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易传》的分篇与内涵

《彖传》:解释卦名卦辞的意义

《易传》一共有十篇,所以称为“十翼”。哪十篇呢?就是《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一共十篇。你会说,不对啊,不是七篇吗?其实《彖传》分上、下篇,《象传》分上、下篇,《系辞传》分上、下篇,一共是十篇,准确地说是七种十篇。

原本《易传》和《易经》是分开的,直到西汉易学家田何时还是分开的两本书。后来传文和经文逐渐合在了一起,现在《周易》的通行版本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就是经传合在一起的。这个通行本将《彖传》《象传》《文言传》附于六十四卦每个卦的卦爻辞之后,《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独立成篇附于全部经文之后。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易传》的解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解释经文卦爻辞的,一种是独立成篇的。我在《张其成讲易经》里,顺便讲解了前三种传:《彖传》《象传》《文言传》。本书重点讲解后四种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起来就完整了,也就是说,你学了这后面的四种五篇传文,才算把整部《周易》学完了。

前面三种传,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种是《彖传》。

《彖传》又称《彖辞传》,是解释卦名卦辞的,不解释爻辞。六十四卦有六十四条卦辞,就有六十四条《彖传》。六十四卦分上下经,所以《彖传》也随之分为上、下两篇。“彖”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彖”就是“断”,是判断的意思,就是判定、解释卦名卦辞的意义。

《彖传》里有很多金句,比如——

对乾卦的解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一下子就把“元”提升为万物的初始和本原,上升为哲学问题了。

对蒙卦的解释:“蒙以养正,圣功也。”启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正品质,要养正气、养正道、养正德。

对泰卦的解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于是就有了“交通”这个词。

对贲卦的解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明”“文化”这两个词的最早来源。

对家人卦的解释:“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道正是天下安宁的前提条件。

对革卦的解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革命”这个词的来源。“革命”要顺应天道、顺应人道。

这些金句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那么《彖传》对卦名卦辞进行解释,有没有规律呢?有,总结一下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从卦出发解释卦名卦辞。有时用上下两个卦的功能属性来解释,比如刚才说的贲卦,《彖传》解释:“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是山火贲,也就是上面是艮卦,下面是离卦。离卦为火,为文明,艮卦为止,停止。再比如屯卦,《彖传》解释:“动乎险中,大亨贞。”在危险中行动是亨通的,为什么?屯卦是水雷屯,也就是上面是坎卦,下面是震卦,震卦的功能是动,坎卦的功能是险,所以说“动乎险中”。有时用上下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比如上面提到的泰卦,《彖传》解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交合,万物通畅,为什么?因为泰卦是地天泰,上面是坤卦,是大地,下面是乾卦,是天,地气要下降,天气要上升,于是两者沟通了、交合了,所以就通畅。有时候直接从整个卦的形象来解释,比如噬嗑卦,《彖传》解释:“颐中有物,曰噬嗑。”因为这个卦上下是阳爻,好像一张嘴,第四爻是阳爻,好像口中咬了一个东西。再比如鼎卦,《彖传》解释:“鼎,象也。以木巽火,亨(烹)饪也。”鼎卦形象就像三足两耳的“鼎”,鼎的作用是烹饪,而鼎卦下面的巽卦像木材,上面的离卦是火,就像木材在烧火,煮东西。这是《彖传》解释卦义的第一种方式,从卦的涵义、功能、形象出发解释卦名卦辞。

第二种方式是从爻出发解释卦名卦辞。有时用爻的特性来解释卦名卦辞,有时用爻的位置来解释卦名卦辞。如临卦《彖传》:“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浸”是渐渐的意思,“刚浸而长”是说临卦第二爻是刚爻,刚的属性渐渐地成长。“刚中而应”是说这根阳爻处在下卦中间的位置,又和上卦第五爻相呼应、应和。因为第五爻是阴爻,阴阳相和。又按照正道、天道而行,所以是吉的,用来解释卦辞的“元亨利贞”。

