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学术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强,它是对《易经》的通论,也就是整体论述。
历史上有一个奇妙的时代,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尼连禅河边一位王子在菩提树下打坐,当他睁开眼睛仰望星空,顿然开悟,于是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爱琴海边,一位商人走在旷野之间,抬头仰望天空,看着满天星斗,一不小心摔到坑里,他向无尽苍穹发出了一声呐喊,于是他成为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黄河岸边,一位老者带着弟子,行囊中装着沉重的《易经》简书,他抬头凝望着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声说出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后世弟子把他论《易经》的话记录下来,就叫《系辞传》。
《系辞传》的“系”是什么意思呢?“系”为系属、隶属、归属的意思,“系辞”就是把文辞归属在爻卦的后面,《系辞传》就是把文辞放在六十四卦后面,对六十四卦来一个总论述。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我们先来学习《系辞传上》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一章很重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讲乾坤是怎么确定的。乾坤是《易经》的核心,知道乾坤的来龙去脉,也就知道了《易经》的来源。乾坤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开头八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一句很简单,很多人是这么理解的: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乾卦和坤卦的位置就确定了。这么理解就错了!因为这里的“尊卑”不是尊贵和卑贱,而是客观的描述,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尊卑”是“高低”的意思。
我们看后一句就明白了,后一句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卑”和“高”相对,说明“卑”就是低。我曾经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卑。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于《中庸》。《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可见这里的“卑”就是低。《系辞传》开头说的“天尊地卑”也是这个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是客观描述,并没有贵贱之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乾和坤就确定了。天地-乾坤的定位非常重要,“位”就是空间,乾坤的确立源于空间定位,这一定位其实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西方有一个哲人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人从母亲子宫这个空间被抛入另一个大的空间,人离不开空间,所以始终都是被包围的、被束缚的。但我们的先哲却说人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一高一低,脚踩大地我们会感觉踏实、亲切,仰望天空我们会感觉温暖、光明。天地两种能量护佑着我们的生命,从天高地低演化出乾坤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乾坤文化,也就是阴阳文化。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正如《周易·象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天的运行是刚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来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大和顺,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来厚德载物。
乾卦的“自强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两大基本法则,那就是一刚一柔,一儒一道,要刚柔并济,儒道互补。从空间的高低引申出来的两大精神:自强不息,是让我们刚健、奋发、向上;厚德载物,是让我们包容宽厚、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自强不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的基本精神。所以,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一儒一道,一个自强不息,一个厚德载物,两者都做到了,至少可以成为君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高和低一经排列,贵和贱就定位了,就有了贵贱的区别了。“卑高以陈”的“以”通“已”,“陈”就是陈列、排列。慢慢地,就有了我们今天都知道的两个词“高贵”“低贱”。
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原本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为什么会演变出高低贵贱的不同呢?我们揣摩一下人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人站在大地上,大地在我们的脚下,距离我们很近;天空在我们头上,高高在上,距离我们很遥远。高低远近,本来是客观的自然存在,无所谓贵贱,但我们都有一种心理,越是远的东西越珍贵。为什么?因为越是远的东西越得不到,比如男女在恋爱的时候,越难以求到就越珍惜,距离产生美。《诗经·蒹葭》就描述了这种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霜。我所寻找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在水那一方的那位美人,“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因为看不见或者看不清,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理。
从天和地的高与低,到事物的远与近,再到虚空与实在,可以推测出乾坤——天地宇宙的道理。
我们再从天与地的功能看,是天主宰大地还是大地主宰天呢?当然是天主宰大地,天上的太阳给了大地光明,天上的雨露滋润着大地万物,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天给了大地以无私的爱,同时天也会给大地以惩罚,比如:天持续下雨,大地就会发洪水;天不下雨,大地就会有旱灾;天打惊雷、刮狂风,大地就会有受灾。
