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自己会不会很自私?

“爱自己”好像是个“伪命题”啊!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博爱合群、助人利他,长大以后也时常提到要为别人着想、要懂得换位思考,我们一直强化的,是去除“我”的本位主义。儒家说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家说不可秉持“我执”,“爱自己”不就“犯规”了吗?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迷思,恭喜你,你找到这本和你一起探索的书啦!

“爱自己”是人的本能吗?

我们先来想一想,“爱自己”是人的本能吗?如果是人的本能的话,是不用学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人类的行为受两种本能的力量驱动:生(life instincts,eros)和死(death instincts,thanatos)。前者指为生存繁衍而饮食、性交,后者指不顾活命而争斗、破坏。这其中都不包括“爱”。

也就是说,“爱”,无论爱己还是爱人,都是社会化的行为。既然是后天的,就是习得的。既然是习得的,对象不同、文化环境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学习“爱”。

《荀子·子道》载,孔子向学生子路、子贡以及颜渊分别问了同样的问题:智者怎么样?仁者怎么样?我们一个个看他们的回答。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知者”的“知”通“智”。子路说:“智者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孔子说:“子路可以称得上读书人。”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子贡回答:“智者懂得去了解别人,仁者懂得爱别人。”孔子说:“子贡可以称得上有德行的读书人。”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颜渊回答:“智者了解自己,仁者爱自己。”孔子说:“颜渊可以称得上明白事理的读书人。”

你能看出孔子这三种评价的区别吗?孔子评价最高的回答,是“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啊!

“自爱”是不是“自私”呢?

那么,“自爱”是不是“自私”呢?东坡也认可“自爱”吗?

东坡用两个相对的词“同安”和“独乐”辨析这个问题。他说:

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恶之论,唯天下之所同安者,圣人指以为善,而一人之所独乐者,则名以为恶。天下之人,固将即其所乐而行之,孰知夫圣人唯其一人之独乐不能胜天下之所同安,是以有善恶之辨。而诸子之意,将以善恶为圣人之私说,不已疏乎?

这段话好像很复杂,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东坡(这时他还没有号“东坡居士”,为了表示叙述的一致和亲切,本书都直接称他“东坡”)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这段文字出于其中的《扬雄论》。

扬雄是西汉的思想家,他在著作《法言》中写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认为人不是孟子说的性善,也不是荀子说的性恶,而是善恶混杂的。人是善是恶,要看他怎么“修”。也可以说,善恶是后天决定的。

东坡反对扬雄的说法,他主张人最初无善也无恶。天下人都过着平安的生活,圣人称那是“善”;一个人过着自己快乐的生活,圣人称那是“恶”。这里的“善恶”并不指是非对错,圣人也没有说“独乐”不能胜过“同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标榜个人之乐在天下之乐后面。孟子说,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们都没有否定“独乐”的意义,而是认为有优先级,或是依个别情境看待“独”和“众”。

一人独乐,天下同安

换句话说,“独乐”不需要被否定,甚至我们可以往前推衍:如果一个人不能“独乐”,天下怎可能“同安”?即使表面上天下“同安”,一个人不“独乐”,那么“同安”对这个不乐的人也是没有意义的。

再说,“独乐”不妨碍“同安”。一个人“独乐”而让天下不安,那就是自私了。所以,“独乐”和“同安”之间,应该取得平衡,达到和谐,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个人自由既不能违背公共秩序也不能影响他人自由,不能对他人的行动先入为主地强加判断。这样的“独乐”,就是尊重他人的,是健康的“爱自己”。

这是二十五岁的东坡在考试时提交的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是他踏上仕途前的青年思考,可以看成他的“初心”。这“爱自己”的初心,是否会被日后的政治现实磨损呢?我们继续追随东坡去看看吧。

思考练习

你认为“爱自己”和“爱他人”有没有差别? mV8rnDO0mY+sb/8BNVi6swF3TDEXup5vXVEeV6eMR6prNgg/zaTwW4Zq/OAznf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