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FAITH IN BUDDHISM

主持人:

老师们、同学们,佛教团体的朋友们,以及来自校外的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参加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讲座。

我是Heather Buttle,梅西大学心理系的高级讲师,能主持今晚的活动,我感到非常愉快。

先讲一下活动流程:首先是堪布的演讲,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接着是半小时的答疑环节。

今天堪布带给我们的演讲是“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对于不熟悉佛教的听众,希望它能激发你们学术研究与灵性方面的兴趣;对于熟悉佛教的听众,也希望能对您的信仰起到促进作用。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是有神论,认为神灵主宰人的生活,例如基督教相信有一位神灵全然掌握我们的未来,通过祈祷他能获得垂爱和宽恕。佛教并不相信第一因,然而佛教仍然具有信仰。因此我想,“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非常值得探讨。

下面的时间交给堪布,希望我们能从他的演讲中有所领悟。有请堪布——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的行程比较匆忙,先是从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到达成都,然后从成都辗转来到新西兰。听说这里海拔几十米,我等于从高原到了海边,所以今天有点晕晕的,不知道会讲得怎么样。

不过不管怎样,跟大家欢聚一堂是很好的因缘。利用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探讨“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

说到“信仰”,其实距离每个人都不遥远。为什么呢?因为信仰就是对某个人或事物的完全信赖与接受,而这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

一、信仰的五种形式

信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说式信仰,对世间某种思想、学说或主义饶有兴致,全身心地接受。

(二)偶像式信仰,对某个人非常崇拜、景仰,比如把某个明星或宗教人士当作偶像。

(三)感情式信仰,与某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不论对方做了什么,都觉得非常善妙、值得信赖。人们所谓的爱情、亲情就是这种形式的信仰。

(四)权威式信仰,对于权力、名誉或政治等特别感兴趣。

(五)智慧式信仰,对超越的内证境界非常向往,比如很多宗教追求至高的心灵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信仰。

大家如果观察,就会看到: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热衷于追求外在的事物,比如拜金者追逐钱财,追星族追逐某个明星……而向内寻找幸福的人越来越罕见,智慧式信仰越来越少了。

一种信仰能否带来快乐,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信仰的对境——如果找对了信仰的对境,会给自己带来幸福,也会让周围人得益;如果认错了信仰的对境,那么对自他以及周围的世界都会带来危害,如同把毒物当成了妙药。

就对人的信仰而言,如果对方十恶不赦,你却把他奉若神明,那么就可能因为相信对方的话而误入歧途;就对宗教的信仰而言,如果它的教义并不合理,你却认为非常贤善,或者它本来很好,你却当成不好,都会让自己遭受损失。

所以,寻找信仰需要一双慧眼。

二、信仰在佛教中的意义

功德的根本

一旦找到值得信仰的对境,就要培养内在的信心。下面我介绍一下,信仰或者说信心,在佛教中的意义。

佛教认为,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华严经》 (这部经有英文译本) 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信心是佛道之源,能出生一切功德,如同母亲一般;信心能长养一切善法,如同阳光雨露滋润万物一般;信心能令人断除疑网、远离贪爱。因为这三个原因,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佛教中有一位大智者寂天论师,他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意思是,佛陀一再宣说,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也即信心。因此,如果没有信心,修持任何佛法都无法成功,不会产生丝毫功德。

佛教《十法经》中也说:“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意思是,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生起任何白法功德,如同种子已经被火烧坏,怎能生出青芽呢?

实际上,不仅学习佛法需要信心,在世间生活也是如此,如果离开信心——对自己的信心或对他人的信任,任何事都无法成办。比如在家庭中,如果你对家人失去信赖,总是疑神疑鬼,那么隔阂就会随之出现,幸福也会渐渐远去。

所以,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信心非常重要。

信心的层次

佛教中,把信心分为三个层次。

最初的信心叫清净信,是初学者的信心。比如一个孩童进入花园中,觉得每朵花都非常美丽,内心很是欢喜,但是他也讲不出什么道理。同样的,一个人对宗教或其他事物,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最初生起一种好感,这就是清净信。

现在很多宗教徒的信心就是这种情形——虽然对某个宗教非常信赖,可是如果问他为什么信仰上帝或佛陀等时,就无言以对了。

清净信是一种偏重感情的信心,并不稳固,容易变化。

第二阶段的信心叫欲乐信,对于信仰的对境有一些了解——知道它的功德,也明白离开它的过患,从而引发信心。好比对佛教中的皈依与发心,明白了皈依与发心的功德,以及不皈依、不发心的过失,之后才去皈依和发心。

