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易传》真的是孔子写的吗?

根据史书的记载,《易经》是周文王姬昌写的,《易传》是孔子写的。那究竟是不是他们写的呢?其实《易经》很有可能是周文王姬昌和周公姬旦一起写的,在西周早期汇编成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这一点学术界基本认同。那么《易传》是不是孔子写的呢?这本来不是个问题,因为历史书比如《史记·孔子世家》,还有《汉书·儒林传》《汉书·艺文志》都说是孔子作《易传》。最重要的是孔子自己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50岁才学懂了《易经》,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犯大错了。

其实孔子的一生是很悲催的: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7岁母亲又去世了;他55岁开始周游列国时和夫人分离,67岁时夫人去世;他老年丧子,69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接下来几个得意弟子也相继而去,70岁时颜回去世,72岁时子路被害。73岁时,孔子离开人世。

孔子的一生是悲催的,可是孔子的一生又是幸福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四处碰壁,有一次在郑国的都城,他和弟子们走散了,他的弟子子贡就去找。找到时,子贡告诉孔子,别人嘲笑他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又颓废又憔悴,像一条找不到家的狗。孔子欣然接受,笑着说:“然哉,然哉!”为什么孔子能这么旷达、乐观?这大概与他50岁读懂了《易经》有关系,他从《易经》里读出了天地的大道、做人的大道,所以才能“乐天知命”,才能做事“无大过”。他读懂了《易经》,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就是《易传》。

这本来没什么争议,可是到了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欧阳修第一个提出质疑。他写了一本书叫《易童子问》,以一个学童的身份,大胆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辞传》《象辞传》外,其余都不是孔子所作。《易传》中的“子曰”,并不是孔子说,而是很多讲师所说。欧阳修的这一大胆否定影响很大。到了清代,崔述则提出《彖辞传》《象辞传》也不是孔子所作。《易传》不是孔子所作这一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成为学术界一致的声音。

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破解这个谜才有了一点线索。马王堆帛书《易传》有六篇,其中《要》篇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子到老年的时候尤其喜好《易经》,在家的时候,把《易经》放在席子上,随手翻阅。那时没有桌椅,不用床榻,一切活动、工作、休息、饮食等,都在席上,席地而坐,席地而卧。“行则在橐”,槖就是口袋。据《说文解字》及段注可知: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孔子外出的时候,把《易经》放在口袋里,随时阅读。可见孔子读《易经》已经到了形影不离、废寝忘食的地步。孔子如此痴迷于《易经》,必然有很深的体悟,要说《易传》跟孔子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论语》中就有记载——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的意思是不要陷到占卜当中,而要学习《易经》的义理。

对于欧阳修提出的“子曰”不一定就是“孔子曰”这一说法,马王堆帛书《易传·二三子问》直接说“孔子曰”——

《易》曰:“抗(亢)龙有□(悔)。”孔子曰:“此言为上而骄下。”

《二三子问》这一篇是帛书《易传》六篇中的第一篇,成文时代最早,应在战国早中期,比现在通行本的《易传》还要早。再比如帛书《易传》之《要》篇记载孔子对门人谈论“损益之道”——

孔子繇(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此外在《缪和》篇中虽然没有说“孔子曰”,但说了“子曰”,“子曰”的内容在《荀子》和《孔子家语》的记载中都是孔子说的。由此可以认定这一篇“子曰”的内容就是孔子说的话。

但是孔子说的并不一定就是孔子写的,就像《论语》通篇言“子曰”,但那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从《易传》的行文风格和思想内容看,《易传》应该是战国时期成书,而且不是一个作者,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道家、阴阳家等多家的思想,应该是孔子后世弟子所整理撰写。是哪一个弟子呢?

在孔子那么多弟子中有两个人对《易经》很有研究,一个叫子夏,一个叫商瞿。子夏就是卜商,名气很大,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历史记载子夏解释过《易经》,还有一本著作叫《子夏易传》,不过早已失传了。再说商瞿,字子木,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他的名气没有子夏大,但易学成就却比子夏高。商瞿喜好《易经》,孔子就把《易经》传授给他。可以说商瞿在孔子弟子中是研究《易经》第一人。按照这个线索推测,《易传》的作者很可能是子夏和商瞿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子夏和商瞿的弟子是谁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的说法并不一致,但都提到一个人,就是楚国人馯(hán)臂子弓。所以很可能《易传》就是子弓整理撰写的。《易传》的成书年代是在战国时期。当然《易传》各篇产生的时代是不同的,我的导师朱伯崑先生认为:《易传》为战国后期的著述,依据形成先后次序排列是: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4年)朱先生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大学陈鼓应教授提出,《易传》的作者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他经过研究明确提出《易传》是道家的作品。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题目就是《易传与道家思想》。陈鼓应先生列举了十三个重要概念说明《易传》反映了道家思想。比如《易传》的“天动地静”说等同于庄子的天道观,“刚柔相推”说是老子“以柔克刚”说的进一步发展,“易知简能”即老子的简易之道,“原始反终”说是老庄自然观的特点。《易传》“道”“德”的哲学含义与老庄同义。陈鼓应的结论是,《易传》与老子的关系比与孔子的关系更为密切。后来他进一步提出《易传》的《系辞传》是稷下道家的作品。这一观点好比一声惊雷,一下子引起学术界极大反响,反对声不断。

我曾经和陈鼓应先生交谈过几次,了解陈先生的观点。其实陈先生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不同意将《易传》就看成是道家的书,但《易传》里有很多道家思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的基本观点是,《易传》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最终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易传》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但吸收了老子思想,还融入阴阳家、稷下黄老学派等各家思想,是先秦哲学集大成的巅峰之作。 AHMr7rQZ2ARldhpEm2I/UgH6xf6MeJxcmjo+JcCo/mdKSjEuLaiOnKcECXoQ3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