《彖传》特别重视用爻位来解释卦义,采用“中”“正”“当位”“应”等术语。什么是“中”?一个卦有六个爻位,“中”就是指一个卦的第二位和第五位。因为第二位刚好处在下卦的中间,第五位刚好处在上卦的中间,所以叫中位。无论中位是一根阳爻还是一根阴爻,往往都是好的。如果中位是阳爻就是“刚中”,如果中位是阴爻就是“柔中”。《易传》又把阴爻、阳爻叫柔爻刚爻。什么是“正”呢?正就是位置刚好摆正了,阳爻处在阳位上,阴爻处在阴位上。在一个卦六个爻位中,从下往上数第一三五奇数位置为阳位,二四六偶数位置为阴位。好比一个人,他的德才适合当正处长,你就让他当正处长,就是“正”,也叫“当位”。反之,如果阳爻处在阴位上,阴爻处在阳位上,就是“不正”“不当位”,比如一个人只适合当副处长,你让他当正处长就是不正。什么是“应”呢?应就是呼应,就是在上下卦象对应的位置如果是一根阳爻和一根阴爻,就是阴阳相呼应、应和。什么是相对应的位置呢?就是第一和第四,第二和第五,第三和第六,如果一个是阴一个是阳,就是应和。如果相对应的位置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那就是不应、不和,这个道理很好懂,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一般来说,相应和往往就是好的,不相应和往往就是不好的。

如讼卦《彖传》:“中吉,刚来而得中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讼卦的第二位和第五位都是刚爻,所以是吉的。而第五爻又是阳爻处在阳位上,所以又是“正”的。合起来叫“中正”。

再看刚才讲到的临卦《彖传》:“刚中而应。”刚中就是第二爻是刚爻处在中位,又和上卦的第五根阴爻相呼应、应和,所以是吉的。

《彖传》在解释卦义时,除了重视“位”以外,还特别重视“时”。所谓“时”,指时机,即一卦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特定条件。《彖传》多次赞叹“时大矣哉”。相比较而言,“时”比“位”更重要。

总之,《彖传》在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生命观方面都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象传》:卦象与爻象的人生启示

《象传》也叫《象辞传》,随六十四卦上下经也分为上、下两篇。《彖传》只解释卦不解释爻,而《象传》既解释卦又解释爻。对卦的解释叫《大象传》,对爻的解释叫《小象传》。

我们先看《大象传》,通过卦象来解释卦名卦义,但不解释卦辞。每卦一条,共六十四条。用的是取象法,也就是从这个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这个卦名的意义。

《大象传》里有很多金句,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乾卦和坤卦的《大象传》——

《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字面意思是:天的运行是刚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来“自强不息”;大地的趋势构成了坤卦,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来“厚德载物”。

我们先看一下《大象传》的格式。《大象传》的每一条都是两句,前一句是分析卦象、解释卦名,是从上下两个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解释的。因为乾卦上下两个八卦都是乾卦,乾象征天,好比两个天重合,天的性质是刚健的,是双倍的刚健,所以说“天行健”,天的运行刚健,永远不停止;坤卦上下两个八卦都是坤卦,坤象征地,大地的性质是和顺的,所以说“地势坤”,大地的气势宽广和顺。后一句句式大多是“君子以……”,表示君子按照这个卦象要怎么做。六十四条《大象传》,都是这种格式。

我们再来看一看什么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当然是在说“强”,怎么才能永远强下去而不停止?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自”,一定要自己强,别人让你强是不能永远强下去的。就像天是自己在那里运行,所以永不停止。什么是“厚德载物”?“厚”是个使动词,使美德加厚,“载物”就是承载包容万事万物。就是要像大地一样宽厚、博大、包容、和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是君子的两大品德,也是做人做事的两大基本法则——一刚一柔,一儒一道,刚柔并济,儒道互补。清华大学以此为校训,是要学生们做君子,努力按这两大品德修养自己。

