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赋凌相如

看了李白的文章,苏大人夸奖道:“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诗赋文章,清新可喜,可以比肩相如……”

成都(今属四川)是剑南道益州的首府,西南一大都会,唐时与东南都会淮南道的扬州(今属江苏)齐名。时称“扬一益二”。它们一个在长江的上游,一个在长江的下游,扬州的大船可以沿着长江,直通成都。杜甫有诗咏云“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也。成都不仅风光美丽,气候温润,而且工商繁茂,四方货物云集。南接南诏,西连吐蕃,北通长安,东下吴楚。这里以盛产蜀锦闻名,传说在锦江洗濯的锦帛特别亮丽,是有名的贡品,因此成都有个雅号叫锦官城,又叫锦城。

开元八年(720),李白和丹砂来到了成都。他们在成都的少城街市中徜徉。这里有卖锦缎的,卖珠宝玉石的,卖香料的,卖山货的,卖川药的,卖皮毛的,卖竹器的,卖水果的,卖小吃的,还有马骡牛羊等交易场所,土产和外来货应有尽有。来做买卖的人有汉人、巴人、苗人、吐蕃人、南诏人,还有西域胡人等,行商坐贾,顾客游人,士农工商,红男绿女,人来人往,热闹异常。

李白主仆正玩得高兴,突然听得一声锣响,有人说道:“益州长史苏大人来了!”顿时市中让开一条道来。这时只见前面来了一顶官轿,前面有二人鸣锣开道,两个腰间带刀的衙役在前面清道。八人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和仪仗旗帜。只见一面旗幡上写着“礼部尚书兼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轿子里坐着一位官员,约有五十岁,名叫苏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开元四年(716)拜相,封许国公。颇有文名,与开元名相燕国公张说齐名,人称“燕、许大手笔”。街上的行人和小贩见了长史大人的轿子,都纷纷躲避。只有李白大步走到路中,站住不动。衙役扬鞭欲打,被苏长史止住。李白被带到苏长史面前,苏长史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不让官道?”李白从怀中取出一张拜帖,长揖一礼:“绵州布衣李白求见长史大人!”

苏长史让衙役接过拜帖,转呈上来,一看,上面写着“绵州布衣李白拜谒”,不禁大为惊奇。因为他还从未见过有布衣之士敢于半道拦驾晋见的。于是说道:“落轿!”打开轿帘一看,见道旁站着一位青年,只见他双目炯炯,气高神朗,唇红齿白,飘逸俊秀。一眼便喜欢上了这位青年。

苏长史走出轿来,来到李白跟前。李白趋前长揖:“布衣李白,拜见长史大人!”苏长史说:“布衣李白,你见我有什么事吗?”李白向前一揖:“早闻大人美名,欲一睹风采。”苏长史见此,觉得李白出语不俗,一笑:“哈哈,那你就仔细地看吧!”李白说:“长史大人果然与凡官俗吏不同。”

苏长史问:“唔,有哪些不同?”李白坦然答道:“不以势力等级待人。我李白一介平民布衣,挡了大人的官驾,大人不但不加怪罪,反能平等待我,此举绝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苏长史说:“这是因为你李白胆子太大了,我能不下来吗?”李白接着说:“还有,苏大人,您敢在皇帝面前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直言敢谏,就令学生钦佩之至。”苏长史叹道:“唉,老夫就是因此事得罪了朝廷,才被贬到蜀中来了。”李白说:“但是天下的百姓眼睛都是雪亮的,谁是谁非,自有公论。”苏长史亲切地拉着李白的手说:“我看你小小年纪,却胆识不凡,来,来,请随我到府中一叙。”

益州都督府后厅。苏长史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李白所献的《大猎赋》,其他的幕僚也在看着诗赋行卷。苏长史读道:“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以醇和之觞。鼓之以雷霆,舞之以阴阳。……顿天网以掩之,猎贤俊以御极。若此之狩,罔有不克。”读到这里,苏长史大为赞叹:“好一个‘猎贤俊以御极’!以前周文王在渭水打猎,一只兔子在前面跑,文王怎么也追不上,后来这只兔子跑到磻溪就不见了,周文王追到磻溪,见一位老翁在钓鱼。原来这位老翁就是姜太公。周文王没有猎到兔子,却猎到了姜太公这位大贤,帮助他兴周灭商,君临天下。太白小友,你这‘猎贤俊以御极’是不是这个意思呀?”