从这个角度说,天是尊贵的,地是卑微的。所以大地要尊崇天,大地上的人也要尊崇天。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谦卑的地位,人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天对我们无私的爱;人人都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对我们的惩罚。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有了敬畏心,就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一个敬畏天道的人,就会顺应天道,按天道来做人做事,就会懂得怎样爱他人,品德就会高尚起来,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慢慢地就会成为一个高贵的人。反之,不按照天道来做,不敬天爱人,躺在地上等别人的施舍,自私自利,自然就会成为大家讨厌的人、憎恶的人;哪怕这个人腰缠万贯,有权有势,在大家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卑贱的人。所以叫“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此,尊崇天道也就成为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常怀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就是要敬畏天道,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国文化敬畏天道,敬天法祖,敬天爱人,顺应天道,顺应自然。我们做人做事第一就是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天道。中国人的这一信仰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数千年而不衰。
这里我还要再说明一下,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原文是“卑高”(低高)排列,而不是“高低”,按照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语言习惯,“低高”对应“贵贱”,是不是在说低的反而尊贵,高的反而卑贱?是的,道家就是这么理解的。老子就崇尚低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不要争高,越是低的地方反而越高贵,人如果低姿态了,他就是高境界了。
所以决定一个人的贵贱,不是按照出身地位决定的,而是按照灵魂来决定的。有的人出身很卑微,但品德高尚,他照样是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比如浙江宁波白鹤派出所,有一天忽然走进来一个拾垃圾的人,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一大袋钱,交到民警手里。他一边掏钱,一边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雪莲花’助学计划,我也想捐点钱。”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他又补充说:“钱是正规途径来的,请放心交给贫困学生。”而有的人开豪车,穿名牌,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甚至横冲直撞,蛮不讲理,没有素质,没有道德,那就是一个灵魂卑贱的人。
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大学一位教授,为了争一个学会的副会长给另一位教授写的绝交信。看了之后,特别感慨。我想,如果好好领悟《系辞传》开头这两句话,就不会为了一个学术头衔争得这么难看了。看来对高低和贵贱,要彻底搞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以地位高低为贵贱,有的人以灵魂高低为贵贱,这是价值观的不同;有的人要做人上人,有的人要做平常人,这是人生观的不同;有的人敬畏天道,有的人害怕权威,这是世界观的不同。希望我们能慢慢领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话的真谛。
下面接着讲解第三句:“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动和静是恒常的,刚和柔就由此确立了。运动和静止是有规律的,是符合“道”的。在老子《道德经》中“常”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按照动静的常道就可以区分出刚强和柔弱。
从天地、高低、尊卑、贵贱,得出了动和静,刚和柔,这里并没有明说天和地谁是动的谁是静的,谁是刚的谁是柔的。但根据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规则,我们知道:天是动的,是刚的;地是静的,是柔的。我们只要抬头望天,就会看到天上的云彩在随风飘散,天上的太阳、月亮每天都在升起、落下,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大地在动。再看天是刚强的,地是柔弱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运动的东西总是主动的一方,静止的东西都是被动的一方,天是运动的,所以是刚强的,地是静止的,所以是柔弱的。
这就是类比思维,我们要学会这种思维。中国人用的就是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取相关的一串象,从八卦来联想,联想到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因为它涵盖了万事万物。
这里提到了四个点:“动”“静”“刚”“柔”。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正是天地阴阳的四个特征。其实从天地运行的绝对规律来说,天和地都是运动的。但从天地运行的相对规律来说,天是动的,地是静的。我们人站在大地上看到天上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降,看到天上云彩的流动,相比较而言,天就是动的,地就是不动的。天地的动静是有一定的法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断定刚柔的规律。相比较而言,天的运动主宰大地的静止,运动是刚强的,静止是柔弱的。
讲一下孔颖达对“动、静、刚、柔”的解释。孔颖达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经学家,是孔子的三十一代孙,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汇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很多经学家的观点,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时颁行,并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其中第一部就是《周易正义》,用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然后加以疏通解释。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这里强调了“动静有常”的“常”字,要从“常”上来判断动静刚柔,“常”就是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从六十四卦卦爻来说也是如此,《易传》将卦分为阴阳,爻分为刚柔。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上传》:“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天运转不已,阳常动也;地填岳不移,阴常静也。所以动静刚柔就成为推衍易道的法则。动是阳,静是阴,卦与爻有了阴阳,便可表现出刚与柔来。
