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储位之争

贞观十七年正月,重臣魏征病故,唐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劝谏唐太宗的经典事例常被后人称道,如此哀悼魏征也没什么奇怪的,可是仅仅三个月后,李世民和李唐王朝又遭遇更大的变故。四月,因为齐王造反,太子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受到牵连,即将处以极刑。为了得到宽大处理,纥干承基将太子谋反之事和盘托出。唐太宗闻讯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查案,调查结果是:“反形已具。”对此,朝野哗然,唐太宗别无选择,只能将太子党连根铲除。宣布废李承乾为庶人,同党侯君集、杜荷等人正法。

大唐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按理说,天下迟早是李承乾的,他为什么要造反?岂非多此一举?其中原因,待我们细细说来。武德二年,李承乾来到人世,因为出生在承乾殿,李世民就给他取了名字:承乾。小时候,承乾这孩子可聪明了,李世民很喜欢他,处理起政务来,亦“颇识大体”,唐太宗很满意,认为李家后继有人,大唐未来不可限量。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年龄增长,李承乾变成了一位问题少年。他“好声色、漫游无度”,喜欢听歌、女色、出游,自制力极差,根本管不住自己。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天天这样,父皇和东宫的大臣肯定会干涉。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每次上朝,李承乾必说“忠孝之道”;有大臣劝谏,他立即表现出很自责的样子:我知道错啦,我一定会改,下不为例!结果呢,屡教不改。渐渐地,戏演得太多,大家都不信了。

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李世民恨铁不成钢,这样的人要是当了皇帝,那还得了!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说不定哪天就败在他手上了!面对父皇的不满,李承乾无动于衷,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位太常乐工号“称心”,颜值高,能歌善舞,李承乾一见倾心,竟然搞起了同性恋。太宗知道后当然不答应,你可是太子啊!传出去,丢的不光是你的脸!太宗大怒,下令将称心诛杀,牵连好几个人。李承乾痛失爱侣,悲不自胜,在东宫为称心立像、安葬,朝夕祭奠。他还命数百人专门学习伎乐,模仿胡人的打扮,“昼夜不绝”“日闻于外”,甚至还放话说:以后要是当上皇帝,就率领数万人到边塞,做个突厥人。

如果注意到李承乾的年龄,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完全不合理。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正值躁动的青春期,叛逆、贪玩、标新立异,喜欢追求个性;加之地位高,父皇又看重,没吃过苦,没有社会阅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免飘飘然忘乎所以。李世民说:“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

父皇的教导,李承乾不听,至于大臣的谏言,那更是当成耳旁风了。左庶子于志宁撰写《谏苑》二十卷送给太子,太子置若罔闻;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口头规劝,作用为零。后来太子嫌于志宁太烦,这老头怎么又喋喋不休,吵都吵死了!居然派刺客去谋杀。夜黑风高的一个夜晚,刺客们光顾于老师家,四处看了看,突然决定不动手了,唉!于老师好歹是个官,家里却穷得只剩四堵墙,这样的好人,我们还杀他,对得起良心吗?走吧!走吧!

失望之余,李世民“移情别恋”,对魏王李泰越来越好。李泰是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承乾的同母弟弟。贞观十年,有人对李世民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大多轻视魏王。听罢,李世民大怒,在朝堂上咆哮,宰相房玄龄等人吓得汗流浃背。李泰是个大胖子,走起路来很不方便,李世民特批:以后上朝,魏王可以坐小车来。李泰还喜欢文学,李世民允许他开文学馆,想招谁就招谁,这对李泰来说是个扩充实力的好机会,李承乾失宠,趁机想拉其下马的话,需要谋士出谋划策。上哪里找谋士呢?文学馆编书就是个好机会,以编书为名,招收人才,掩人耳目。贞观十二年,李泰编撰《括地志》,借机招到了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功曹参军谢偃等人。两年后,书籍编成,李世民重赏李泰,并将《括地志》交付秘阁收藏。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亲临延康坊李泰住宅,免该坊百姓一年租赋,并赏赐魏王府官僚布帛。细心的官员发现:朝廷每月供应魏王的物品,有些已经超过了太子。李世民一度还想让李泰住在皇宫,只是被魏征谏止:“陛下爱魏王,常欲使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