除了乾坤两卦的《大象传》以外,其余六十二卦也是每卦有一条《大象传》。比如——

《屯·象传》:“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卦上卦是坎卦,下卦是震卦,坎卦为水、为云,震卦为雷,所以说云雷屯,当然为了好记,一般都说是水雷屯。后一句是“君子以经纶”,君子要按照屯卦来治理国家。经纶,就是经纬天地,经纬国家。因为打雷下雨是春天惊蛰时节的场景,象征万物创生,所以有利于君子建功立业。还可以从下雨和打雷这个意象中获得治国理政的启发,要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上面是艮卦,是一座山,下面是坎卦,是水,就像从山里流出泉水,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来“果行育德”。“果”是果断,在这里作使动词,使行为果断,“育德”是培育出纯正的品德。这一卦《彖传》说“蒙以养正”,这里说“果行育德”,是我们做启蒙教育的目的,要立德树人。启蒙教育不是要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他确立正道,要有品德,然后他的行为就会果断,做事情就会坚韧不拔。

《谦·象传》:“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称物平施。”“地中有山”就是“地下有山”,山在地下面,这就是“谦”。君子按照这个卦来“裒多益寡”,减少那些多的,资助那些少的。“称”是衡量,衡量事物,然后公平地去施与,达到平衡,社会就和谐了。所以谦卦告诉我们要有公平的原则,要公平、公正地去做事。

我们现在清楚《大象传》的这种格式了吧?《大象传》由两句构成,前一句是从卦象上解释卦名,后一句句式基本上是“君子以……”。但有七句是“先王以……”,还有两句是“后以……”。比如——

《观·象传》:“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观卦的上卦为风,下卦为地,大地上刮着和煦的风,其特征是无所不至。“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先王看到这样的卦象就要观察四方的民情并且设立教化。这种教化的力量是很大的,当然这种教化要像地上吹的和风一样,使人民接受时感觉非常舒适。

《泰·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因为泰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地气下降,天气上升,两者交合、沟通,天地交合,所以就通泰。“后”是君主的意思,不是以后的“后”(“後”)。“后”最早是指帝王自己,后来帝王的夫人也叫“后”。“财”通“裁”,裁定、裁断。“以左右民”,以此来指导、管理老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要效法泰卦的天地沟通之道,来制定天地、社会、人际交流沟通的法则,来辅佐天地沟通之道,统领老百姓。

《大象传》的文字很整齐、规范,两句话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出这个卦上、下两个八卦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卦名;第二层意思是从这个卦象中受到启发,在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上要按照这个卦来做。也就是说前句是讲天道,后句是讲人道。人道从天道而来,天道与人道有同一性。这六十四条《大象传》正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六十四种道德准则。现代易学家李镜池指出《大象传》“阐发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我同意这种说法,不过这种从天道推出人道的思维方式、论证方式又主要是道家的。

再看《小象传》。《小象传》是对爻辞的解释,每爻一条,一共三百八十六条。你可能会问了,六十四卦每卦六根爻,六十四乘以六不应该是三百八十四条吗?怎么会是三百八十六条呢?是不是错了?没有错。因为乾卦和坤卦各有七条爻辞,所以有三百八十六条爻辞,也就有三百八十六条《小象传》。《小象传》与《大象传》在解释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大象传》主要采用取象法,而《小象传》则主要采用爻位法和取义法,以解释爻辞。如《小象传》对乾卦六爻的解释,从下爻到上爻依次为“阳在下也”“德施普也”“反复道也”“进无咎也”“大人造也”“盈不可久也”,对用九的解释为“天德不可为首也”。其中对初九爻解释为“阳在下也”,是从爻位上解说,初九爻居最下位,故谓“潜龙勿用”,其他则从义理入手进行解释。

《小象传》对其他卦爻辞的解释,比较重视爻位的当与不当,中与不中,还有爻位之间的比应关系,常常用中、正、应、乘、承等术语进行解释。

《文言传》:说透乾卦和坤卦

《文言传》和《彖传》《象传》一样都是随文解释的,都是解释卦爻辞的,但不同的是,《彖传》和《象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而《文言传》只解释乾卦和坤卦的卦爻辞,不解释其他六十二卦的卦爻辞。也就是说,其他六十二卦里面没有《文言传》。

我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给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就是:周易六四卦,唯乾坤有文言。让我对出下联。这里我先不说答案,请思考一下,到后面我再公布答案。