我们再从日常生活中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分动静、刚柔,比如一张桌子,它的零散部件摆在地上,是静;我们将它逐一组装起来,是动。就木料和铁钉而言,铁钉是刚的,木料是柔的。就一个人而言,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牙齿和舌头不动的时候是静的,咀嚼的时候是动的。动静必须配合,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下颌是动的,上颌是静的。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颐卦,下卦是震卦,为动,上卦是艮卦,为静,动静结合才能吃东西。再比如人体构造,肉体是柔软的,骨头是刚硬的。不仅如此,人的性格、情感、思想都可以分出动静、刚柔,怎么区分?从这个人的外貌、说话、行为,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刚柔——阴阳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好动,思维快,动作快,脾气急,爱发火,处理事情很果断,说话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阳的、偏刚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好静,思维慢,动作慢,脾气好,处理事情慎重,说话柔和委婉,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阴的、偏柔的。可见好动往往和刚强连在一起,好静往往和柔弱连在一起。
还要说一点,刚和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一点我认为周敦颐说得最好。周敦颐也许有的人不太熟悉,但有一篇优美散文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美文就是周敦颐写的,所以人称他为“爱莲君子”。他的伟大贡献不是写了《爱莲说》,而是创立了理学,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是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的端午节,位居北宋理学“五子”之首。他的理学代表作是一篇短短249个字的《太极图说》,开头几句:“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动静变化,物极必反。
就一个人的性格而言,也是可以变的。人的性格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呢?往往是在遭受人生重大变故的重大打击时。
《系辞传上》第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前三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四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或者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按照类群相区分、相聚合的。也就是,同类的东西常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常常相聚成群,不是同类的东西,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会分开。这个俗语中的“类”和“群”意思相同,“群”就是“类”,就像我们现在建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是同类的人在一个群里,在一个圈子,群有群主,有群规,最重要的是群里的人必须在某方面具有一致性,这样才算是同类人。群里的人发言可以观点不同,但总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否则是不受欢迎的,严重者会被踢出群。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一俗语就出自《系辞传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类群而相聚、相分的,吉和凶就由此产生了。“方以类聚”的“方”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观念、意识,属抽象的范畴。“物”指具体的事物。这句话是讲天下各种观念按照门类而聚合,各种动植物按照群体而区分。吉凶正是不同门类事物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同门类的事物相互作用有的导致吉的结果,有的导致凶的结果。
说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想起《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顾名思义,《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也就是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的策略、谋略,包括这些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还有权谋、智变、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不止一个人,最后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分不同国家写的,所以被称为国别体史书。这里面记载的很多故事都相当精彩,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又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其中《齐策》记载,齐国有一个人叫淳于髡,长得很矮,身长不满七尺,但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逸闻来劝谏齐王。当时的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里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百世之久(一世三十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父山的背阴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淳于髡说他自己是贤士,所以他的周围就聚集着很多贤士,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还是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按照类群进行归类、类比的方法。这和西方分析的方法不一样。分析的方法可以说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越分越细,要的是一种细分的、局部的结果。而类比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事万物纷纭复杂,但可以简单分成几大类,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种整体思维。
