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毛姆及《小说鉴赏十讲》

宋碧云

文学是人类在人生中所见到、经历到、想到和感觉到的生活记录,它给予全人类最直接、最永久的兴趣。因此,文学基本上就是借文字为媒介的人生的表现。

——毛姆

毛姆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刀锋》《月亮和六便士》及许多精彩的短篇小说到现在仍拥有无数的读者,探索其原因,毛姆是一个深谙人性、擅长刻画人物、以文字为媒介表达人生各种层面的文学家。除了文学作品(小说、剧本),他透过隽永的文笔谈论文学作品与写作的著作,首推这本《小说鉴赏十讲》及《总结:毛姆写作回忆录》《书与你》。

由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本人来挑选世界文学史上十位大作家并各举其一本代表作,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吸引读者了。

《小说鉴赏十讲》是毛姆在1948年发表的随笔集,从世界文学中筛选出十大小说名著,用生花妙笔娓娓介绍出来。

这些以他特有的文学论——“小说是为了消遣用的”精挑细选出来的作品,首先叙述作者的一生与作者这个人,然后再对作品进行评论与解释。

毛姆那毫不保留的直爽表达手法,在说明作家的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性上的矛盾的同时,也栩栩如生地描述出作品诞生的过程,成功地实现了这本书原来的目的——让读者想去接触这些作品,激起想读这些作品的念头。

而且毛姆本身即是知名作家,作家评论作家,观点更是幽默,读来更是让人兴味盎然。

毛姆最擅长一边将读者不断引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一边辛辣地描绘出人性复杂的一面、不可能的一面。但他并不刻意去剖析人性,或者做艰涩的社会分析,只是一心一意要让读者读他的作品读得津津有味。

所以这十大小说虽然各异其趣,但是毛姆挑选的标准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能让读者看得入迷,爱不释手。

另外,毛姆也认为即使时代变迁,生活习惯改变,新的价值观不断出现,但这数名作家的作品也永远不会失去魅力,这是因为他们是极强而有力、极特异之人。在这里,毛姆也探讨了作家的个性和稀少性。

总的来说,本书充满了幽默与机智,有时也语带讽刺,可以说是以极为轻妙的笔致写成的一种“文学导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出生在巴黎,排行老幺,父亲是英国驻法大使馆的法律顾问。八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两年后父亲也因癌症过世,因此他只得离开巴黎,由在肯特郡威特斯达博的牧师——伯父亨利·毛姆所收养,并转学进入当地的小学就读。

然而由于毛姆从小在法语和法国文化中自然成长,英语不太熟练,再加上又有口吃,性格上不免深感自卑,完全没有快乐可言。让他成为作家的,可以说正是这个不幸且孤独的少年时代。

随后毛姆进入牛津大学就读,接着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一年,自从出生以来,他第一次体验到自由生活的滋味。可是毛姆在海德堡大学没有毕业就回国了,后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附属医学院学医,并且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伦敦的贫民区兰贝斯从事医疗工作。他以当时的经验为题材写成的写实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获得文坛瞩目,从此正式开始写作生涯。之后他又写起剧作,《弗雷德里克夫人》一炮而红,从此生活富裕充足。不必再为金钱伤神之后,毛姆开始创作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从事情报员的工作,而以当时的经验为题材写成的有短篇小说集《阿申登故事集》。

像毛姆这样拥有为数众多的女性读者的现代作家,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在实际的感情生活中,也与几位女士有过瓜葛。首先是1890年左右,他被诊断出胸膜炎赴法国南部里维埃拉疗养时,爱上了担任他的家庭教师的有夫之妇。1897年,他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姑娘。

接下来就是二流女演员罗西,她也是《寻欢作乐》的女主人公的化身。毛姆在尚未发迹文坛的穷困时期,从1904年起和这个女演员相恋了八年,她是毛姆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然而这个女人生性多情,任何男人都可以同她上床,因此是否要同这个女人结婚,毛姆感到犹豫不决。等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戒指赶到芝加哥去求婚时,却晚了一步,罗西已经嫁给了一个贵族的儿子。

