解禁日之后才允许减持。
针对限售股绕道减持行为,这个规则漏洞必须要堵上。加大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的震慑力。
在全面实施注册制的背景下,注册制的实质是形式性的审查,不同于核准制的实质性判断。在形式性审查的背后,关键要加强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但凡出现信披违法的行为,那么就会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要存在损害二级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该从重处罚。
同时,针对欺诈上市、财务造假、信披违法等行为,不妨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做法,让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承担巨额罚款,并列入长期黑名单,同时对投资者进行全额赔偿,保障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现在的A股,处在风口的前夜,响鼓仍需重锤,至少需要几次“东风”的吹拂,才能最终把“股市春天”送到A股市场,送到投资者面前。
编 辑:孙锋 cjames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