这就是《周易·文言传》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这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常说的“象”思维。“象”其实就是一种“类”,“象”思维就是取象比类思维。《文言传》的“各从其类”是解释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为九五是乾卦的最佳时位,九五至尊,又中又正,“飞龙”、“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这些都是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魏晋时期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傅玄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会变红,靠着墨汁的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因此人在交友的时候要慎重,多和同类、同等志向的人在一起,才能在正向能量上有所提升。
其实万物是有同频共振效应的。同频共振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物理学中,指的是物体达到相同频率就会产生共振现象。心理学家又赋予了它新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思想、意识、言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共鸣和协同状态。当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和共鸣点时,证明彼此之间有“共通性”。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茫茫人海中,多少人遇见了又告别了,谁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怎么才能判断两个人是不是灵魂伴侣?可以用同频共振效应来检验。首先,三观是否一致?三观相合,则会生出万千趣味;三观不合,生活只能越来越乏味,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其次,是否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共鸣,是否能做到心意相通?就是即使对方不说,也明白他(她)的想法,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再高一层就是,是否会常常放电放光?这放出来的电与光,也就是徐志摩在《偶然》中所说“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就像是一种镜像反射,彼此都能够感觉到,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懂我、理解我,到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程度。一见如故,一见如我,好像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情趣相投、灵魂共鸣的人聚在一起,不仅是舒适自在的,而且能量会互相加持,不断放大。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为什么说能生吉凶呢?这其实就是因果报应。它告诉我们:善良一类的事物聚合,一定会带来福报,会有吉祥;邪恶一类的事物聚合,一定会带来恶报,会有凶险。实际上,善良、福报、吉祥就是同类,邪恶、恶报、凶险也是同类。
你有过牙齿咬了舌头的遭遇吗?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但那毕竟是反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牙齿和舌头是分工合作的模范。一大块美味的肉放进嘴里,牙齿用它的锋利刚硬把肉咬碎,舌头用它的柔软搅拌品尝味道,它们只有相拥相助才能充分咀嚼食物,以优美的姿态把食物送进胃里。牙齿和舌头的分工合作,在《系辞传》中被提升到哲学层次,叫“刚柔相摩”。
我们来学习《系辞传上》第一章的第五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意思就是:在天上的成为象,在地上的成为形,变化就出现了。“变化见矣”的“见”应该读作xi3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都通“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涉及“形”和“象”两个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形象”这个词,形和象是连用的,形象就是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具体事物。但分开来说,“形”和“象”又是有区别的。在天上的叫“象”,天上有什么?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这些东西我们能见到、感觉到,但是不能触摸、不能接触,这叫作“象”。地上的叫“形”,比如山川、草木,这些都是有形体的,实实在在的,可以见到,可以摸到,可以实际接触。
20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哲学博士,写的博士论文就是《象数哲学研究》,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叫《象数易学》。我认为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象思维”,当然准确地说应该叫“象数思维”,西方人的思维偏向于“形思维”。
“象”和“形”比较,“形”是有形、实在的,“象”偏于无形、虚幻。古人要了解天上的事物只有靠仰望、观察,并不能真实接触到。“象”偏于动态,“形”偏于静态。老子说“大象无形”。老子说的“大象”就是“道”,道是无形的。中国人说的“气”,就是一种“象”,虽然无形,但能感觉到。还有中医讲的脏象、脉象、舌象,虽然不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形体,但却能通过望闻问切感觉到。
《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在强调事物的变化,无论是天上的象还是地上的形,都是变化的。天上太阳月亮东升西降,一年四季温热凉寒,还有天气风雨阴晴等,始终都是运动变化的。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也是变化的。从这些形、象中显现出事物变化的道理,隐藏着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比如天上的日月运行、大地万物生长的过程都是周而复始的,这就是事物发展循环变化的规律。《易经》就是用卦爻符号展现事物发展变化大规律的,所以卦爻符号就叫卦象爻象。