《文言传》的“文言”是什么意思呢?“文”是文饰的意思,就是文辞上的修饰;“文言”就是文饰之言,也就是用语言来修饰、解释、发挥。

为什么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传》,其他六十二卦没有《文言传》呢?因为乾坤两卦分别是纯阳卦和纯阴卦,在《周易》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是《周易》的两扇大门,打开这两扇大门,就进入了《周易》这座殿堂,整部《周易》就一目了然,不在话下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叫张英,他是我家乡安徽桐城人,他写了一本解《易》的书叫《易经衷论》说:“乾坤有《文言》,而他卦则间见于《系辞传》上下。盖圣人举乾坤两卦,示人以读《易》之法应如何扩充体会耳。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者,此也。明乎此,则三百八十四爻皆有无穷之蕴,不独乾坤两卦及圣人已发挥诸爻也。”他认为《文言传》是圣人为后人读《易》做了个示范,是让大家体会扩充,让大家模拟模仿,并照此来说话、行动。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言传》对乾卦的解释。《文言传》对乾卦作了四遍解释,说明乾卦是多么特殊,多么重要!第一遍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是众善之首,“亨”是美好的汇集,“利”是道义的聚合,“贞”是正事的根本。把卦辞“元亨利贞”解释为四德,就是仁、礼、义、事,和孟子说的四德,即仁、礼、义、智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完全是一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尤其是把“元”解释为“仁”,“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元”是众善之首,就是“仁”,“仁”是第一位的德,这就把孔子的“仁”提升为最高本体,是人生道德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为宋明理学开创了先河。宋明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儒家伦理本体化,把仁义伦理提升为“天理”。

然后是对六条爻辞进行解释,有很多精彩词句,比如“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尤其是解释第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飞龙”、“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这些都是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水流向湿的地方,火是燥的,“云”和“龙”是同类,“风”和“虎”是同类,放在一起比较,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道理。因此人在交友的时候要慎重,要和同类、同等志向的人在一起,才能在正向能量上有所提升。

《文言传》对乾卦的第二遍解释,比较简练,往往用一个词或词组进行解释。比如解初九爻“潜龙勿用”,曰“下也”,第一爻处在最下面,所以不要乱动。解第二爻“见龙在田”,曰“时舍也”,这时有了转机,因此可以停留在这个时机。解第三爻“终日乾乾”,曰“行事也”,就是要去做事了。解第四爻“或跃在渊”,曰“自试也”,自己要试一试。解第五爻“飞龙在天”,曰“上治也”,这是最佳之爻,“治”就是平安,天下大治。解第六爻“亢龙有悔”,曰“穷之灾也”,“穷”就是到头了,因此就有灾祸了。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解释为“天下治也”。

《文言传》在对乾卦的第三遍解释中,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与时偕行”,是对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的解释,意思就是要与时俱进,所以说“与时俱进”这个词其实出自《易传》。

《文言传》在对乾卦的第四遍解释中,最精彩的是对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解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只有达到四个“合”才能称为“大人”。第一个“与天地合其德”,是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是要天人合一(德),人不能违背天命;第二个“与日月合其明”,是从认知学角度来说,是要像日月那样光明,符合日月运行的规律;第三个“与四时合其序”,是从行为学角度来说,做事一定要符合春夏秋冬四时的次序规律;第四个“与鬼神合其吉凶”,是从神学角度来说,达到前面三个“合”之后就可以拥有超常的智慧,能像鬼神一样预知未来、把握吉凶,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人”。

再看《文言传》对坤卦的解释,只有一遍,开头是:“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因为坤卦六根爻都是阴爻,所以虽然是柔弱到极点,但是动起来却最为刚强;虽然是安静到极点,但是品德却是极为方正的。这就是物极必反。内心越稳重越安静的人,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就越方正。“方正”就是正直、正派,不偏不歪。后面有句非常有名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会有福报,而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留下灾祸。古人是很少说“必”的,“必”就是一定,就是因果报应,这种因果观念就是从《易经》开始建立的。这句大家都很熟悉,但要思考为什么是“积善之家”而不是“积善之人”?为什么是“积善”而不是“行善”?这里其实是强调了整个家庭,还有积累的重要性。这是说坤卦讲的就是顺应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善行和福报是慢慢积累的,恶行和恶报也是慢慢积累的。