太子失宠,魏王得宠,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朝堂,在民间,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李世民当然知道舆情了,但他并不打算废太子。面对人们的种种猜测,李世民决定任命直言敢谏的魏征担任太子太傅,由他来教导太子,稳住储位。魏征身体有病,不愿担此重任,就跑去交辞职信,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他带病辅佐:“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告诉魏征,你就是当今太子的商山四皓。四皓何方神圣?他们是汉朝初年的四位贤人。刘邦求贤若渴,曾多次派人邀请,他们都不愿为朝廷效力。当时吕后之子刘盈与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争夺储位,张良就劝吕后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刘邦见太子有贤人护佑,肯定就不会想着废立了。如今李承乾位子不稳,让魏征辅佐他,好比商山四皓辅佐刘盈一样。

贞观十七年正月,李世民再度重申不废太子:“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心也。”你们不要再妄议了!就算太子哪天呜呼哀哉,朕也立孙子!

尽管父皇一再表态,李承乾并没有放心,反倒越来越紧张。因为李世民对魏王的偏爱没有丝毫减少,在很多人看来,如果真想断绝其他皇子觊觎储位的念头,就该把李泰赶出长安,甚至囚禁才对。为了把大哥整倒,李泰积极运作,“招兵买马”。为博取名声,他礼贤下士,善待那些地位不高的人;为争取大臣支持,他让工部尚书杜楚客拿着重金贿赂权贵,希望他们可以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一段时间后,朝廷内部出现了魏王党,除了杜楚客,其他成员还有韦挺、柴令武、岑文本、刘洎、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其中柴令武是驸马,皇亲国戚;房遗爱不仅是驸马,还是当朝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大人为相多年,始终谨慎,按理说不会允许儿子随便与政治势力往来,万一出事,容易被牵连,可现在房遗爱投奔魏王,成其心腹,多多少少已经表明房玄龄的态度了。他们就像一群赌徒,把宝押在了李泰头上,日后魏王要是当上太子,登基为帝,必然知恩图报,给韦挺等人加官晋爵。

魏王拉帮结派,搞小团伙,谋求最高权力。李承乾身为太子,怎么可能没有太子党呢?其核心党羽有驸马都尉杜荷、洋州刺史赵节、汉王李元昌、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吏部尚书侯君集。我们一一介绍:杜荷是前宰相杜如晦的儿子,娶城阳公主,既是官二代,也是驸马爷。赵节,长广公主的儿子,身份也不一般。汉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曾干过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遭到太宗谴责,他和太子经常玩带兵打仗的小游戏,每次穿好铠甲,拿好武器,各领一队人马互相厮杀,以此取乐。李安俨原本是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遇害,李安俨为李建成拼命厮杀,特别卖命,因此,李世民认为他很忠心,就让其护卫自己。可谁承想,李安俨哪里是什么忠臣,李承乾的钱一送来,马上心动了,愿意利用职务之便监视皇帝,帮忙打探消息。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得力战将,三年前曾率兵西进,灭亡高昌。但他对时局不满,恰好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东宫当官。通过他,太子了解了侯君集的心声。于是,两位失意者联起手来,想要搞事情。

太子问侯君集怎样自保,侯君集果断劝太子谋反,他举起手说:“这双好手,当为殿下效力。”又说:“魏王被皇上宠爱,殿下恐怕会与隋文帝的废太子杨勇一样,下场凄惨。所以你要暗地里做好准备啊!”汉王李元昌也劝太子谋反,他看中了皇帝身边一位弹琵琶的美女,希望事成之后得到她。一伙人歃血为盟,誓同生死,决定学一学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武装夺取政权。可李世民不是普通皇帝啊,想夺他的权,谈何容易。杜荷向李承乾献计:“如今天象有变,得抓紧时间行动。殿下您就说自己得了重病,皇帝知道后,必然亲自探望,等他进入东宫,我们来个瓮中捉鳖。”就在谋反有计划地进行时,齐王李祐作乱于齐州,听到这条消息,李承乾对豢养的刺客纥干承基说:“东宫的西墙,离大内才二十步,我们要是谋反,比齐王容易多了。”