我们现代人所处的时代,所遇到的无论是有形的东西还是无形的东西,其实都是变化的。比如年轻人会遇到工作变迁、职场竞争、职位升降,还有情感的变化,这都是常态。《周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化是一种常态。那么有没有不变的呢?当然有。《周易》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但也有不变的。“元”是不变的,“元”是终极的东西。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人生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其实我们学习《周易》就是要找到不变,随机应变,最后回归至简至易。变易、不易,再加上简易,合称为“三易”。
《系辞传上》第一章的前五句都以“矣”字结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五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在这五句之后,《系辞传》做了一个总结:“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意思就是:所以阳刚和阴柔相互摩擦交流,八卦相互激荡,以雷霆鼓动世界,以风雨滋润万物。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里“刚柔”特指阳爻和阴爻。阳爻和阴爻是《易经》最基本的符号,阳爻是一长线,阴爻是两短线。《易传》称呼这两个符号不叫阳爻和阴爻,而叫刚爻和柔爻。刚爻和柔爻的三次组合(2 3 =8)就是八卦,刚爻和柔爻的六次组合(2 6 =64)就是六十四卦。刚爻和柔爻的相互摩擦交流构成八卦,八卦其实就是四对阴阳相互激荡、相反相成构成的。从阴阳推出八卦,再从八卦推出万事万物,可以发现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事物都是有反向作用的,正是这种对立的反向作用,激发出新的更大的能量。这里描述的是天象的摩擦激荡:天空乌云翻腾,电闪雷鸣,世界为之鼓动;天空风雨交加,雨洒大地,万物得以滋润。“鼓之以雷霆”是阳刚,“润之以风雨”是阴柔。有刚就有柔,刚柔相随,阴阳相摩、相荡、相推、相感,就产生了万事万物的各种变化。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取名字。我遇到不少人都说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想让我给他们改个名字,我就对他们说:改名不如改心。一个人的名字对人的一生固然有影响,但最重要是改变自己的心理、心智、心灵,一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个人的心。再说一个成年人是很难改身份证名字的,对那些名字实在不好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取一个字,也就是“表字”。古代婴儿出生以后由父母取一个名;只有成年以后才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取和名的含义相同相近的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另一种就是取和名的含义相反相对的字,比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是不断进取的意思,取“退之”为字,表示要有进有退,不能只进不退。我有一个弟子叫贺维,“维”本义是捆东西的大绳子,有把人捆住之意,为此要我给他改个名,我就给他取了一个字,字解之,意思是把绳子解开来。
总之,《易经》就是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要平衡,刚柔要中和。阴阳的相摩、相荡,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就可以使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有一首客家山歌唱道:“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里“藤缠树”是比喻夫妻恩爱至死不渝。如果你也向往这种男女相爱的美好境界,那么你就得先弄清楚“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道理。
《系辞传上》第一章前五句后面是两句总结:“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再后面的一句是:“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寒冷和暑热交相更替。
日月是天空中能看到的最大的象,《系辞传》后面说“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悬挂的物象中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月亮还被称为太阴。《周易》两个基本符号阴爻和阳爻相传是伏羲氏观察了天地人之后画出来的,其中天上最明显的物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就是一长线的阳爻,月亮就是两短线的阴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因为太阳虽然东升西降,但每一天都那么大,大小是不变的,所以画一长线;而月亮在一个月中有阴晴圆缺,但月缺并不是没有,所以画两短线表示月亮。
日月对人类是多么重要,日月给我们光明。王阳明57岁那一年,生命已走到尽头,他对弟子说:“吾去矣!”弟子泪流满面,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最后留给人间的是光明之心。弘一大师李叔同留给人间最后一首诗最后两句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开满花的枝头,春意盎然;在天空正中央,一轮圆月高高悬挂。人生如果像日月一样光明,就是幸福、圆满的。反之,很多人觉得人生是痛苦的,佛教讲人生八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无明”,不明白宇宙的真理,不明白人生的真相。一个人如果心地光明,就可以解除痛苦,幸福美满。
