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峨眉邈难匹

峨眉仙山给李白的诗增添了匪夷之思,峨眉山的明月好大好圆,峨眉僧人的琴声,更使他终生难忘。

李白带着丹砂,前往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与元丹丘相会。峨眉山山路奇峭,洞壑幽深,奇花异草,秀木满山。李白和丹砂奋力登山,越往上爬,山路越险。山间的岚雾、飘忽的烟云,越来越浓。翠峦叠嶂,在烟雾中时灭时现;瀑布流泉,在云霞中时时闪现。峨眉山真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丽仙女,一时露出一双美目,一时又露出满头珠翠,但又让你看不出她的全貌。真是一座神秘的仙山啊!

一路上,李白浏览着山上的风景,一面想象着有关峨眉山美丽的传说以及峨眉山上仙人的故事。李白给丹砂讲:很久以前,在峨眉山住着九位须发皆白的老神仙。轩辕黄帝曾亲来此处问长生久视之道。现神仙已去,黄帝升天,此处仅留一洞,后人称之“九老仙府”,俗称“九老洞”。又传说,周朝有位葛由,好刻木羊。只见他吹了一口仙气,木羊都变成了活羊,他便牵着这些羊到成都市上去卖。这些羊被人买走后,又变成了木羊。人们知道他有仙术,都要跟他去学仙。一日,人们见他骑着一头羊上了峨眉山,许多人都追了上去,一去不返,据说这些人也都成了神仙。

还有一个神仙点化凡人骑着竹杖上天成仙的故事。原来这位游客所骑的并不是一根竹杖,而是一条龙。此外还传说,峨眉山上还住着伏虎的罗汉、降龙的菩萨。如来佛的右胁侍普贤菩萨,还在山上的池塘中,为他心爱的坐骑──一头大白象,洗过澡呢!但是,李白最喜欢的传说,是说这座仙山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幻化而成。李白对丹砂用手一指,说:“你看,在那淡淡云雾中所露出的两座山峰的一线峰顶,不就正像这位仙女的一双蛾眉吗?”

云雾越来越浓,森林中的小径越来越黑。只听见暗处沙沙作响,突然从竹丛中跳出一群人影。李白和丹砂吃了一惊,以为碰上了劫路的强盗。李白猛地抽出长剑,决心和这些强盗展开搏斗。黑影逃开了,发出吱吱的尖叫,原来是一群下山寻东西吃的猴子。李白收回了宝剑,松了一口气。

烟雾逐渐散去,眼前的路径和两旁的林木也逐渐地清晰起来。丹砂回头一看,见一群猴子缩手缩脚地在他们身后观望。

“公子,你看!”丹砂喊道。李白回头一看,见是一群猴子,童心大发,于是就蹲下来不走了。他向猴子频频招手,猴子们迟疑不前。只有一只小猴子,上前试探着。李白从袋子里掏出一把花生,拿出一个递给了小猴子。小猴子怯生生地伸出爪子去接,要过一个花生塞入口中。又接连要了几个,都塞入口中。结果,小猴子的两腮囊中,全塞满了花生。其他猴子看小猴子安然无恙,忽地一下,一阵风似的围上了李白。有的扯衣服,有的抓裤,有的攀肩,有的翻兜,有的撕包裹,闹个不亦乐乎。丹砂看着就乐了。李白难以招架,连忙将所带的食物一股脑地全部都拿了出来,向空中一撒,猴子们便从他的身上、身边跑过去抢东西。见此情景,李白高兴地大笑。

“瞧,公子,您的衣服上满是猴爪子黑印,衣服和袋子也给抓破了。”丹砂惋惜地说。

李白却毫不介意,他说:“人最难得的是没有机心。没有机心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庄子曰:‘上古道德之世,人与鸟兽同游’。今天,我能与猴子同乐,这说明我的道德修养又大进了一步呀!”说完之后,面有得色。

雍尊师几年前从戴天山来峨眉山的遇仙观中当了住持,李白前来找他。不料在遇仙寺遇见了元丹丘。元丹丘见李白大喜:“太白贤弟!”李白也扑向前去,叫了一声:“丹丘兄!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元丹丘惊奇地问李白:“你和师叔认识?”李白笑着说:“何止认识,你的师叔,正是我的师父!”元丹丘笑道:“原来我们是一家人哪!”

