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动力

在前两节中,我已经详细描述了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的心理支柱和让孩子发生改变的瞬变方法,但仍有一些家长会着急地问:“那应该如何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动力呢?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快速提高成绩呢?”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灵丹妙药,可以快速地让孩子从不爱学习变为爱上学习,可以快速地帮孩子从班级倒数考进班级前三。遗憾的是,这种灵丹妙药并不存在。我之所以在这本书里用大量篇幅向大家讲解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因为学习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很多父母得知我初一时从班级倒数10名逆袭到班级前三只用了两个月,便纷纷问我如何帮自己的孩子快速逆袭。他们只关注到了我两个月内提高的成绩,却忽略了当我考了班级倒数10名时,我的父母仍然用温和的方式帮我分析原因,给予我足够的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本书中先讲亲子关系和心理支柱。如果一个孩子在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重新振作起来,这时,提高成绩只是具体技巧层面的事情。但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心理支柱都没有搭建起来,即便通过一些技巧提高了成绩,也会因为一次挫折而失去自信。

所以,你的孩子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感呢?如果是的话,恭喜你,按照自驱力搭建的三步法即可帮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给出具体技巧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自驱力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想要培养出具有自驱力的孩子,我们需要先了解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大脑中有三个部分分别负责决策、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第一个部分叫前额叶皮质,这是我们发展出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前额叶皮质理解为人类大脑的司令官,它是冷静的、理智的、富有智慧的,所以前额叶皮质又被称作人类“理智的中心”。在被前额叶皮质控制时,我们会呈现出理智、冷静、自律的生活状态。这时我们是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即有自驱力的。

但前额叶皮质有个问题,就是我们身体的压力过大时,它会掉线。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压力激增,导致说出言不由衷的话,甚至会大脑空白,说不出话。当前额叶皮质下线之后,随之上线掌控大脑的是杏仁核,也就是情绪中心。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突然情绪崩溃,开始暴躁或者哭泣?这就是因为负责自控力的前额叶皮质下线,而由杏仁核掌控了孩子的大脑。这个现象又被称作“杏仁核劫持”——我们的理智被情绪取代。

“杏仁核劫持”如果频繁出现,对孩子的学习会有非常消极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在短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进度。很多孩子在写作业时特别容易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导致大脑失去前额叶皮质的控制,孩子因此会变得易怒或陷入沉默。这时想让孩子重新去写作业非常困难,也就耽误了每天的学习进度。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具有长期消极影响——降低孩子的记忆力。

人在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荷尔蒙来对抗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荷尔蒙”。当人们紧张时,身体的肾上腺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促使人们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人们警醒,从而应对紧张的事件与活动。正常人体内的荷尔蒙在迅速上升后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体内的荷尔蒙并不能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旦荷尔蒙丧失了快速恢复正常的能力,肾上腺素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

皮质醇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中产生,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很活跃。在压力下,它会收缩血管并增加血压,从而增强含氧血液的输送。皮质醇在压力状态下短时间内上升是正常的,在压力消除后会恢复到基线水平。但是,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身体长期保持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内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要命的是,海马体是我们大脑的记忆核心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在压力过大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学习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海马体位于大脑皮质下方,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短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1957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W.斯克维尔和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B.米尔纳报告了神经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H.M.病例。H.M.是一位因癫痫反复发作而接受手术的病人,他的脑内颞叶皮质下部分边缘系统被切除,其中包括了两侧的海马区。手术后,H.M.的癫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他失去了形成新的陈述性长时记忆的能力,产生了顺行性遗忘。尽管H.M.的短时记忆和内隐记忆能力保持较好,但长时记忆的存储和情景记忆的能力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运行机制,就知道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最关键的是让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得到充分发育。这种发育源于三个因素:正向的压力环境、选择的权利、正反馈。

·正向的压力环境:孩子面对的压力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处于压力过低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前额叶皮质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而过大的压力会产生前面说过的诸多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案是给孩子适当的正向的压力环境。所谓正向的压力环境,是指孩子面对的问题不能难到他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父母的争吵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根本没办法解决的过大的压力。但压力也不能小到孩子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压力必须是正向的,也就是孩子需要从内心认同这个压力挑战,而不是像突然换学校那样被迫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带来的负面压力。

·选择的权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对前额叶皮质的发育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喜欢陪着孩子学习,在陪的时候又忍不住唠叨。长期的唠叨会带来慢性压力,而这种慢性压力会伤害孩子的大脑,使其产生皮质醇,并导致前额叶皮质不发育。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发展缓慢,就会出现理性思维缺失的问题,从而被杏仁核产生的情绪控制。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应该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在此时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决策结果,从决策结果中汲取经验,为下一次做出更好的决策制订计划。

·正反馈: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这个概念,也就是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一件事情时所出现的忘我而愉快的状态。正反馈是获得心流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正反馈,就是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积极正向的内在或者外在评价。比如孩子努力学习了1小时后,他可以获得成就感,或者父母的一句赞赏。与正反馈相对应的是负反馈。很多孩子努力几天后便放弃,就是因为感觉努力了却没有任何结果。努力了却看不到结果就是一种负反馈。

下面我将介绍帮助孩子培养自驱力的三个步骤,这些步骤包含了正向的压力环境、选择的权利和正反馈。我自己在初一时能够从班级倒数10名逆袭到班级前三,使用的正是这些方法。

第一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假想竞争对手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上进心,不愿意主动学习,没有学习的自驱力,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目标的缺失。一位北京知名教师曾说过:“90%的孩子学习动力来自竞争。”这可谓至理名言!因为我本人在初一时也是通过竞争才实现逆袭的。我在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考了班级倒数10名,我们班主任设置的一个活动给我提供了目标,让我在期末考试中考到了班级第三。