日月构字,左右结构就是“明”,东汉时期炼丹家魏伯阳又说“日月为易”,日月就是阴阳,“易”就是阴阳哲学。日月也可以看成是离坎二卦,日就是离,月就是坎。把离坎看成是日月,在道教的书里特别多,比如魏伯阳写的《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炼丹的药物主要是铅和汞,其中铅是坎,汞(水银)是离,汞和铅也称为日和月、乌和兔。乌是金乌,就是太阳,兔是玉兔,就是月亮。离卦为太阳,坎卦为月亮。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运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带来一年寒暑的变化。寒暑是一年中自然界气候的最大交替变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四季的气候特征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夏的温热为阳,秋冬的凉寒为阴,一年四季不断变化,暑热和寒冷交替轮换,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同样,寒暑也可以看成是坎离二卦:坎卦为水,在北方,为寒冷,因为水要结冰;离卦为火,在南方,为暑热。如同日月,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也是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有时候像夏天一样事业生活红红火火,有时候又像严冬一样寒冷,事业受挫,生活不顺。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一寒一暑,寒往暑来,起伏反复,才是生活的常态。正如宋代一首著名禅诗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后面一句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就是:乾道化成男人,坤道化成女人。这个“成”可以是化成,也可以是生成、构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句,一下子从天地自然拉回到人间男女。前面所说的雷霆、风雨、日月、寒暑都是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其实也都属于乾卦和坤卦。相比较而言,雷霆属于乾,风雨属于坤;日属于乾,月属于坤;暑属于乾,寒属于坤。乾道可以化成雷霆、太阳、暑热,坤卦可以化成风雨、月亮、寒冷。这里只指出乾道可以成男,坤道可以成女,虽然只是举了男人和女人这一个例子,但其实是说明乾道可以化生一切阳性事物,坤道可以化生一切阴性事物。反过来,一切阳性事物从属于乾道,一切阴性事物从属于坤道。
从天地自然回归到人间男女,正是《易传》的目的。《易传》讲天道是为了明人事。从《系辞传》提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后,乾卦就用来称呼男人,坤卦用来称呼女人。如过去写婚书,男方的八字称“乾造”,女方的八字称“坤造”。还有在道教道士中,“乾道”就是男道士,“坤道”就是女道士。
男人属于乾卦,为阳性,女人属于坤卦,为阴性,这一点大家都好理解,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从男人和女人的本性来说,男人阳刚,女人柔弱;男人如山,女人如水。比如男人力气大一些,女人力气小一些;男人跑得快一些,女人跑得慢一些。就人体长相来说,男人粗壮高大一些,女人瘦弱矮小一些。就身体构造来说,男女最大的区别是生殖区别,男人雄壮,女人包容。从性格来说,男人性格一般偏于刚强外向,女人性格一般偏于柔弱内向。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发挥自己的天性,一般来说,男人要阳刚一些,女人要温柔一些。有的女孩子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温柔一点就处于下风了,就会被男的欺负。其实不然,温柔是可以作为武器的,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比如你在商场里看到一串项链,你很想要你的男朋友买,如果你太强势地说:“今天是考验你的时候,如果你不给我买,我们就拜拜。”那我告诉你,基本上男人都会说:“那拜拜就拜拜。”但如果你十分温柔地撒娇:“我就是想要嘛!”那你如愿的把握就大多了。所以,天性不仅是人的本能,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是一种优势。
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也有例外。我有一个弟子曾经跟我抱怨说:“我的妻子太强势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里都是她说了算,我真受不了。”我就问他:“现在孩子怎么样?企业发展怎么样?”他说:“很好啊。我两个孩子学习很好,很活泼,也很孝顺,企业业绩年年增长。”我听了哈哈一笑:“那就很好啊!在你的家里你妻子就是阳,你就要做阴。你们只要阴阳能互补,这种搭配就是最好的了。”其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只是从人体构造、办事风格、性别特征的一般情况说的,一般情况下男人是阳,女人是阴,但不能简单看成男人就一定是阳,女人一定是阴。比如性格上,有的女人性格强势、刚硬一些,那就是阳性性格,有的男人性格弱势一些、柔和一些,那就是阴性性格;在能力上,有的男人能力不如女人,那么男人就是阴,女人就是阳。只要互补就好,千万不能两个都是阳,或者两个都是阴,那就麻烦了。再仔细分析一下,其实男人和女人大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阴阳合体,有阴有阳的。那么究竟男人是阳多还是阴多?女人是阴多还是阳多呢?这一点《周易》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辨别方法,我将会在后面的《说卦传》中再和大家详细分享。
十几年前有一本书特别畅销,叫作《生活简单就是享受》。这本书教给读者对生活全方位进行简化处理的小窍门。比如“用快速清理法打扫房间”“把逛食品杂货店的时间减少一半”“简化你的饮食习惯”“不喜欢的节日就别勉强过”“停止做杂事”“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诸如此类的简化小窍门有100来种。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但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为什么呢?因为它暗合了“简易”这样一个人类共同追求的天道。《系辞传》就将乾坤的最大特性归纳为“简”“易”二字。
前面我们学到《系辞传上》第一章的“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讲男人和女人的乾道和坤道、阴阳属性,不少朋友觉得很有意思,明白了乾坤阴阳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后面的一句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意思就是:乾卦主管创始开始,坤卦主管生成万物。“知”在这里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主管的意思。比如古代所说的知县、知府中的“知”就是主管的意思,知县、知府就是一个县、一个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乾知大始”的“大”读作“太”,这两个字是相通的,“大始”就是“太始”;“坤作成物”的“作”也是主管的意思,和前面这个“知”构成互文。这里强调的是乾主管创始,坤主管生成。大文豪苏东坡解释这一句说:“至虚极于无,至实极于有。无为大始,有为成物。”“大始”是事物至虚、无形的阶段,“成物”是事物至实、有形的阶段。这说明在万物生成的过程中,乾是第一阶段,坤是第二阶段。万物总是从无形开始,然后到有形。