李白向雍尊师谈起前年在大匡山向赵蕤问学习剑的事,并说他曾到戴天山去拜见雍尊师,可惜在山上没有见到人。雍尊师说他前年被邀至此,向峨眉山的道徒传授道经和剑艺。李白说,这正是个好机会,他也要在此向雍尊师继续学道练剑。雍尊师点头,表示同意。

雍尊师安排李白与元丹丘同居一室。值事道士叫手下的小道士去搬行李,丹砂与他一同去了。李白和元丹丘也携手欲去,雍尊师向他们说道:“明日一早,在道观后场地练剑!”

道观后的场地上,李白、元丹丘和几个道士在习武。雍尊师走到李白跟前,看他舞剑。不时地让他停下来,纠正姿势。

雍尊师做了一套示范动作,边做,边解释:无敌鸳鸯剑、越女白猿剑、武当封喉剑、峨眉追魂剑,等等。

李白在山中向雍尊师学了一年的剑,功夫大有长进。一日,李白与雍尊师对练,李白剑法凌厉,雍尊师步步后退。李白一个箭步冲刺,将雍尊师的剑击落在地。雍尊师空手与李白对打,只听雍尊师“哎呀”一声倒地,李白略一犹豫,雍尊师从地上拾起一小石子,腾空跳起,石子掷出,正中李白手腕。“当啷”一声,李白手中的宝剑落地。雍尊师一脚将宝剑挑到手中,将剑直指李白咽喉。这一招就叫“空手夺剑”。

李白又惊又惭地跪在地上,双手抱拳:“师父!”雍尊师上前挽起李白:“太白贤契,你的剑术已练得不错了,连贫道也几乎不是你的对手了。”雍尊师俯身心痛地为李白揉磋着手腕。

道长卧室中,雍尊师正在展看李白给他写的诗: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寻雍尊师隐居》)

雍尊师读了,连连点头,称赞道:“写得好,全诗写得精巧流丽,对仗工整,‘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二句,用典贴切,与‘逍遥不记年’句呼应,写出了我道门逍遥出世,物我两忘,静心练养的特色。”他接着又读下一首: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登峨眉山》)

雍尊师看了后又说:“此诗辞采清丽,飘逸不群,超凡脱俗。太白贤契,你精于诗道,英才可嘉呀。只是你的诗还缺少些峥嵘的气象、雄健的风骨。贫道这里有一部国朝大诗人陈子昂的诗集。陈子昂与我师父是方外至交,曾将他的一部诗集的抄本,赠给我师父作纪念。师父在临终前又将这部诗集传给了我。听师父说,子昂先生不满齐梁以来缺乏比兴寄托和柔靡无骨的诗风,立志改革,欲复汉魏风骨,重振大雅。贫道又不善诗道,我看你骨骏风清,天姿英发,是个写诗的好材料,这部书传给你才是适得其人啊!”说着,他从柜子中取出一个匣子,打开匣子,里面是一卷诗集。卷首写着“陈拾遗诗集”六个大字。他将这卷诗集送给了李白。

李白跪在地上,郑重地接过诗集。雍尊师说:“子昂先生和师父若是泉下有知,也该含笑瞑目了。”他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

居室中,一灯如豆。书案上摆着《老子》《庄子》等书,如今又多了一部《陈拾遗诗集》。元丹丘和丹砂都已睡去了,李白还在灯下读书。他打开《陈拾遗诗集》,《感遇》诗三十八首映入目中。他越读越兴奋,越读越高兴。读到《登幽州台歌》,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吟咏完后,他猛一击案,叫道:“真是千古绝唱!”“什么诗使你这么高兴,太白贤弟?”元丹丘本来已经睡着,这时从帐子中探出头问道。李白说:“丹丘兄,你看陈老前辈这首诗,简直要一封天下人登临之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而绝后,世无知音,是何等孤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宇宙空旷,唯我一人,是何等悲壮!大手笔,真是大手笔呀!”元丹丘说:“诗是不错,不过,依我看,依贤弟的才情和文笔,这样的诗也照样能作得出来。”李白:“作诗并不难,难的是气魄和胸襟。像这样襟怀博大、气势雄伟的诗,就是陈子昂本人也没有第二首。人一生能写出这样几首让人拍案叫绝的诗,也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元丹丘说:“孟老夫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贤弟认真修身养性,再多一些人生的历练,我们的大诗人李太白,一定会像这位陈老前辈一样,空前绝后的!”李白闻言,默然沉思。他手握诗卷,走出室外,仰天望着满天星斗,少顷,他喟然长叹:“将复古道,舍我其谁?”