随后出现的就是曾经成为毛姆妻子的西里尔。1913年,毛姆三十九岁那年与她相识,1916年结婚,1927年离婚。性格不合固然是主因,但根据晚年的《回顾》,西里尔似乎是个吓人的悍妇,毛姆说这场婚姻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不愉快的婚姻使得毛姆心有余悸,直到老死都不曾再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他作家生涯的全盛期,他出版了《月亮和六便士》,创下惊人的销售量。之后的戏剧作品《圈子》《家庭和美人》等成为充满讽刺的传统“风俗喜剧”的杰作。

接着毛姆又陆续写出引发争论的《寻欢作乐》、描述中年女演员爱欲的《戏院》、对东方神秘主义显示关心的《刀锋》、长篇历史小说《时常》等作品。作为说故事高手的他,在短篇小说方面也创作出无数杰作,包含《雨》《红毛》等让他的名字长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作品在内的短篇集《叶的震颤》于1921年出版。

1930年以后发表的自传性随笔《总结:毛姆写作回忆录》《一个作家的札记》,评论集《小说鉴赏十讲》,其趣味性完全不输他的小说。

从毛姆作品舞台遍布世界各地也可以知道他喜欢旅行,四处游历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最后,对人生采取讽刺的旁观者立场,始终未曾改变。他的人性和作品的哲学就是,人归根究底是充满矛盾并不可化解的。他自始至终都主张,让包含知识分子和大众在内的广大范围的读者,都能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是作家的第一要务,并且他也彻底实践了这个主张。而这也是他始终受读者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毛姆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必须能够带来知性的乐趣。一有机会,毛姆就提出这样的主张,并以这样的立场写出作品来。对他来说,读起来没有一点意思的文学作品,根本就不值得冠以文学之名。所以他的作品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有趣,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时他作品的趣味性,还和他那最“酷”的人性观紧密结合在一起。

毛姆的作品除了有趣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形式明确,而且通过他那没有一句赘言的率直文体,让这种明确性发挥了最大效果。他在整理、排列题材,以及铺陈情节时,都尽可能抛弃多余的东西,同时,他还避免使用冗长的语句,尽量使用简洁、明快的句子。

所以他的文章总给人简明浅显的印象。乍看之下,这仿佛很简单,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写得出来,但事实上,即使要模仿都不容易。毛姆说他的文章风格,主要是从《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那里学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作品的趣味性就绝对不是雕虫小技般的东西,而是经过修炼再修炼才达成的。

他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知性娱乐,对一般大众则告诉了他们文学的乐趣,而且坚决固守他所相信的小说应有的形式,这使得他在现代文学一角占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关于《小说鉴赏十讲》(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这本以随笔形式完成的文学评论,从1948年出版后即广受读者欢迎。六年后,毛姆大加修改,增加了一倍半的篇幅,书名改为《巨匠与杰作》(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正如毛姆在本书里所说的,卷帙浩繁的《战争与和平》有些部分是可以略读的。我很怀疑谁在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小说,得知男主角皮埃尔与女主角娜塔莎和我们世上的男女一样过着平凡、琐碎、生儿育女的生活之后,还有耐心和体力再啃完几万字的论文,去聆听托尔斯泰那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毛姆这本书虽然写了前后两种版本,但是篇幅多出一倍半的版本,大概只有研究文学的人才会去买来好好细读,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个版本已经做到趣味盎然、一气呵成了。更早之前,毛姆访问美国时,《红书》杂志的编辑希望他做一份他认为是世界十大小说的作品书单,毛姆依照对方的要求列出书单,以为事情就结束了。但是那书单发表后没有多久,一位美国出版商说,想出书单所选的十部小说的浓缩版,每一部都要加上毛姆本人的解说。

这项要求也获得应允,解说的文章不仅作为各部作品的序文发表,大部分还刊登在《大西洋月刊》杂志上。之后的1948年,那些文章经过全面改写后,集为一册出版了。

由于《小说鉴赏十讲》是为一般读者而写,所以每一部作品,毛姆都首先描述作者的生平和作者这个人,之后再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论。

描述作者的生平和作者本人,据毛姆自己所说,一方面是他想从中感受到乐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毛姆对人有多么好奇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读者,因为他认为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