其实乾卦和坤卦各自的作用,在《彖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我在《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中解释过这两句话,大家可以翻开看一下,这里不再重复。我要说明的是,这两句话同样强调了乾是“始”,“万物资始”即万物靠乾卦而开始;坤是“生”,“万物资生”即万物靠坤卦而生成。“始”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始,女之初也。”就是女人刚刚生下来,就是童女。这是说,乾卦好比童女、少女;而坤卦主宰生育,好比母亲、少妇。我们看“母”这个字,甲骨文和篆书都是女字加上两点,这两点表示女人的两个乳房,代表成熟的女人。那这个童女和这个母亲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当然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乾卦是第一阶段,坤卦是第二阶段,先有“始”后有“生”。乾卦完成创始的任务,到了坤卦才能完成生成万物的任务,只有成熟的女人才可以生孩子,所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卦主管创始,坤卦主管生成。
当然生成万物是乾和坤也就是阳和阴共同的作用,缺一不可。男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女人能不能生孩子?不能。如果不交合怎么生孩子?《周易》特别强调乾坤的和合作用,所以《彖传》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意思是要云雨交合之后,才能生成万物。
所以,做事情必须男女分工合作才能成功。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当然不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男人和女人一起参加,而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或者软硬兼施,才能成功。
我们再来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在前,坤在后。坤卦的最大功能就是要顺,看坤卦的六条爻辞就可以看出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天道是第一位的,大地要顺应天道。我们做人做事也一定要按照天道来做,这样才会圆满成功。
为什么按照乾坤之道来做可以圆满成功呢?《系辞传》接着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两句话机械地从字面理解是说,乾卦因为容易而被人知晓,坤卦因为简单而发挥功能;容易则便于为人所知,简单则便于被人遵从。不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句话,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看乾怎么样、坤怎么样,要合起来讲,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是说,乾和坤都是以易知、以简能,就像唐代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说就是秦代的明月和汉代的关隘,而应该是秦汉时代的明月和关隘。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的“以”是因为或者凭借的意思,乾卦和坤卦因为容易、平易才被人知晓、为人了解,因为简单才能发挥功用。分开来说,乾,指天上日月运行、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坤,指地上的万物变化以及人类行为变化的规律。这句话承接着上一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说明了天的创始纯发于自然,日月运行、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一点也不难了解;大地生成万物只要顺从乾阳天道就行了,非常简单,不必费力劳神,这样就能发挥它生成万物的巨大功能。
乾坤是《周易》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卦,这里讲乾坤其实就是讲整部《周易》的基本原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就是说《周易》的原理是至易至简的,非常容易,非常简单。正因为容易和简单,所以就便于了解、便于遵从了。
按照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易”有三义:变易,不易,易简(也就是简易)。现在有不少学者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四易”“五易”“六易”说,但在我看来都逃不出这“三易”。“三易”是从三个层面揭示出宇宙万物的本质,已经非常完备了。所以我反复说,学《周易》的目的就是找到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
一个平易简单的人,是幸福快乐的!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简单快乐。人心简单才快乐,你看一个小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会想太多,活得就这么简单,所以小孩子活得很快乐。一个人如果想得太复杂,活得也会很复杂:复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人生追求,复杂的生活状态,还怎么能快乐起来?再看那些高寿的老人,也活成了老小孩,不会想那么多事,也不会管那么多事。我遇到一个将近100岁的老太太,身体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背,当小辈跟她说事的时候,她就:“啊啊?说什么?听不见。”可有一次赴宴,当服务员轻轻地说:“老太太岁数大了,就不点红烧肉了。”老太太马上说:“我就要吃红烧肉。”大家都哈哈大笑。你看,老太太是装的。装聋作哑是一种智慧,不要管儿孙那么多事,活得简单,就会长寿,就会快乐。
如果让大家评选出一句最广为人知,又最让人心甘情愿去做的生活行为规范用语,我估计“红灯停,绿灯行”这句话大概能被评成第一名。这么简单的一句交通用语,却赢得了最广泛的接受和执行,就因为它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正因为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所以就让人感觉很亲近,很容易做到。这就是《系辞传》说的“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系辞传上》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后面几句是:“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是不是感觉到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对了,这是巧用了修辞,是对顶真的特殊运用。顶真也叫联珠、蝉联,就是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词,这样读起来上下衔接,一气呵成,很有趣味,也容易记住。