欲乐信的生起,主要源于理论学习与研究,所以较之于清净信更为稳固。

第三阶段的信心是不退转信,通过长期的学习、观察与探索,对于所信仰的对境遣除了一切怀疑,生起全然的信任。比如有些人经过深入的闻思修行,最终证悟了心的本面,并非理论推知,也不是听人介绍,而是一种亲身体验,那时就会深信不疑。

不退转信是佛教最强调的信心,因为它具足理性、充满智慧,稳固而不会退失。

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信心逐渐变深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我读初中时,一次地理课上,老师说:“大海里有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如同天堂般的富裕国度,叫新西兰。”因为当时我一直待在家乡的小小山沟里,从没出过远门,即便藏地的青海湖与朗措湖也没见过,所以在我的观念中,老师说的是不可能的,“大海里怎么会有一片国土?而且那里还有成群的牛羊?”当时我不到20岁。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从理论上相信有这样一个国家,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抱有疑惑,因为在地图上,处于那片大海中的国家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地方。

昨天我真正踏上了新西兰这片土地,亲自领略了它的风光,往昔的疑惑彻底一扫无遗。

与此类似,很多人眼中的宗教“神话”,诸如高深莫测的证悟境界、清净刹土的美妙生活,虽然看似虚无缥缈,但是也许有一天在他们的世界中也会呈现,此时他们就会深深明白这些并非神话,也会知道前辈大德的话真实不虚。

因此,我常常觉得,不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都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如果没有长期学习与研究,千万不要轻易否认或诽谤诋毁,否则,这种过失有生之年都无法弥补。

信心,应以智慧为伴

佛教中有一个原则叫“依法不依人”,即学习佛法时要依靠正法,而不能依靠人的名声、地位等,因为你崇拜的某个人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与证悟,那么你的信任就会蒙蔽你——即使对方错了,你也察觉不到,还是相信他,由此就会落入险境。

前段时间有一个明星,因为吸毒被抓,关进了看守所。后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所穿的拘留衫“同款版”就火遍淘宝,价格从28元到9999元不等,而他的很多粉丝居然纷纷购买,一天中就卖出很多很多件。

这种怪异之事让人不禁感叹:人确实要去除盲目,具足智慧。

作为佛教,尤其反对迷茫与盲目的信仰,倡导智慧与理性的信心。佛陀接近涅槃时宣说了一部重要经典——《涅槃经》,经中说:“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意思是,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无明,所作所为不一定符合道德;只有智慧而没有信心,就会增长邪见,比如有些人,没有好好运用智慧,常常言人过失。

所以,信心和智慧都需要具备。

刚才主持人说,很多宗教认为有个造物主主宰人类,而佛教与此不同。确实是这样的。

在这个问题上,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在《科学的宗教精神》一文中表达过与佛教类似的观点:“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在后者看来,上帝是这样一种神,人们希望得到他的保护,而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可是科学家却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关系。在他们看来,未来同过去一样,它的每一细节都是必然的和确定的。”

其实佛教不是完全的有神论,也并非完全的无神论,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佛陀是发现真理者,不是创造真理者,也不是万物的创造者。

而且对待世人的审视,佛教的态度跟其他宗教也截然不同——其他有些宗教会说自己的教义是凡夫无法触及的境界,不能观察;而佛教则说,即使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觉得合理可以接受,觉得不合理可以舍弃。

关于这一点,佛陀曾在经典中亲口说:“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意思是,出家的比丘以及在家的智者,你们应该像通过砍割、煅烧、冶炼等方法提炼黄金一般,细致入微地观察我的教言,觉得合理才去接受,而不要因为恭敬我就信受,否则就成了迷信。这是佛陀对追随者的中肯教诫。

大家要明白,佛教中的信仰有三个层次,越往上越是建立在智慧上。《华严经》中也讲:“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在佛法中,智慧是最重要的。

前面说信心重要,这里又说智慧是上首,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一个人最初趣入佛门时,需要信心作为门径,而深入学习过程中,则要有智慧的陪伴。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如同大海一般,具有深广的功德,只有进入信心的船只,挥动智慧的双桨,才能顺利度越。

如何生起信心?

