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

1871年的春天,一个年轻人随手拿起一本书,读到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二十一个字。他是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一个医科学生,当时的他忧心忡忡:如何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该做些什么?该去何处?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怎样才能谋生?

这个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读到的二十一个字使他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医生。他创建了享誉世界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内医务工作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国王赐予爵位。在他去世后,人们用长达1466页的两大卷书来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读到的二十一个字,这使他轻松度过一生的二十一个字出自托马斯·卡莱尔之口:“吾等要务非着眼缥缈之远方,而应着手实在之近处。”

42年后,在一个和煦春日的夜晚,威廉·奥斯勒爵士在耶鲁大学开满郁金花的校园里发表了演讲。他对耶鲁的学生们说,像他这样曾在四所大学任职教授并创作了一本畅销书的人,似乎应该有着“非凡的头脑”,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他只是个“智力平平”的人。

那么,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认为,原因就在于他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在耶鲁发表演讲的几个月前,他乘坐一艘巨大的远洋轮船横渡大西洋,发现船长在驾驶台上,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很快就会听到一阵机器叮当作响的声音,轮船各部分立刻被分成几个彼此隔绝的空间——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防水舱。奥斯勒博士对耶鲁大学的那些学生说道:“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远比那条远洋海轮神奇得多的机体,要走的航程也远得多。我想告诫各位的是,要学会控制这个机体,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这是确保航程安全的最佳途径。最起码,你得到驾驶台上看看巨大的舱壁是否正常运转。对于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按下一个按钮,让铁门隔断过去,隔断已逝的昨天;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铁幕隔断将来,隔断尚未到来的明天。这样你就安全了,拥有了稳妥的今天!…隔断过去,让逝去的过往销声匿迹,割断那为傻瓜照亮了死亡之路的昨天……在承载了昨天的负担之后,如果再加上明天的负担,那么再强大的人也会步履蹒跚。要把未来如同过去一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明天根本不存在。人类的救赎就在当下。如果一个人为未来而焦虑,则紧随他的只会是精力浪费、心理压抑、紧张焦虑。那么就把前后的船舱都切断吧,着手培养良好的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

奥斯勒博士的意思是不是让我们不用努力为明天做准备呢?不,根本不是。但他确实在那次演讲中强调说,为明天做准备,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所有的才智和热情去完成今天的工作。这也是唯一可行的为未来做准备的方法。

威廉·奥斯勒爵士建议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吟诵基督的这句祷告来迎接每一天:“请赐给我们今天的面包。”

记住,这句祷告只是祈求今天的面包,并没有抱怨昨天我们咽下的变味的面包,也没有说:“噢,上帝,最近生产小麦的地区遭遇干旱,我们可能将面临又一次的旱灾,那么来年秋天我们哪还有面包吃呢?或者,如果我失业了,哦,上帝呀,那时我哪有钱去买面包呢?”

这句祷告只是教我们祈求今天的面包。只有今天的面包才是唯一可以吃到的面包。

很久以前,一个身无分文的哲人流浪到一处山区,那儿的人们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一天,他在山顶上对周围的人群演讲了一段也许是有史以来在各个场合被引用最多的名言。这次演讲包含着流传百世的几十个字:“不要为明天操心,因为明天自有明天要操的心,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很多人反对耶稣的这句箴言:“不要为明天操心”。他们将这句话斥为不切实际的理想,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他们说:“我必须得为明天操心,我必须办理保险,为我的家庭提供保障,我必须存钱养老,我必须未雨绸缪。”

不错,我们当然得这么做。但事实上耶稣的那句箴言是在三百多年前翻译的,现在的含义和当年詹姆斯王朝时的含义已大相径庭。三百年前,“操心”一词常常有“焦虑”的意思,现代版本的《圣经》在引述耶稣的这句话时采用了更加明确的说法:“别为明天的事焦虑。”