她要求我们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画出三列表格,并在左上角写下自己选择的竞争对手的名字,也就是自己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超过的那个人。这个竞争对手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同班同学;②期中考试的成绩比自己好;③有值得学习的品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之后所有考试的日期、自己的分数和那个竞争对手的分数。注意要记录每一次考试,包括随堂小测、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等。这张记录着竞争对手成绩的纸被我称作“假想竞争分数表”,它需要被贴在课桌的左上角,这样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并且被它激励。

作为班级倒数10名的同学,我当时居然选择了我们班期中考试排名第三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虽然现在已经过去近20年,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的面容,因为他激励了学生时代的我。在期中考试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我没有一次考试能够超过他的分数。只有在一次历史随堂小测中,我跟他的分数相同,都是90分。我每天到了教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贴在课桌左上角的这个分数表,这让我从相去甚远的成绩中获取了不断努力的动力。

假想竞争分数表

阿德勒认为,追求卓越是我们行为的根本动力。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基因中都带有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起初是源自生存和繁衍方面的需求:为了生存,人类需要与其他动物争夺食物资源;为了繁衍,人类需要与其他人竞争。为什么人类喜欢观看各种运动比赛呢?就是因为潜意识之中藏有竞争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竞争意识深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基因之中。

在“假想竞争分数表”的激励下,奇迹真的发生了!两个月之后的期末考试,我居然跟我的竞争对手以一模一样的总分并列班级第三。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走进教室,冬日的阳光洒进来,我的那位竞争对手用惊异的眼神看着我,一边鼓掌一边说:“你好厉害。”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奇迹。

在这一步,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创建学习过程中的“正向的压力环境”,其核心是让孩子自己做出竞争分数表,而不是父母强迫孩子去制作。选择的目标不需要太高,但也不能太低。我一般建议孩子选择班级排名比自己高出10名左右的同学作为目标。这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过程,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想要超越的人,并且郑重地写下来。

第二步:找到感觉——专科突破

有效的正反馈是帮助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关键。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定义“心流”时曾指出:有立即回馈的活动以及我们对这项活动拥有主控感,是我们可以忘我投入的关键要素。对绝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有效的正反馈,因此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如果成绩连续下滑,孩子就更加缺少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也因此越来越难以保持学习热情。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先在某一个学科上收获“赢一次”的成就感,如把某个学科的成绩提升到班级前三,再逐渐提升其他学科的成绩。

比如,英语算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那么在最开始调动孩子学习动力的时候,就不要想着所有学科都一碗水端平,而是先集中精力帮孩子把英语这个学科的成绩提高到比较优异的水平。尤其是对成绩一直处在中下游、长时间没有获得学习成就感的孩子而言,帮助他们收获一次成就感,就是孩子改变的开始。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孩子最喜欢的学科,并制订详细的提分计划(各个学科的提分方式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分享),为了将这个学科的成绩提升到班级前三而共同努力。事实上,很多同学能够逆袭,主要就是通过先攻克一个学科,找到学习动力和自信的源泉,然后才完成全面反超。

专科突破并不意味着会长期偏科,而是可以通过选择更有效的方式来体会成为学霸的快感。“做到过一次”和“一次也没有做到过”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虽然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科都上一个大台阶,但这种期望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致使其在逆境中更为无力。因此,我们建议从一个学科开始,让孩子感受到成绩进步的欣喜,领略努力获得回报的正反馈,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以此逐渐改变学习状态。

在这一步中,我们让孩子选择一个学科进行突破,创造了“选择的权利”和“正反馈”的条件。不需要短时间内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看到学习的进步,不需要短时间搞定最薄弱的学科而是先把自己相对擅长的学科做到优秀,这两个条件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促使孩子变得积极。

第三步:缩小改变幅度——把刷题换成刷卷

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喜新厌旧”的现象,也就是相对反复做旧题或做错题而言,更喜欢做新题。但对基础本来就差的同学来说,做新题的过程并不能真正帮助他去理解知识,尤其是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往往思考的时间越长越能理解这个学科背后的逻辑。但“喜新厌旧”是藏在我们基因里的惰性,不断做新题的过程其实会带给我们一种虚假的满足感——自己已经做了很多题。这时需要一些外界力量来逼着自己反复做旧题,因为只有反复做旧题才能磨炼耐性。

我建议基础较差的同学拿出1个月的时间,在每个周末重复做同一套卷子,并且自己批改。如数学较差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份套卷(如期中套卷或期末套卷),将其复印4份,然后每个周末做一遍。做卷子的过程就像模拟考试,不可以看答案,并用计时器限定考试时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通过不断地做同一份卷子,可以磨炼学习耐性。耐性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品质,因为只有坚持才能保持稳定高效的学习状态。其次,通过反复做同一份卷子,可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就是看着题以为自己会做,结果一做题就做错的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马虎。其实解决“眼高手低”问题的关键就是动手,遇到的所有题都动手做一遍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解题的每一步。

每次做完套卷之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对照答案批改一遍,并分析整理做错的题目。只要孩子每次都认真分析错题,那么每次重做试卷的分数就会有所提高。通过分数上升,孩子能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这就是第三步“缩小改变幅度”的核心。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总想着一天内进步几十名、提高几十分,这种预期的改变幅度太大,会挫败自尊心。但通过刷同一份套卷,孩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渐开启正循环。 fz/SBt/hv0ll9IPhJKuWwXPJuroD4+KsSLhHrQs+x+lI9SwtBjgUX9HQGVsxG0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