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困扰于旧的传统势力中发出的痛苦呐喊(译序)

刘荣跃

在世界文学的大殿堂中,有许多犹如璀灿的明珠一般的名篇佳作,她们长久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一代代人阅读欣赏,从中吸取知识的丰富营养。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过时”之说的,无论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从中读出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经典名著与一般流行作品的不同之处。所以多读点举世公认的名著,这对于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好处。人要想有气质而不肤浅,就应该多读点优秀的作品。

《无名的裘德》就是这样一部经受住了时间长期考验的世界名著。她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自1895年出版以来,影响巨大,在世界各国已拥有大量读者。即便是在我国,目前也有了好些译本,这说明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我为自己的译本能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感到十分高兴。我是1990年第一次读到本书原著的,当时就被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后来经过努力用数月时间于1995年翻译完,从1996年开始分别在数家出版社出版、再版。不过只有这次才经过了全面的修订。

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喜剧又有悲剧。谁都希望生活里充满喜剧,但现实中悲剧总是同时存在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它。皆大欢喜,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悲剧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予以解决,从而使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悲剧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辩证法。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悲剧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在逆境比在顺境更能表现出其个性,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悲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它,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便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我10多年前读完原著后,曾情不自禁在书上写下“失败者之歌”几个字——这歌是痛苦的,这歌是辛酸的。主人公裘德从小到大,多么勤奋好学,多么有理想和抱负。他一心想上大学,以便今后被授予圣职当牧师。可是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尽管他刻苦自学各种知识,不断努力——在马车上的那种自学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但大学的门始终不为他打开,道道高墙永远把他挡在外面。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学的门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十分珍惜;贫民百姓难以进去,不管你多么勤奋刻苦。书中那些学校的围墙很有象征意义,围墙两边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仅仅是一墙之隔啊!求学无门,缺少必要的大学招牌,裘德的理想难以实现,精神受到极大打击。面对强大的旧的传统习俗势力,势单力薄的裘德怎么也无法抗争。他向那些学院长写信希望得到帮助,但不是杳无音信就是被劝告不要走这一条路。他读了那么多书,还自学了拉丁文,但又有什么用呢!不乏偏见的社会是不需要他这种人的。

裘德不仅在事业上失败,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双重的打击。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探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照理说,有了深厚的爱情,便会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如此。这里也同样涉及到受社会习俗、观念影响制约的问题。裘德先后与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即阿拉贝娜和淑,而她们两个的性格截然不同。阿拉贝娜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以裘德的个性而论,他并不应该与她结婚。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缺乏自制力,一时冲动之下偷吃禁果;而狡诈的阿拉贝娜则以此欺骗他,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老实的裘德只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于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便产生了。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一旦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了她可以随时撒手而去。所以她后来便去了国外与另一个男人结婚(而她并没与裘德离婚!)。到最后,为了满足世人的思想观念,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他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那个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淑却完全是另一类型的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她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连裘德都说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这对她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他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并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她也正如裘德一样,是无法与强大的社会势力抗争的,因此她也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她处处遭人唾弃,被学校关起来,最后逃跑。但是她仍无法与裘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嫁给了并不喜欢的、比自己大许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学教师。这时淑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非常拘泥于传统守旧的东西了,她以前热情、乐观、开放的精神荡然无存!所以淑同裘德一样也是旧的传统习俗的一个牺牲者。

满怀理想和纯真爱情的裘德却被世人认为异想天开,道德不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却去爱淑,尽管他与阿拉贝娜毫无感情基础——因而不断遭到排斥。在基督寺他处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受他。他在教堂涂描《十诫》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后来却被赶走,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品行有与《十诫》相违背的地方,没有资格干这种工作。这从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存。连他去参加“艺人共同促进会”,在人们知道他的身世冷眼看他后,他也不得不自动退出……由于精神忧郁,经济困难,最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真是贫病交加。在万分绝望的情况下,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痛苦呐喊:

“让我出生的那天消失吧,让据说怀上一个男孩的那夜也消失吧。”

“让那一天成为黑暗吧;别让上帝自高处看它,也别让光明照耀着它。瞧,让那晚冷落寂寞吧,别让欢乐之声在那里响起。”

“为什么我不在子宫内死去?为什么我不刚出母体就抛弃那鬼魂?

……那样我早已安然而卧,十分宁静。我会已经入睡,得到安息!”

“……仆人已摆脱了主人的掌心。为什么光明要给予那痛苦的人,生命要给予那悲哀的人?”

再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裘德的小学教师菲洛特桑,他的命运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样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裘德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书,并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把时间用来研究起古迹来!——这不是说研究古迹不可以,而是表明迫于旧的传统势力,他是多么无奈。他与淑的结合后又离婚,使他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为离婚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还有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淑离开裘德,他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结果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一切条件便开始好转。真是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压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罢了。作家通过这些故事,是在强烈地抨击控诉腐朽落后的社会,呼唤着社会的进步。

这篇小说以大量篇幅谈到爱情与婚姻问题。什么是爱情与婚姻?两者的关系如何?世上有没有真爱?等等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人们探讨了不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裘德和淑追求真爱,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却爱得相当困难和痛苦。他们认为有了真爱法律上的婚姻并不重要,但这为社会所不允许。阿拉贝娜是绝不相信也从不去追求真爱的,她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结婚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已,毫无感情可言。而她这种讲求实际、缺乏感情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很多,所以说她很有代表性。我是相信世上有真爱的——这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可贵的东西!我认为婚姻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确,当每个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处理它们的方式正是取决于我们各自对待二者的态度。