我们的确需要尽一切可能为明天操心,做细致的打算、精心的安排,但不要焦虑。

战争时期,我们的军事将领要为将来制定计划,但是他们绝不能有丝毫的焦虑。美国海军指挥官欧内斯特·金上将说:“我把我们最精良的装备提供给最优秀的士兵,再交给他们精心策划的任务。我所能做的仅此而已。”

他接着说道:“如果一条船已经沉没,我无法将它捞起;如果它将要沉没,我也无法阻止。与其为昨天的事情懊恼,不如花时间去解决明天的问题。而且,如果总是纠缠于那些事情,我的生命也不会长久。”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积极的思维和消极的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积极的思维考虑的是事情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建设性的计划;而消极的思维往往会导致心理紧张和精神崩溃。

我最近有幸采访了亚瑟·海斯·苏兹伯格,他是世界著名报刊《纽约时报》的发行人。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整个欧洲时,他感到非常恐惧,对前途无比忧虑,几乎无法入睡。他常常在夜半时分起床,拿出画布和几管颜料,看着镜子,试图画一幅自画像。他对绘画一无所知,但他还是画了,借此平复焦躁不安的心情。苏兹伯格告诉我,他一直无法消除焦虑、觅得安宁,直到有一天,他从一首教堂赞美诗中听到了五个字:所需仅一步。这成了他的座右铭。

仁慈的灯光,指引我……

愿你照亮我的脚步,不求

看到遥远的路途,

所需仅一步。

大约与此同时,一个远在欧洲的年轻士兵也学会了同样的道理。他叫泰德·本杰米诺,家住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曾经极度焦虑,患上了一级作战疲劳症。

泰德·本杰米诺写道:“1945年4月,我因焦虑而患了被医生称作‘横结肠痉挛’的病,这种病会让人极度痛苦。如果战争不适时结束的话,我想我整个人就会垮了。

“当时我已经精疲力竭,我那时在第94步兵师阵亡善后登记处担任士官。我的任务是帮助建立并维护所有在战斗中阵亡、失踪和送医人员的档案,还要帮助挖掘在激战中阵亡并被草草掩埋的盟军和敌军士兵。我要收集他们的遗物,确保送还到他们的父母或至亲的手中,因为他们对此无比珍视。我总在担心我们会犯一些尴尬而严重的错误,担心能否挺过这段日子,担心自己能否活着回去抱一抱我那唯一的孩子——他16个月大了,而我还没见过他。我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瘦了整整34磅。我狂暴异常,几乎发疯。我看着自己的双手,它们几乎变成了皮包骨头。一想到自己回家时可能只剩下一具躯壳,我就惶恐不已。我崩溃了,像个孩子一样哭泣。我极度不安,一旦独处就会流泪。在凸出部战役开始不久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泪流满面,几乎对是否能恢复正常失去了信心。

“最后,我被送进了部队医务室。一位军医给我提出了一些忠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在为我做完全面体检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是精神上的。他对我说:‘泰德,我希望你把生活看成一个沙漏。你知道,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都缓慢有序地从中间那个窄窄的颈口通过。你或我都无法让超过一颗的沙粒同时通过那个颈口,却又不弄破沙漏。你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就像这沙漏。每天一起床,我们就觉得有成百上千的任务要在这一天内完成。但如果我们不是一件一件去做,让它们如同沙粒通过颈口一样缓慢均衡地度过这一天,我们必将破坏自己的身心健康。’

“自那以后,我将军医的话铭记在心,并一直奉行着这种人生哲学:‘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争期间拯救了我的身体和灵魂,现如今,我在Adcrafters Printing & Off-set公司公关及广告部担任主任职务,也从其中得到了帮助。我发现,战争中涌现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商务活动中,许多事情要同时处理,但时间却不够用。库存量不够,新报表要处理,新增库存要安排,地址的变更,分公司的设立或关闭,诸如此类的事务。但我不再慌乱不安,而是记住军医说过的话,‘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通过反复记诵这句话,我完成工作的效率更高了,再没有那种在战场上几乎让我崩溃的迷乱的感觉。”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医院里半数的床位都留给了精神紧张或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这些人既有对过去日积月累的负罪感,又有对将来的恐惧,双重负担将他们压垮了。可是,这些病人中的大部分其实本可以逛逛街,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只要他们能听从耶稣的话语,“不要为明天焦虑”,或者信奉奥斯勒博士的名言,“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