然后《文言传》对六条爻辞进行解释,其中对六五爻的解释是:“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把六五爻辞的“黄裳,元吉”解释为君子的美好品德。“黄中”,就是黄色居于中位,君子要行中道;“通理”就是通达文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身居正确的位置,美德才能蕴藏于内心,然后要把美德“畅于四支”,顺畅地流布在人的四肢,引申为四面八方。“发于事业”,再进一步推广到事业上,就会“美之至也”,也就是美到极点。

从中可以看出,《文言传》通过对乾坤二卦的卦爻辞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发挥了卦爻辞的大义,将卦爻辞经文的意思大大提升了,提升到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的高度,成为为人处世的行动教科书。

最后公布一下我的下联。我父亲出的上联是:周易六四卦,唯乾坤有文言;我对的下联是:论语二十篇,独乡党无子曰。《论语》二十篇中第十篇《乡党》没有“子曰”,另外第十九篇《子张》也没有“子曰”,但有孔子弟子们的“曰”。你有没有不同的下联?

《系辞传》:站在先秦哲学巅峰的宣言书

我在前面分别介绍了《彖传》《象传》《文言传》,这三种传的共同特点是都一句一句地附于《易经》每卦卦爻辞之后,其中《彖传》只解释卦辞卦名,《象传》既解释卦象又解释爻辞,《文言传》则是对乾坤两卦的卦爻辞进行解释。

接下来讲《易传》的其他四种,那就是《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这四种传文不是一句一句附于卦爻辞之后,而是独立成篇的,在通行版本《周易》中,它们被放在六十四卦卦爻辞之后。相比较而言,前面三种随文解释的传文,由于解经的需要,还受到卦爻辞经文的限制,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思想。后面这四种传文就不同了,它们可以不受卦爻辞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思想,所以它们的哲学成就更高。

《系辞传》简称《系辞》,通行版本的《系辞传》分上、下两篇,各为十二章,共二十四章,是对《易经》的通论,阐发《易经》的基本原理,将《易经》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为哲学著作,是《易传》哲学思想的代表。在整个《易传》七种十篇中,《系辞传》思想最丰富,理论最深邃,学术成就也最高。

《系辞传》的最大贡献是将“易”提升到“道”的高度,“易”不仅仅是“术”,更是“道”;《易经》一书是不仅讲“占”,而且讲圣人之“道”的经典。《系辞传》对“易”作了哲理发挥,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道就是易道,也就是大易之道,按照《系辞传》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在前面介绍《易传》的作者之谜时已经说过,《易传》虽然不是孔子亲自写的,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系辞传》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该经过孔子后世弟子的整理。它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以及阴阳家、稷下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之作,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孔子阳刚精神和老子阴柔精神的有机融合,是孔子崇阳思想和老子崇阴思想的有机融合。我还做过一个比喻,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那么先秦诸子百家就是从这个源头流出来的各条支流,而到了战国后期,《易传》又把诸子百家各条河流汇聚在一起,从此形成中华文化波涛汹涌、波澜壮阔的大河,灌溉孕育了汉代及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如同先秦诸子百家受到《易经》思想的影响,汉代及以后各派思想家也都受到了《易经》和《易传》思想的影响,所以后世有儒家易、道家易甚至佛家易。汉代儒家把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周易》奉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首,魏晋玄学新道家将《周易》奉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一。

这一切与《系辞传》将“易”提升为“道”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系辞传》第一次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第一次提出乾坤是《周易》的大门,是涵盖天地人的“三极之道”“三才之道”。我们来看一些《系辞传》描述“易”的金句: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以天地为准则,是对天地自然的模拟,所以它涵盖天地万物的大规律、大道理。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的道理广泛啊博大啊!用它来比拟遥远的事物是没有止境的,用它来比拟近处的事物是宁静而正确的,用它来比拟天地之间的事物是十分完备的。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这本书的道理十分广大,无所不备,含有天的道理、地的道理、人的道理,含有远近、大小、显微等一切事理、物理。