计划还没实施呢,太子就有些得意过头了,竟然嘲笑李祐谋反远没有他容易。万万没想到,李承乾的失败,就是从齐王谋反开始的。不久,纥干承基不知怎么的,牵连进了齐王谋反案,被判了死刑。眼看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纥干承基无可奈何,为了求生,把太子谋反的事情抖了出来。接到报告,李世民知道非同小可,不敢怠慢,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起审案,结果是“反形已具”,叛乱阴谋完全属实。如此一来,太子不可能再让李承乾当了,太子党作为谋反集团,难逃被赶尽杀绝的命运。李安俨、杜荷、赵节被处死,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虽然没有参与谋逆,但他们身为东宫官员,未能尽好辅助太子的责任,通通免为庶人。纥干承基本应处死,因有重大立功表现,封祐川府折冲都尉、平棘县公。

侯君集早年追随秦王征战,现在要人头落地了,唐太宗念及旧情,爱惜其才,想功过相抵,只是群臣不同意。因此,太宗只能对侯君集说:“与君长诀矣。”回想侯将军的一生,他立过很多功劳,但也被好几个人看出有不臣之心。

有一次,李世民让名将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没过多久,侯君集对皇帝说:“李靖将要谋反。”李世民一听就纳闷了,这李靖为什么要谋反啊?侯君集说:“他只把粗略的东西教给我,没有精益求精,以后要是谋反,没人可以打败他。”李世民又问李靖,李靖断言:“侯君集必反,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教给他的东西足以应对周边蛮夷,可侯君集仍不满足,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

江夏王李道宗也认为侯君集要反,他说:“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侯君集这个人野心极大,谁都看不起,日后肯定造反。张亮也曾秘密举报,说侯君集可能有谋反夺权的心思,因为侯君集曾愤愤不平地对张亮说:“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侯君集的人生算是交待了,即将定格在贞观十七年,那么李承乾呢?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老父亲、老皇帝李世民不得不面对它。为君之难,在这种场合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般来说,大臣谋反比较好处理,杀了便是。可太子怎么办呢?按照法律,谋逆死路一条,但他是嫡长子呀,李世民以前那么喜欢他,二十多年的父子情,真能说断就断?长孙皇后若是泉下有知,会怎么想?所以李世民问大臣:“你们看怎么处置承乾呀?”没一个人敢回答。如果主张杀,以后李世民想念儿子了,迁怒于你,吃不了兜着走;说不杀,公然违背法律、制度,削弱朝廷的执政基础,鼓励更多皇子造反。所以此时此刻,群臣最好的选择是闭嘴,无声胜有声,他们宦海沉浮多年,也是这么做的。沉默良久,终于有人打破僵局,通事舍人来济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法外开恩,不要杀为好,李世民求之不得,批准了。随后下发《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原文如下: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固本忘其私爱,继世存乎公道。故立季历而树姬发,隆周享七百之期;黜临江而罪戾园,炎汉定两京之业。是知储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废立之规,鼎命由其轻重。详观历代,安可非其人哉!皇太子承乾,地惟长嫡,位居明两,训以《诗》《书》,教以《礼》《乐》。庶宏日新之德,以永无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义蔑闻,疏远正人。亲昵群小,善无微而不背,恶无大而不及,酒色极于沈荒,土木备于奢侈。倡优之技,昼夜不息;狗马之娱,盘游无度。金帛散于奸慝,捶楚遍于仆妾,前后愆过,日月滋甚。朕永鉴前载,无忘正嫡,恕其瑕衅,倍加训诱。选名德以为师保,择端士以任宫僚。犹冀中人之性,可以上下;蟠木之质,可以为容。愚心不悛,凶德弥著。自以久婴沈痼,心忧废黜,纳邪说而违朕命,怀异端而疑诸弟。恩宠虽厚,猜惧愈深,引奸回以为腹心,聚台隶而同游宴。郑声淫乐,好之不离左右;兵凶战危,习之以为戏乐。既怀残忍,遂行杀害。然其所爱小人,往者已从显戮,谓能因兹改悔,翻乃更有悲伤。行哭承华,制服博望。立遗形于高殿,日有祭祀;营窀穸于禁苑,将议加崇。赠官以表愚情,勒碑以纪凶迹,既伤败于典礼,亦惊骇于视听。桀跖不足比其恶行,竹帛不能载其罪名。岂可守器纂统,承七庙之重;入监出抚,当四海之寄。承乾宜废为庶人。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凡在苍生,皆存抚育,况乎冢嗣,宁不钟心。一旦至此,深增惭叹。