此时此刻,你我正站在两个永恒的交点上——绵延至今的过去和通向时间尽头的未来。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这任一永恒之中,哪怕一秒也不行,这样的企图只会摧毁我们的身心。所以,就让我们满足于生活在可以把握的此刻吧:从现在直至入睡。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写道:“无论压力有多大,每个人都能坚持到夜晚的到来;无论有多艰难,每个人都能完成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开心、闲适地生活,满怀爱心,简简单单,直到太阳落下。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是的,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全部要求。可是,住在密歇根州萨吉诺市考特街815号的E. K. 希尔兹太太,在学会这些之前已经陷入绝望,甚至濒临自杀的边缘。希尔兹太太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

“1937年,我失去了丈夫,情绪极度低落,而且几乎身无分文。我给我以前的雇主、堪萨斯市罗奇-福勒公司的老板利昂·罗奇先生写了封信,做回了我原来的工作。我之前的谋生手段是向乡镇地区的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此前两年在我丈夫生病时,我已经把汽车卖了,但是我想办法凑够了首付,分期付款买了一辆旧车,又开始出去卖书。

“我原以为,重回正轨也许可以帮我消除低落的情绪。可是,独自驾车、独自吃饭的生活让我几乎难以忍受。某些地区销路不好,尽管汽车分期付款的那点钱并不多,可我却发现很难还得上。

“1938年春天,我以密苏里州的凡尔赛为中心出去推销。那里的学校都很贫困,路况也很差。我孤独而沮丧,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成功似乎遥不可及,我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我害怕每天早上起来面对生活。我对一切都感到恐惧:担心还不清分期付款的车钱,担心付不起房租,担心没钱吃饭。我还担心身体越来越差却没钱看病。我之所以没有自杀,原因就在于担心姐姐会悲痛万分,况且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丧葬费。

“后来有一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使我彻底从消沉中振作起来,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对其中那句令我振奋的话永远都心存感激。它是这样写的:‘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我把这句话打印下来,贴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这样,在我开车的每一分钟都可以看见它。我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我学会了忘记过去,也不去空想未来。每天早晨我都会对自己说:‘今天是全新的一天。’

“我成功地克服了恐惧心理,不再害怕孤独和贫困。现在的我非常快乐,事业有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爱意。现在我知道,不管生活带给我的是什么,我都不会再担心,我不用惧怕未来,我会坦然过好每一天,因为‘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猜猜是谁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只有把握今天,

才会感觉幸福;

明朝狂风暴雨,

任它摧朽拉枯。

内心若要安逸,

今日不可虚度。

这些诗句有点现代气息,是不是?但它们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基督降生的30年前写下的。

据我所知,人类天性中最悲哀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往往漠视眼前的生活。我们都幻想着天边有一处魅力无穷的玫瑰花园,却无暇欣赏今天盛开于窗外的玫瑰花。

我们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可悲呢?

斯蒂芬·李科克曾写道:“我们生命的小小历程是多么奇怪啊!幼童会说:‘等我长成个大孩子的时候……’但那又怎么样呢?大孩子会说:“等我长大了……”长大以后,他又说:‘等我结婚后……’可结了婚,又能如何呢?想法又变成‘等我退休后……’接着,等到真的退休了,他回首走过的历程,心中似乎有一阵寒意掠过;不知不觉地,他就错过了一切,所有的都一去不返了。人生就在于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里,但我们知道得太晚了。”