前面说了,乾卦、坤卦最大的特点是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里接着上一句说:“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是说,因为容易了解,所以让人感觉亲近;因为容易遵从,所以就有功效。就像一个东西如果很高深,你无论如何也不容易亲近它。如果规则太复杂,不容易操作,就很难取得成功。紧接着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是说,容易亲近才能长久,有了功效才能弘大。这是就功德和事业说的,只有容易亲近,大家才会去做,只有看到效果,大家才会去做。如果太高深、太孤僻,拒人于千里之外,又看不到有什么效果,这种事情大家怎么可能去做呢?只有既亲近又有实效的事,大家才会长久地去做,才会做大做强!紧接着又说:“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因为可以长久,所以是贤人的功德;因为可以扩大,所以是贤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圣贤的功德和事业是可以永恒、可以广大的。《易经》是干什么的?是让人“崇德广业”的。《系辞传》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不纯粹讲一种品德,它还讲了一种事业。“德”和“业”相比较而言,“德”是一种主体的、内在的品德、道德,而“业”是客观的、外在的事业。“德”是内在的,“业”是外在的。“德”是内圣,“业”是外王。内圣外王是做一个圣贤之人、做一个君子的两大要求。内圣,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要治国理政,为民造福,做一个有事功的人。按照乾坤两卦,也就是天地之道来做,就可以达到德业双修,内圣外王。《易经》不光说内在的“德”,它还要成就外在的事业,这个“业”就相当于“事功”。
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很多人的人生价值就是要追求事业,追求金钱利益,这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行为。《论语》记载了孔子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或者说“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只追求利益就是“小人”行为。可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只讲道义不讲利益,恐怕是行不通的。这一点《系辞传》就说得很好,“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既讲贤人之德,又讲贤人之业,德就是义,业就是利。德和业、义和利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兼顾的。《乾·文言传》还说:“利者,义之和也。”要想取得利益,必须用道义,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周易》叫我们要德业双修,以义取利。只有用道义、讲仁义,才能取得大利,才能完成大的事业。
最后一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前面讲过“易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易坤简,以乾坤为基础的《易经》是至易至简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因为《易经》的原理非常平易、非常简单,所以天下的道理也就在掌握之中了。我们掌握了乾坤易简的基本原理,然后加以引申,加以推广,触类旁通,那么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可以明白掌握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天下所有事物发生发展的大道理、大规律都是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掌握了天下所有事物的大道理、大规律,就能在天地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而身处其中。“成位乎其中”的“其”可以代表天地宇宙,也可以代表六十四卦。“位”不纯粹是一个空间概念,它还包括时间的因素。其实六十四卦的时空规律就是天地宇宙的时空规律。个人一旦掌握了天地变化的大道理、大规律,就能确定自己在天地之间合适的位置。这个“中”不仅指天地之中,而且指天地之间最合适的那个位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了解自我,找到自己合适的、正确的位置,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也更高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以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说,一旦找到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而是圣人、贤人了。注意,这一章的开头讲到定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最后又讲到成位:“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位”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到这个世上就是来走一遭的,走得是不是符合定位呢?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呢?《系辞传》告诉我们:只要按照天地定位、天地大道来做就可以了,而天地大道本来就是易简的。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周易》的“易”有三层意思:变易、不易、简易。简易就是易简。你看《周易》的基本符号就两个,一阴一阳,最重要的卦也就两个,乾卦和坤卦,多么容易,多么简单。但正因为如此,才反映了宇宙万物的真相,因为越简单才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我常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叫智慧,反过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叫什么?叫知识。当你用简单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简单了。当你用复杂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复杂起来。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周易》要我们像天地乾坤一样活得易简——平易简单。怎样活得易简?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断舍离,即断绝贪婪的欲望,舍弃思想上、生活上的包袱,脱离对外物的执念。不要一味外求,而要懂得内求,达到内心的简单、平易。人心简单才干净,生活简单才快乐,人生简单才美好。
到这里,第一章我们就学完了。第一章开宗明义,讲了《周易》的大道理就是天地乾坤,而这个大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是容易遵从的。正因为简单,才易知易从。而这个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只要按照天地大道来做,我们就能在天地之间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达到至简至易的人生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