唐太宗历数太子种种罪行,比作夏桀、盗跖,可最重要的一项只字不提,那就是谋反。为什么呢?因为太子没谋反?不对!因为把谋反说出来,太子必须砍头,他连庶人都做不了了。被废后,二十多岁的李承乾流放黔州,不久死去,消息传来,唐太宗为之废朝,以国公之礼安葬。又过了将近百年,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把祖父的灵柩迁回,安葬于太宗昭陵。那么李承乾死于何时?《旧唐书》说死在贞观十九年,但1972年年底出土的《大唐故恒山憨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记载:李承乾去世于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距离被废不足半年时间。

随着李承乾的倒台,一个问题摆在了李世民面前:下任太子花落谁家?表面上看,魏王的可能性最大,按照制度,李泰是嫡次子,最有资格接班,本人又深受李世民喜爱,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太子获罪以来,他每天入宫侍奉父皇,李世民当面许诺太子之位。魏王党的刘洎、岑文本也劝皇帝立魏王。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李泰辛苦多年,付出的努力即将开花结果了。除李泰外,李世民还喜欢晋王李治,他也有可能被立为太子。为了表达对兄弟的友爱,进一步讨好父皇,坚定其立储决心,李泰又对李世民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意思是:如果我当了皇帝,哪天死了,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掉,传位给弟弟。听了这番话,李世民深受感动:果然是朕的好儿子。

光自己感动还不够,李世民把李泰的话跟大臣们说了,想感动感动他们:“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世间谁不喜爱自己的儿子呢?我看到李泰这个样子,特别怜惜他。听罢,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这句话呀,魏王连爱子都舍得杀,还能放过弟弟?是儿子亲还是弟弟亲啊?李承乾之所以走到这步,与您溺爱魏王是分不开的。如果想立魏王,臣请先安置好晋王,免遭杀身之祸。”听说自己最重要的两个儿子可能会手足相残,李世民心如刀割,难以接受,哭着说:“我不能尔。”

回宫后,李世民又发现李治忧心忡忡,好像有什么心事,就“屡问缘由”,可能李治一开始还不愿说,李世民问了很多次才道出实情。原来魏王担心父皇立李治,就去恐吓弟弟:“听说你和汉王元昌的关系很铁呀,现在他谋反被杀,你一点都不忧虑吗?”言下之意是:你老实点,不要和我抢位子,小心我把你和李元昌关系好的事情抖出来,落个杀身之祸。李世民知道后,看透了李泰,心里十分懊悔。李承乾也拉李泰下水,他曾对父皇说:“臣贵为太子,如果不是李泰逼急了,哪里会造反,父皇现在立他,正中其下怀。”