那么如何生起信心呢?方法就是长期听闻、思维与串习。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就无法明白佛教教义,也就不可能出现真实的信心。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最初迷迷糊糊进入一个宗教,中间糊里糊涂待在里面,最终也是懵懵懂懂地不知去处,这样只是浪费人生。

藏传佛教尤为重视辩论,原因也是以此可以迅速培养信心、激发智慧——通过辩论,心中的疑惑可以断除;通过辩论,错谬的见解可以消除;通过辩论,纯洁无垢的信心可以生起;通过辩论,通达真相的智慧可以开显。

我经常跟佛教徒讲:如果你皈依了佛教,那一定要系统地学习教理,否则就成了形象佛教徒,不是很好。那么其他宗教徒也是一样,信仰哪个宗教是你的自由,但一定要对所信仰的宗教有清楚的了解。

证悟的钥匙

前面说,信心是趣入佛法的门径,而如果是理性的信心,则具有更大的作用——一旦拥有这种信心,而且达到极其强烈的程度,在其力量的驱使下,某个时候心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大彻大悟。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也就是说,每个人本具的自然本智,唯一依靠信心可以证悟。

这个弥勒菩萨,很多人认为是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那尊菩萨。其实不是这样的。汉地流传的大肚菩萨,是五代时后梁一位高僧的传记慢慢演变出的一个艺术形象。

这种历史被改编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唐代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的历史,被人编写成跟一只调皮的猴子、一只愚笨的猪还有一个和尚等一起西行的故事——《西游记》。真实的历史被篡改成神话故事,也不是很合理。

当然,刚才所说的这位大肚菩萨,也可能是弥勒菩萨的一个化身,毕竟佛菩萨的分身无量无边,这种情形也不排除。

从弥勒菩萨的教诫中,我们可以知道信心对证悟的意义。其实证悟的境界值得每个人追求,因为一旦了悟心性的空性、光明与永恒,世间的各种焦虑、伤心等痛苦都会荡然无存。因此,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心性。

古今中外证悟心性的人,实际上是不可胜数的——在印度就有非常多,比如帝洛巴、那若巴、布玛莫扎、嘉纳思扎等等;在藏地也不胜枚举,像龙钦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米拉日巴、多罗那他等等;在汉地也是同样的情形,比如智者大师、六祖惠能大师、慧远大师等等。

如果我们看了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就会知道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快乐——究竟的解脱安乐。

不知道新西兰有没有证悟者。不管怎样,今天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道理,也是趋向证悟的一个因缘。

据说梅西大学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世界最东面第一个接受阳光洗礼的大学,因此有“拥抱阳光的大学”之美称。那么也愿我今天的点滴分享,伴随这里的灿烂阳光,给世上芸芸众生带去温暖和快乐。

现场互动

问:佛教里讲到闻慧、思慧、修慧,如何提升修慧?

堪布:佛教确实说,智慧有三个阶段——闻慧、思慧与修慧。闻慧是依靠听闻佛法而得来的智慧;思慧是对所听闻的教言反复思维、探究而得来的智慧;而对思慧中获得的定解不断串习,就会出现修慧。

至于如何提升修慧,佛教不同教派、不同传承中有不同法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法门。

不过,藏传佛教很多教派非常强调的是:首先修五十万加行,之后得受灌顶,再之后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样的次第很重要。

问:我也在学佛,但是看到周围人对有些事处理不当时,还是禁不住发脾气,请问如何克服这个缺点?

堪布:作为佛教徒,如果一方面努力学习佛教教理,同时也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平和面对,尤其如果能培养大乘菩提心,依靠这种心念的力量,会很容易跟周围人和睦相处,不可能发脾气的。

今天听众中也有很多人学习大乘佛法后,心态得到调整,人际关系得以改善。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次第性地学习佛法。如果只是一种盲目的信仰,缺乏系统的闻思修,即使常常念经、磕头、烧香、拜佛,也不一定有显著的调心作用。

问:我听说要证悟心性就要学很多中观理论,又听说证悟心性只要对上师有信心就行,比如一些大成就者的侍者也没学什么佛理,但是依靠多年对上师的忠诚承侍,有一天突然就开悟了。请问到底如何能证悟?

堪布: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证悟的方法也不同。

显宗认为“慧根”很重要,而密宗特别强调“信根”。所以,显宗会通过长期地学习中观、唯识等经教,慢慢地增长智慧,之后开悟;而密宗的很多成就者是通过对上师的诚挚信心而证悟的,比如米拉日巴尊者。当然,这个信心是极其强烈的信心,并且需要上师通过灌顶、窍诀一步一步地成熟弟子相续。所以,依靠一句话就获得开悟,对于一般人非常困难,但是对相续即将成熟的人,也是瓜熟蒂落之事。

总之,对于个别信根成熟的人,依靠信心确实能开悟,历史上也不乏其例;但是对于一般人,次第修学的途径更为稳妥,学习中观等理论也很有必要。

问:我已经皈依八九年了,之前一直在庙里帮着做法事,但是现在发现自己对佛教的道理知之甚少,如何寻找一位上师引导自己学习?