小说虽然大量描写了爱情和婚姻,但其真正的主题意义和思想要广泛得多。它深刻反映了以裘德为典型代表的劳动人民在当时那种道德和宗教偏见以及法律和教育体制下的社会悲剧。在哈代看来,这似乎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但实际上是受压迫的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除了它内涵丰富,思想深厚,主题重大外,深刻细腻的描写刻划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大概也是名著的一个共同特点吧。名著不是完全靠故事情节取胜的,尽管它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靠的是深刻的内涵,而这内涵就需要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所以名著是需要慢慢“品味”咀嚼的,不能像读流行小说那样可以囫囵吞枣,只要抓住情节即可。唯有细细品味那些语言,你才会品尝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地方。本书就是这样,开头也许一时读不出它的可贵之处,但只要耐心一点,越往下读就越有味道,到最后简直让你回味无穷。我从10多年前第一次读它,到后来翻译它,再到现在修订它,从来没有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而是每读一次都仍然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新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前面说到的道道围墙即如此,它们既是具体的实物,把裘德挡在外面,又是抽象的概念,象征裘德无法跨越的障碍。裘德在贫病交加之中,“几乎近30年的心跳已经停止了”,作者写出他快到30岁时死去,也很有象征意义。常言道“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段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应该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可是裘德却没能立起来,令人惋惜之余会感慨良多。裘德一生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曾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竟出乎意料地死得如此悲惨——那一幕情景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死不也象征着裘德希望的破灭?所以一部名著所蕴藏的思想的确相当丰富深刻。裘德所向往的基督寺,他小时候常常遥望的基督寺的光辉,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其中包含的象征意义。此外哈代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写景具体生动,且景物有其独特个性,情景交融,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对该书的解读,不一定恰当。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而我作为译者也只是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罢了。读了一本好书,难免会产生很多感受,更何况自己翻译它,修订它,与它有了10多年的“不解之缘”。

作者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作家。他8岁在村里上学,16岁当建筑师的学徒。他希望当牧师,自学了希腊文,研究了许多神学著作。22岁到伦敦学建筑,旁听大学文学课,研究文学、神学和哲学。27岁学成回到故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便专事创作。一生基本在家乡度过,对农村的景物、习俗,农民的生活、语言、性格、思想感情和爱好,无不熟悉。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它颇具有自传的性质,只是作品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哈代认为,世事多艰,幸福快乐是偶然的,痛苦忧患是经常的,这种状况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宇宙间缺少一个全能的主宰;人们即使百般挣扎也是枉然,这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而这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要决定自己的命运相当艰难,这是实事。但我们不能就此而认命,那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由于有了宿命论的观点,哈代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地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提示悲剧产生的根源时,又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暗示主人公悲剧的每一个步骤,或是阴差阳错,命中注定;或是神意安排,不可避免。

哈代的作品分为4类:浪漫与幻想故事、爱情阴谋故事、环境与性格小说和诗歌。第3类环境与性格小说是他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由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严正批判,遭到资产阶级批评界的抨击和非难,特别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触到了资产阶级的痛处。凶狠的批评、诋毁迫使哈代放弃了写小说,转入诗歌创作。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后两部小说表明作者已经意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

哈代的两部代表作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是悲剧,反映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幸遭遇。主人公都是青年,希望在世上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两个故事都较多地涉及到爱情与婚姻问题。所不同的是一个女主人公另一个是男主人公。苔丝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被动地受欺侮和压迫,而裘德则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积极主动地去为生存和理想拼搏,只是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哈代生前人们对他毁誉都有,死后一度遭到冷遇。但近些年他再度引起重视,其作品大量再版,拍成影片和电视剧,研究者、关心者越来越多。就目前从网上查到的情况看,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对它的讨论也是很热烈的,可见它受人喜爱的程度,因为它反映的问题非常真切而深刻。这里不妨引用两则读者的评论,也感受一下作品的影响:

可怕的震撼人心的小说!很佩服作者,一个世纪前就写出这么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裘德和淑的悲剧在21世纪不会再重演,但是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疑惑依然困扰着当代的男男女女。相对于只是一纸肮脏契约的婚姻,心心相印的爱情为什么那样为世所不容?

读到本书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故事让我感到那么震撼。我就是裘德,又是淑。我有他们的弱点,我懂他们的心情,所以我那样深深地同情他们,就像同情自己。最早听说这本书是在一堂文学欣赏课上,老师讲到哈代时,介绍哈代的代表作,提到了这本《无名的裘德》。光是他的简介就已经吸引了我,第2天我跑到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不记得几天读完了它,感动的心情已经无法抑制。

读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名著,不能不使我们联系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一本好书总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在《无名的裘德》这本写于100多年前的书中,读者不难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影子,不难体会到自己所熟悉的感情——这就是名著的伟大与可贵之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比裘德所处的社会先进多了,优越多了。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越来越进步,使广大青少年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加入WTO,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中国人,的确是感到非常自豪的!可以说我们当代人正逢盛世,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多很多,不像裘德的命运那么悲惨。但机会还要靠我们去把握,去努力才行。裘德很努力,可在那样的社会他是报国无门的;我们所处的社会不同。所以读此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条件,切不可辜负了自己幸运地所处在的这个美好时代!

2003年1月于四川简阳 hw7B+/44o4ReLhOM7nfE0os8F3PYRTZgWsQq1XGKi8NGcPAQOUdlcxFXR5MjFn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