这说明《易》概括了天下万物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了天地人三极之道。这个“易”不仅是《周易》这本书,而且是大易之道,所以清代礼部尚书、大学士,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在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就赞叹“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说明易道的外延已经无限大,所以它的内涵就趋于无限小,这个内涵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关于易道的内涵,《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是没有思虑的,是自然无为的,寂静不动的,它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是出自于本性,出自于自然本能而得到的。只有在与天下万物相感应的时候,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说明“易”就是“无”,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本质。这一命题其实就是老子“道”思想的体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注意是“易有太极”不是“易生太极”,这个“易”就是“无”,好比是“无极”,但这个“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包含有太极以及两仪、四象、八卦。

“易”就是阴阳之道、乾坤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大规律,这个大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一阴一阳、一乾一坤。“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主管创始,坤主管生成。乾卦因为容易而被人知晓,坤卦因为简单而发挥功能。

易道有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呢?《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易”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万事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是圣人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扩大自己的事业的。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是开创万物而成就事业,涵盖天下事物的一切道理,就是如此这般罢了。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是圣人用来穷尽隐藏的道理,发现微妙的时机的。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易”可以彰知往事而察知未来,可以显现出细微之事而阐发幽深的道理。

经过《系辞传》的阐释,《易》已经远远超出了占卜吉凶的原始功能,而成为探讨宇宙万物变化规律,教化人们修养道德、成就事业、兴旺发达的著作,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由一本占筮书变成了哲学书,由巫术书变成了理性书。

《系辞传》说《易》有四种圣人之道——辞、变、象、占。作为一部解经的著作,《系辞传》对《易经》占筮原则也作了阐发,但这种阐发已经不是简单地为讲占筮而讲占筮,而是赋予了占筮哲学含义。比如通行本《系辞传》记载了“大衍之数”的揲蓍起卦的具体操作过程,用揲蓍法不仅可以确定一卦六爻的爻象,而且可以“遂定天下之象”。

《系辞传》还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序列说明揲蓍画卦的过程:“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六十四卦的根源是“太极”,即大衍筮法中四十九根蓍草混而未分之状态。也有一种说法,说“太极”指大衍五十之数中抽出的“一”,但真正含义是指万事万物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分而为二以象两”,即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为两份,则为“两仪”,又指天和地;“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指四根蓍草,表示四时——春、夏、秋、冬为“四象”。所以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占筮算卦了,而是提升到哲学高度了。

《系辞传》对卦爻辞、卦爻象的占筮意义也作了一些论述,但没有逐卦解释,而是提出一些原则性问题,如认为爻位有贵贱之分:“列贵贱者存乎位。”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如“三多凶,五多功”“二多誉,四多惧”等,意思是居中位之爻一般为吉。

总之,《系辞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说卦传》:全方位解说八卦的奥义

《说卦传》简称《说卦》,它解说八卦的性质、功能、方位、取象特征及所取的物象。《说卦传》对八卦的性质功能作了归纳: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八卦的性质,《象传》已有论及,唯“坎,陷也”是《说卦传》首次总结的。

《说卦传》还对八卦的各种取象作了分类总结,认为八卦的基本取象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在此基础上,还归纳出八卦所象征的动物之象: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八卦所象征的人身之象: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八卦所象征的人伦之象: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说卦传》以乾坤为父母,其他六卦为子女,建立起八卦之间的人伦关系。

此外《说卦传》还归纳出乾卦十四象、坤卦十二象、震卦十五象、巽卦十六象、坎卦二十象、离卦十四象、艮卦十一象、兑卦九象。

《说卦传》对八卦的时间序列、空间方位作了创造性的说明,认为万物的出生、生长、繁盛、养育、成熟、交接、劳倦、终结的运行次序是:

震→巽→离→坤→兑→乾→坎→艮

它们又分别代表了八方,依次为:

东方→东南→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东北

《说卦传》赋予了八卦时空统一的因素,创立了万物的生成模式,对后世影响重大。

《说卦传》还对《易》的性质、特征、功用作了说明,认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是由揲蓍而成,《易》卦爻不仅占断吉凶、逆推未来,而且还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通过卦爻的变化规则反映出天地人统一的变化规律,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让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