权衡之后,李世民想立晋王为太子。第一,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和庶子们比,具备优先继承皇位的权利。第二,李泰虚伪狡诈、用心险恶,若立为皇太子,李承乾、李治都会成为刀下之鬼;而晋王是太宗从小带大的,对其知根知底,是个仁孝之人,如果他接班,嫡子们都能善终。第三,李治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支持,前者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太宗的发小,既是功臣,又为外戚,才能出众,深得太宗皇帝信任,他说出的话是有一定分量的。既然魏王、晋王都是他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力挺晋王呢?因为李泰已经有魏王党了,他以后登基,肯定用自己人,不会重用长孙无忌;李治更像是白纸,没有班底,没有势力,把他扶上太子之位,就是拥立之功,李治上了台,肯定知恩图报,大力提拔。褚遂良也一样。第四,李世民当年谋夺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酿成手足相残的悲剧,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他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如果立李泰,就是向皇子表明,太子之位是可以争来的,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必然手足相残,难以禁止,俗话说祸起萧墙,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

好了,太子人选即将浮出水面,但出现了两个问题:李治在嫡子中排老三,立他相当于越过了李泰,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外人会不会有看法?还有,朝廷内部有魏王党呀,立晋王,他们不服怎么办?思前想后,李世民决定演一出戏,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同时也敲打敲打魏王党。

地点:两仪殿。演员: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观众:房玄龄、李勣、褚遂良。

李世民说:“我的兄弟、儿子有人造反,背叛朕,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他拿出刀假装自杀,长孙无忌赶紧把刀夺下,交给李治,并问皇帝心目中的太子人选。李世民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回答:“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这句狠话是说给房玄龄听的,因为在场的只有他一个人支持魏王,目的就是要震慑他。长孙无忌刚表态完,李世民就对李治说:“你舅舅同意你当太子了,还不拜谢。”

李治连忙感谢。李世民又问:“各位都已经同意了,不知道百官怎么看。”长孙无忌又说:“晋王仁孝,天下臣民都认可他,陛下不信的话可以出去问,有反对的,算我输。”随后太宗驾临太极殿,召集六品以上文武官员,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百官一想,李承乾、李泰都不能立,嫡子不就剩李治了嘛,不立他还能立谁?况且晋王就跟在皇帝身边,已经很明显了,简直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于是众人欢呼:“晋王仁孝,当为嗣。”大事已定,朝廷接连发出两道诏书,一个是《立晋王为皇太子诏》:

昔者哲王受图,上圣垂范,建储贰以奉宗庙,总监抚以宁邦国。既义在于至公,变事兼于权道。故以贤而立,则王季兴周;以贵而升,则明帝定汉。详诸方册,岂不然乎?并州都督右武侯大将军晋王治,地居茂亲,才惟明哲,至性仁孝,淑质惠和。夙著梦日之祥,早流乐善之誉。好礼无倦,强学不怠。今承华虚位,率土系心,畴咨文武,咸所推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谓此子,实允众望。可以则天作贰,可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贞万国。宜立治为皇太子,可令所司,备礼册命。

还有一个是《黜魏王泰诏》: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隆重,爵位穷于宠章。不思圣哲之戒,自构骄僭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立之望,靡遵义方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沮。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伐。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并削爵土,降为东莱郡王。

作为失败者,李泰先被幽禁于北苑,后又降为东莱郡王,解除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年底,朝廷把李泰迁往均州。李世民曾向群臣展示李泰的奏章,说:“李泰确实是个人才,朕很想念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父子分离,这也是在保护他呀。”是啊,李泰的身份过于尴尬了,当今太子曾经的政敌,万一哪天李世民驾崩,长孙无忌、褚遂良、李治真的不会痛下杀手?这点不能完全保证。魏王在长安,魏王党会误以为还有希望,继续挣扎。迁往均州,远离长安是非之地,更为稳妥。

斗争结束后,长安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李承乾和李泰这对难兄难弟,失魂落魄地离开国都,开始他们短暂的后半生。登上太子宝座的李治,年仅十六岁,还是个菜鸟级的选手。李世民往后余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他积累丰富的治国经验,成为“最强王者”,有朝一日君临天下,把大唐的事业发扬光大。在储君阶段,唐太宗是如何培养李治的呢? rMDMq6fsWArN/GXC8Zbo+LoMGpcqn/9Ganw60NKlOxim2ZljMqoeqwj3tGMLK2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