李白在峨眉山不但与道士交游,还与僧人广泛接触。白水寺中有位善琴的僧人仲濬,李白经常到他的僧房里去切磋琴艺。一日,李白在仲濬处与几个僧友听琴。只听琴声泠泠,时缓时急,时轻时重。缓时如雨后初晴时的房檐滴水,时断时续;急时如峨眉山上的骤雨狂风,电闪雷鸣;轻时如松林中的仙鹤展翅,飘飘欲舞;重时如山顶的瀑布流水,在山谷中回响轰鸣。

自李白结识仲濬以后,他经常来白水寺与仲濬谈琴论诗。一日傍晚,仲濬携琴,李白带着丹砂,一起来到了清音阁。一轮皓月升空,又大又圆。空明的月色,透过松树的枝叶,洒在地面上,像点点白雪。李白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神仙的世界。

清音阁前,瀑布喧喧,流泉淙淙。在流泉旁的一块青石之上,仲濬盘膝而坐,将一张绿绮古琴摆在膝前。他手挥七弦,弹奏了一曲《风入松》。悠然的琴声伴着松涛、泉韵和远处寺院传来的钟磬声,在山谷中鸣响,融成了一曲山水交响乐。那琴声如诗如梦,如醇酒如酽茶。李白听得如醉如痴,如同孔子听了韶乐一样感慨,“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琴声戛然而止,余音尚在山谷中盘旋回鸣……

仲濬说:“请太白先生指教。”李白这时才如梦方醒,陶醉地说:“这琴声比在室中更妙。‘天人合一,妙造自然’这句话,今天我才算是有了深切的体会。”仲濬推开琴,屈肢伸拳地活动着手臂,说:“《风入松》这支曲子本是伯牙模仿自然,在自然天籁的启发下而创制的。所以,只有回到自然之中,才能体现它的完美境界。其实山水画也是这样。艺术的精神,本来就是相通的。”李白深有所悟地说:“那么,诗歌也是如此了?”仲濬笑道:“你是大诗人,这话只有问你自己喽!”李白深有体会地点了点头:“说得好,诗、乐、画的道理确实是一样的,尽管它们所表现的方式不同。你弹出的不仅是一支优美的琴曲,其实也是一首优美的诗呀。”停了片刻,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仲濬赞道:“此诗妙极,太白先生,请您写下来,赠贫道如何?”李白高兴地说:“好,我正有此意。丹砂,拿笔墨来!”丹砂急忙将笔墨纸砚递上,李白奋笔草书,一挥而就。题曰“听蜀僧濬弹琴”。

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那本陈子昂的诗集,李白已经读得烂熟,剑术也大有提高,又跟仲濬学得一手好琴。他觉得这几年蜀中之游受益匪浅,识见、诗道与琴技剑艺都大有长进。师父赵蕤的话在他耳边不断响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需要走出青莲乡,走出昌明,将来还要走出巴蜀,到广阔的神州大地去飞,去闯!”尤其是读了陈子昂的诗后,他更产生了要走出巴蜀,闯荡天下的紧迫感。他跟元丹丘谈了自己的想法,元丹丘非常支持他,鼓励他说:“男儿当有四方之志,桑弧蓬矢,志在远方。贤弟,你就大胆地去闯吧!”李白说:“丹丘兄何不随我一道而去呢?”元丹丘说:“我与你不同,我是方外之人。道士讲的是求仙学道、修身养性,重在深山密林中的刻苦修炼。老弟志向远大,志在社稷,需要到社会和人群中去寻找志同道合之士,到风云际会的地方去历练本领,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不过,我们以后会有见面的机会。若遇有时机,我会帮老弟一把的!”

李白告别了雍尊师、元丹丘等人,带着丹砂下山去了。 j6w+US+sgTJMrgv6KOIstUPazIO2Z/fgTBf9rvd4zF3V1B4/vPi812+SIhbtwE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