堪布:作为佛教徒,千万不能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因为人身非常难得,佛法也难值难遇。而想要学习佛法,确实需要上师的指引。

你如果实在找不到离自己比较近的上师,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佛教的传播方式在不断更新,不论藏传、汉传还是南传佛教,现在都有很多网络公开课,如果能参加也很不错。至于所学的内容,我建议选择《大圆满前行》《菩提道次第论》,以及其他传承中的一些殊胜经论。

总之,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之后才知道如何修行。

问:我是梅西大学的毕业生,今天特意回母校听您的讲座。我的问题是,显宗和密宗有什么区别?学习佛法应从显宗入门还是从密宗入门?

堪布:关于显密的差别,密宗续部《黑日嘎噶波续》里说:“法相因乘者,知众为佛因,密宗果乘中,心性修为佛。”也就是说,显宗把众生看作成佛的因;而密宗把众生看作佛,当然这也要分实相与现相。

学习佛法,不论从显宗还是从密宗趣入,都是可以的。

藏传佛教,既有显宗也有密宗,不存在单单修密宗或单单修显宗的教派,全部是显密双运的。而汉传佛教,主要是显宗的法门。

当然,选择哪个教派,还是要你自己来观察和决定。

问:我一直跟随五明佛学院的学习班修《大圆满前行》,这其中的每个观修,时间都比较久,将近一个小时。请问是否一定要修《大圆满前行》,还有没有更简易的入门法?另外,我每天早上练瑜伽,这跟佛法观修有没有冲突?

堪布:要到达山顶,会有不同的道路;同样,除了“前行”,应该也有其他殊胜的入门方便,因为不同教派有不同法门。不过我们佛学院一直对《大圆满前行》非常重视,这个法本也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弘扬。所以,在我们这个教派中,除了《前行》就没有更简易的入门法了,其实《前行》并不难。

至于瑜伽,我有段时间曾专门研究过,它的内部派别非常多,不知你修的是哪种。其实佛教中也有瑜伽,藏传佛教有“约嘎”一词,也即瑜伽。不过,佛教瑜伽跟世间瑜伽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

如果觉得练瑜伽跟佛法观修有冲突,你重视哪个就着重修持,另一个暂时放下来。总之,处理事情要有主次之分,所以看你自己。

不过,我想二者本质上不会有冲突——瑜伽是调节身心的一种方法,很多人愿意学习,而佛教非常包容,不会要求人们只接受佛法而对其他一概排斥。只要对自他无害的知识,都可以学习和了解。

问:佛陀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您能不能给予指点?

堪布:八万四千法门确实浩如烟海,在美国有些大型书库中,仅仅藏传佛教的经论也多到难以计数,所以依靠自力来选择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藏传佛教里有一个窍诀,就是上师的指点。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仲三人曾请教尊者:“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哪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上师的窍诀确实很关键,因为上师走过这条路,完全了知哪些法门重要。因此藏传佛教认为,依靠一位经验丰富的上师帮自己抉择法门,非常有必要。

当然,我不是什么上师,不过我学习与研究佛法很长时间了,凭着经验经常给人推荐《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等著作,因为它们确实非常殊胜。如果你能够系统学习这些论典,就能大概知道八万四千法门的关要。

问: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生的时候很高兴,死亡时却特别恐惧。请问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堪布:你刚才说的可能有点不对。生的时候并不高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都是哇哇大哭中降生,影视剧中表演孩子出生,也是首先听到一声啼哭。所以,说众生生的时候很高兴,我是不承认的。

那么你的问题“佛教如何看待死亡”,虽然人人都惧怕死亡,但是佛教知道,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通向另一段旅程的开端,如果认真把握,就会有精彩的生活在前方等待。因此只要诚心学佛、努力行善,面对死亡就能心无畏惧,因为下一世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或人天善趣。

面对死亡,佛教理念确实有殊胜的意义。

问:现在很多人都是无肉不欢,而大乘佛教提倡素食,那么素食有什么作用呢?

堪布:大乘佛教确实提倡吃素,没有任何大乘经典说可以食用众生肉。

其实素食观不仅是一种佛教观点,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不论对环境的净化抑或人体的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而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素食理念,对于缓解这些环境危机不失为一剂良方。

站在健康学角度看,素食也是很好的饮食选择,对于人的健康和长寿特别有利。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如今素食不仅仅是佛教在提倡。

所有宗教徒共存于一个地球上,

应该把相同点最大化,

把不同点最小化。 Pq/7Y9iUDyX+5PApHsAiajzyEHjnn5sOqn2c/2T66yS9kNL/75Oko6ELhxlHWT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