在述说作者的生平和作者这个人时,他大都参照大学教授或评论家写的标准传记中的知识和材料。由于毛姆并不是要写学术专著,所以那样做也无可厚非。不过他虽然利用标准的传记,但是对著者所说的事情也不是全盘接受。有时候他也会批评大学教授这类人是多么不了解人世间,不了解人性,接着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正如他在本书一开头所说的,这是基于他自己也是作家的立场,自由地去看一切的缘故。这个特色在作品解说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那里,他完全不受其他人说法的任何干扰,彻底以自己的立场去剖析。

虽然毛姆只以数页去介绍作者的生平,不过为了尽可能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人物来,在描述容貌、风采、个性、癖好的同时,一有机会,他就插入充满人性的趣谈。

毛姆在描述逸事时,也经常对那逸事加上简洁、贴切的评语。比如巴尔扎克食量惊人,一餐可以吃下一百个牡蛎、十二块炸猪排、一只鸭、一对鹧鸪、一条比目鱼、数种餐后甜点和十二个梨子。毛姆也介绍了这则逸事,不只介绍,还补充说“后来巴尔扎克会肥胖得几乎拖不动他那巨大的啤酒肚,也是没有什么好吃惊的”。同样是描述生平,毛姆却不忘一有机会就加上这样的评语,来引起读者的兴趣。至于将收入有多少、版税有多少,一一列举出具体数字来,也是为了要使得读者把那作家当成“活生生的人”,感受到乐趣。

而且毛姆以出于自己也是作家的自信,毫不留情地做出的犀利点评,也让人在读这部作品时,处处可以看到毛姆的影子。读者会认为毛姆说话很“毒”,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痛快的滋味。当然如果要说那是偏见,那确实是偏见。但正因为有偏见所以才有趣,特别是在文学这一方面,没有偏见的评论是既不会成为狠毒犀利的剖析,当然也不会成为良药的。

前面也说过,毛姆写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产生想去看那些作品的念头,而他的这个尝试,可以说完全获得了成功。看完这本书,大部分的人都应该会对那些作家产生兴趣,要是还有没看过的作品,都会想利用这个机会去看看。

同时本书也告诉了读者文学方面的许多事情,读者从中可以学到小说创作的很多东西,并且只要看得细心些,也应该可以知道什么是古典、剧作具有怎样的性质等许多事情。但是比起这些来,最大的收获还是知道阅读小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在这点上,毛姆的观点十分明确:文学就是为了消遣用的,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毛姆认为,“让读者以为读小说能够轻松获取知识”的想法是一种误导,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而读小说就是为了寻开心。

不过读了本书,如果有人觉得不管毛姆怎么说,自己所认为的文学还是别的不同的东西,那当然也是很好的看法,若说文学是为了人本身而存在,毛姆也是会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本书是能够让读者在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将读者带进文学世界的少数书籍之一,则是毋庸置疑的。

就毛姆本人的创作生涯而言,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出版了自传色彩浓郁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这本名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推出,一开始并未得到日后的评价及广大读者的青睐,但得到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著有《美国悲剧》,电影《郎心似铁》即据此改编)的大力赞赏,喜欢毛姆的读者一定非读这部名著不可。毛姆六十八岁执笔、七十岁推出的《刀锋》则是在美国最享盛誉的一部作品。他从二十三岁出版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到七十四岁完成最后的长篇《卡塔琳娜——一段罗曼史》,写作生涯超过半个世纪,除了许多长篇小说,毛姆也留下不少迄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毛姆少年时代曾因胸膜炎在里维埃拉疗养,这位当时十五岁的忧郁少年,日后把疗养院视为他的人生大学,这些感受可以在短篇小说《疗养院》中看出端倪。因此停笔到去世的十七年间,毛姆认为死神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曾感慨地说:“死神姗姗来迟,我一直在安静地等待召唤。”既是毛姆好友又是作家的丘吉尔首相(1874—1965)于1965年1月24日溘然病逝,毛姆则在同年的年底——12月16日在法国南部的里维埃拉咽下最后一口气,享年九十一岁,遗体安葬于母校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

一代文豪人生的帷幕就这样戛然落下,而里维埃拉正是他少年时代进入疗养院开始看到死神倏忽来去的地方。一生都在刻画人生及人性舞台的作家,选择在这个地方静待晚年的结束,静静地迎接乐曲的终章,也许这正是一篇小说的精心布局呢! 8UU9x/XkoMsP54hNYUdGpz6P2x6o+Y0KyLACgnyv5qMiNU+GA9CoPm7fGhd9b+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