《序卦传》: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之谜

我曾经说过当年周文王在羑里台上演算《周易》六十四卦,从八卦推出六十四卦是很容易的,但六十四卦哪一卦排第一位,哪一卦排第二位,也就是六十四卦的次序应该怎么排,那可是个大难题。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有多少种呢?这是个天文数字。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八卦的排列次序有多少种。有40320种,也就是8的阶乘。那么六十四卦的排列就是64的阶乘,那太多太多了,约为1.27×10 8 9 。为什么《周易》只选了从乾卦开始到未济卦结束这样一种次序呢?这其中大有奥秘,有深刻的含义。从六十四卦的符号上看,这个秘密只破解了一半,还有一半到今天也没能解开。这一半秘密是谁解开的呢?是老子。老子是暗解《周易》,他用一个字就解开了这一半的秘密,这个字就是“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复是道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周而复始反向运动的。六十四卦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反向运动的。当然,明确解开这一秘密的是孔子的后代、唐代的大经学家孔颖达。孔颖达《周易正义》用八个字解释了这个秘密,那就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也就是说六十四卦每两个卦组成一组,每一组的两个卦之间是反覆也就是颠倒的关系,如果不能反覆、不能颠倒了,那就要变卦,阳爻要变成阴爻,阴爻要变成阳爻。只有这两种关系——“反”和“变”。“反”就是相反、反覆、颠倒,后面一卦是前面一卦颠倒之后的卦。“变”就是变化,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构成相对的关系。比如乾卦和坤卦,乾卦是六根阳爻,坤卦是六根阴爻,恰好相对,所以称为对卦。而屯卦和蒙卦,那叫相反。从符号上看,屯和蒙刚好是颠个个儿,这叫“反”,因此这样的两卦,就称为反卦,又称覆卦。六十四卦中有些卦是不能颠倒的,因为颠倒过来还是它本身,比如乾卦倒过来还是乾卦,这样的卦有八个: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所以它们只能构成相对的四组对卦。这样六十四卦三十二组中有二十八组是反卦,有四组是对卦。邵雍有一句诗“天根月窟闲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有人问我,为什么是“三十六宫”呢?这里三十六宫讲的就是对卦和反卦,对卦八个,反卦五十六个,也就是二十八对,二十八对反卦加上八个对卦就是三十六宫。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天八卦之数全部加在一起等于三十六。

孔颖达解开的只是同一组中前后两个卦排列次序的秘密,那么组与组之间是怎么排列的呢?这个秘密到今天也没有解开,也就是说组与组之间符号排列的规律还没有找到。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虽然从符号上还没有完全解开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但从文字义理上来解是全部解开了。谁解开的?可能就是孔子,传说孔子作《序卦传》就是解释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秘密的。

《杂卦传》:简练解释六十四卦的卦义和错杂关系

《杂卦传》简单地说就是错杂解释六十四卦,也就是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开始到未济结束的次序,而是按照一种重新排列的次序,解释每个卦的意思。它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对、三十二组,然后用一两个字或极短的一句话来解释卦的意思。解释非常简练但非常到位。整篇《杂卦传》语言优美,像一首散文诗,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之美,多读几遍就可以背诵下来。

《杂卦传》分出的三十二组卦,基本上是反卦和对卦,也叫错卦和综卦。我们都听说过“错综复杂”这个词,就卦象来说,每一组中的前卦跟后卦构成了两种关系,一种关系叫错,一种关系叫综。错卦就是阴阳属性相对,比如说乾卦,它的错卦就是坤卦,可见错卦就是对卦。另一种关系就叫综,综就是反卦、覆卦,也就是前后两个卦是颠倒关系。从卦的形式上构成了错和综的关系,卦义也都是反的,刚好相对的。这就表明了事物发生发展错综复杂的特点。《杂卦传》前五十六卦二十八组都是错卦和综卦的关系,最后八个卦也就是从大过卦往下的八个卦四个组,却不是这种关系,既不是相对的卦,也不是相反的卦,这也说明了这种卦序排列的错综复杂。

从总体上说,《杂卦传》在排列上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说《杂卦传》的前一部分开始于乾卦和坤卦,后一部分开始于咸卦和恒卦,前一部分三十卦,后一部分三十四卦,这种排列跟《序卦传》的排列是吻合的。 KGMwHMXL9Ar2lLFvqWkwHw45s2x61X2bOoJ1IxxEHSX0aW0G4TJK2o0OtkNYnv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