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你好。
我们先一起来简单梳理一下苏东坡的一生。
根据衣若芬教授的《陪你去看苏东坡》中关于他生平的记录,再补充一些细节,我梳理一下他人生的重要节点,大致是这样的: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
1056年,苏轼考了发解试的第二名。(注: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只有发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
1057年,苏轼参加省试,欧阳修误认为苏轼的文章为学生曾巩所写,遂把他列为第二。不过不影响苏轼兄弟顺利通过省试和殿试。但遇到母亲程夫人病逝,于是匆忙返乡奔丧。
1061年,苏轼结束三年丁忧重回京师,参加秘阁考试制科和仁宗皇帝亲试的制科,苏轼获三等,苏辙获四等,第一和第二是虚设。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节度判官(正八品)。
1065年,苏轼还朝,判登闻鼓院。后直史馆。
1066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扶柩归葬眉山。
1069年,苏轼再度还朝。后以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从六品)。
1071年,因新旧党争受劾,苏轼请求外任,到杭州任通判。
1074年,任密州知州(从六品)。
1077年,任徐州知州。
1079年,在湖州知州任上发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84年,结束黄州贬谪生涯,在常州置办养老事宜。
1085年,短暂任登州知州。然后,回到开封,任中书舍人(正四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等职。
1089年,再任杭州知州。
1091年,被召回朝,又因政见不合,调往颍州任知州。
1092年初春,任扬州知州。
1092年11月,返京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礼部尚书(从二品)。
1093年9月,出知定州。
1094年,被贬宁远节度副使,再被贬惠州。
1097年,被贬海南儋州。
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病逝。
他的人生,是一条倒U形曲线。有过高峰,又到低谷,有生机,也有坠毁,最后没有再起来。他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也能过那种快饿死的日子,人生其实拼的是韧性。世俗之极大的成功和极大的挫败都经历了,就可以真正谈平常心了。
正如林语堂所评价的,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从礼部尚书一路被贬至海南儋州,做三年不发俸禄的“琼州别驾”,但他的人性愈发温和厚道,而不是变得尖酸刻薄。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成就,来自他受苦受难的地方。如果看到人生有长长的漂泊无定之路,却有这辈子最好的修行,他还愿意重新走一遍吗?我想他会愿意的。
他的足迹遍布了很多地方,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当时的印记变成了未来的文化。
走到哪儿,都能就地取材,经过“东坡化”后,均成为奇迹。他的存在,就像河川带给地形的改变一样。
人生的所有创造,藏在幸福里也藏在痛苦里,就看自己的汲取能力和更新能力。
从东坡自己的感觉来讲,痛苦的经历似乎有助于创造,有助于产生真正的人生内容和心灵哲学。人的心是要有内容涵养的,而且要创造出真正影响人本身的东西,不然就算你在这个时代创造了很多产业和财富,拥有过很多资源和能力,终究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壳罢了。就像蝉的皮一样。
我喜欢一句话,叫“我所有走过的路把我带到这里。”(英文版是Every step I have taken in my life,has led me here,now.)
苏东坡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践者。
人生哪能事事都如意,但还是要不断修炼自己。人到中年,会有很多切切实实的痛苦,痛苦可以把我们贬到很远的歧途去,也可以帮我们拓展更大的能力。你没有遇到痛苦,都不知道自己这么狠、这么坚硬、这么强大。
东坡的痛苦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那时候他42岁。他的创造力再上巅峰,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生真正的、彻底的创造力应该始于中年。我们应该多么珍视这样的年份里自己驳杂斑斓的体验。
怪不得现在很多人都说人生四十才开始,五十才开始,甚至六七十才开始,其实古人早有这样的觉悟,而在这个预期寿命越来越长的年代,我们不更应该有吗?
依然祝好!
水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