李白答道:“大人所见极是。白以为帝王畋猎,虽也符合周礼之制,偶一为之,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国之主,更主要的是为国搜罗贤才,轻徭薄赋,爱惜百姓,安抚四夷,使天人晏安,草木繁殖,六宫斥其珠玉,百姓乐于耕织。以此为治国之道,方能中兴我大唐。不知大人以为然否?”

苏长史向幕僚说:“你看他小小年纪,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诗赋文章,清新可喜,可以比肩相如;而且见识高远,出语不凡,在这方面可要远出相如之上了。”幕僚连连点头,说:“相如辞赋,虽说辞藻华丽,但其赋却劝百而讽一,使汉武帝看了,徒增其凌云之气,浮靡之风,而无益于匡正时弊。”

苏长史一击掌:“对极了,我看这篇《大猎赋》,辞藻结构虽脱胎于司马长卿之《子虚》《上林》,但篇中立意却高明多了。好!只要你继续发奋苦读,广学博采,将来前途无量啊。李白小友,你要好自为之啊!”

李白听此一番言语,受到极大鼓舞,信心为之倍增。他十分感动地说:“感谢大人鼓励,在下一定不负大人厚望。”苏长史接着问道:“听说梓州有位赵蕤先生,是当今杰士,你可知道吗?”李白回答说:“赵蕤先生正是在下的老师。”

苏长史听此,高兴地说:“噢,那么说,太白小友是名师传授,学有渊源了?”李白说:“不敢。赵蕤先生曾亲授学生《长短经》,先生韬略,已学得一二。”苏长史对赵蕤也颇有仰慕之情:“赵蕤《长短经》,老夫也略有所闻。可谓一部经国济民的奇书。素闻蜀中地灵人杰,不出人才则已,一出则名闻天下。想不到我苏某初镇蜀中,便得遇你这位名师的高徒,真是有幸啊!你和赵蕤,可谓蜀中双璧。待老夫向朝廷草表上疏,为国荐拔人才!”

后来,苏颋果然写了《荐西蜀人才疏》,向朝廷上表推荐赵蕤和李白,赞之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只是此疏上了之后,不知道落在朝中哪个权贵大人的手中,后来就没有下文了。之后,李白要遍访蜀中名士,苏颋向他推荐当时在渝州任刺史的李邕,并给李白写了荐书一封。李白拜别了苏颋,准备在游了成都之后,便前往渝州拜访李邕。

锦城散花楼依锦江而建。李白与丹砂登上此楼,纵目远望,锦江如带。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登此楼令人顿觉精神振奋,神气清爽,尘累顿失。

丹砂指着风景对李白说:“公子,你看,风光真美!”李白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登锦城散花楼》)

后面听得有人赞道:“好诗,好诗!”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道士打扮的年轻人,便问道:“敢问小师父大名,看来你也是精通此道的吧!”年轻道士答道:“不敢,小道名元丹丘,只是喜好而已。写诗的我见过不少,但是能像您这样张口就来、出口成章的,实不多见。敢问仁兄大名?”李白谦虚道:“小弟名叫李白,小字太白。拙诗令您见笑了。何不一起坐坐,好向仁兄请教?”

他们在散花楼附近的一个酒肆中,找了一个僻静之处落座,李白叫了几个酒菜。过了一会儿,酒保将酒菜上来。二人边喝酒边谈。元丹丘原是嵩阳人,自幼好道,投于随州道门胡紫阳先生门下。现在是从随州到峨眉山去找师叔的。刚到成都,到散花楼一游,就遇到李白。李白说:“小弟也自幼喜读道书,对于神仙飞升之术,常常心向往之,却无门而致之。今日得遇道兄,也是前世有缘。”元丹丘:“一来到成都就遇见了太白兄,我看我们今生也有缘啊!”二人高兴得呵呵笑起来。

二人越谈越投机,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觉一壶酒已经喝干。二人觉得情投意合,元丹丘提议与李白结拜为兄弟,李白欣然同意,于是让丹砂摆上香案,燃上香烛,各报上姓名年龄,结成了八拜之交。元丹丘比李白稍大些,故为兄,李白为弟。

李白和元丹丘又一起逛了两天成都,李白要到渝州去拜见李邕,元丹丘也急于上峨眉山去寻他的师叔。二人相约,等李白去过渝州后,再到峨眉山去找元丹丘相会。 wNER+s/i7m7Gzdo1eakYp/5/4tPhraAUEiwsrjzjQiyoqNsFrzK9dKCeQEhznC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