“人生就在于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里”,底特律已故的爱德华·伊文思先生在理解这个道理之前,差点儿因焦虑而送命。他出身贫寒,起初以卖报为生,接着在一家杂货店做店员。后来,为了养活一家七口,他找了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尽管工资微薄,他也不敢辞职。8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用借来的55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发展到年收入两万美元。接着,厄运降临,还差点要了他的命。他帮朋友签了一大笔钱的单子,但是朋友却破产了。这场灾难之后,又一场灾难接踵而来:他存入全部资产的银行倒闭了。他不但分文不剩,还欠下了16000美元的债。他的神经无法承受这一切。“我当时寝食难安”,他告诉我说,“我得了一场怪病,纯粹是因为焦虑。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突然晕倒在路边,从此就无法行走了。我躺在床上,浑身长满了肿块。这些肿块向体内发展,让我连翻身都是一种痛苦。我日益虚弱下去。最终医生告诉我说,我只剩下两周时间了。我惊呆了,写好遗书,然后躺回床上等着自己末日的到来。此刻,挣扎或焦虑已没有用处。我放弃了治疗,让自己松弛下来,沉沉睡去。几个星期以来,我从没能连续睡上两小时。可现在,当世俗的事务即将终了,我竟能像婴儿般地入睡。让我精疲力竭的疲惫感开始消失,胃口好了起来,体重也在增加。

“几周之后,我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六周后我已能够返回工作岗位了。过去我每年能赚两万美元,但现在,能找到每周三十美元的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现在的工作是推销一种运输汽车时放在车轮后面的垫板。我吸取了教训,不再焦虑,不再为过去发生的一切懊悔,也不再恐惧未来。我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用在推销垫板中。”

爱德华·伊文思的事业蒸蒸日上,短短几年,他便成了伊文思产品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已有多年。到1945年爱德华·伊文思去世时,他已经成为美国最有进取精神的商业人士。如果你有机会乘飞机到格陵兰岛,可能会降落在伊文思机场——一座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小型机场。

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如果爱德华·伊文思没有认识到焦虑是愚蠢的行为,没有学会“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那么他绝对体会不到在生意上获得成功的巨大乐趣。

耶稣诞生前五百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告诉他的学生:“万物都在变,唯有变化这个法则不会变。”他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河流每秒都在变化着,踏入其中的人也是如此。生活中总是充满变数,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破坏今天的美好生活,却试图去解决未来那些变幻莫测、不可预知的事情?

古罗马人对此有一个说法,确切地说是两个拉丁单词——Carpe diem,即“享受今天”,或者说“把握今天”。是的,要把握今天,加以充分利用。

这也是洛威尔·托马斯的人生哲学。最近我在他的农场度过了一个周末,看到他把《诗篇》第118首中的诗句装裱起来,挂在播音室的墙壁上,这样他就可以经常看到它们了:

上帝创造了今天,

我们要乐享其间。

约翰·罗斯金则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块简简单单的石头,上面刻着“今天”两个字。我没有在书桌上摆放石头,不过我在镜子上贴了一首诗,每天早晨刮胡子的时候都能看见它。这首诗一直被奥斯勒博士置于案头,其作者是印度著名剧作家迦梨陀娑:

致黎明

珍惜今天吧!

因为它就是生活,生活的要务

它短暂的路途

涵盖了生存的全部

成长的喜悦

奋斗的荣光

成就的壮图

昨日不过一梦

明朝似幻如雾

今日不虚度,才能

体会昨日梦境的幸福

踏上明天希望的旅途

珍惜今天吧!

这是对黎明的倾诉

所以,关于焦虑你该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把焦虑拒之生活的门外,你就该像奥斯勒爵士所做的那样:

关上通往过去和将来的铁门,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

何不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并写下答案呢?

1、我是否漠视眼前的生活,却为将来忧心忡忡?或者对“天边魅力无穷的玫瑰花园”念念不忘?

2、我会不会纠结于那些木已成舟的往事,从而让今天愈加痛苦?

3、每天早晨起床时,我是否决心要“把握今天”——充分利用这二十四小时?

4、我能否通过“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让生活更加充实?

5、我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做?下周?明天?还是今天? Xh4VzYMFzMuJI3pyj0oJafPOcFeVEFcBwffdIQ8tbWB7kpgo6iW2468eij3Zqm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