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封
东坡是硬汉会兵法

朋友:

你好。

像我这样的女汉子的性格,一直喜欢的是硬汉。恰好,苏东坡不仅是个文人,还是个硬汉。

赶紧补上苏东坡的硬汉形象,让我们中年人更能顶天立地些。

东坡某种意义上,是个将军啊!意外吗?

苏东坡喜欢的白乐天写过的最经典的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其实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季节。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强的斗志,就是野火烧不尽。

一个有真性情、血性的文人是可以随时投笔从戎的。

先讲个故事吧。

1093年,他到定州上任。太皇太后刚一去世,他就获得外放。外放去干什么呢?去一个问题多、管理难的地方,他总是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他奉命统领河北西部,并指挥该地区的步兵骑兵。按照宋朝制度,文官往往担任军职,而以武将为副手。

当时定州军政松弛、士卒骄情,军官则克扣士兵粮饷,以饱私囊。而这种情况,长期无人过问。他决心整顿一番,把贪污的军吏发配边远,让士兵吃好穿好;修缮营房,整饬纪律;禁止赌博和酗酒;还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那时候,就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啊!他经常正式穿着戎装,举行校阅,与将校副官按照等级站立。当时有个骄悍老将觉得自己权力被剥夺不参加,但东坡下令他必须参加,最后,老将也不得不从,可见东坡之威严。

终于要开始谈全才苏东坡的军事思想了。除了儒释道之外,他居然还懂兵家思想。东坡写过的很多策论、奏章和诗歌中都体现了他是学过兵法的,孙子、管子都影响过他。

大体上,喜欢学习新鲜知识的人,什么方向都会去涉猎。

对于一个合格的中年人而言,遇到人生困境无法脱困,主要还是自己的思想和技能不够用。钱财和资源不够用只是表象。人生最后拼的,是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多少发展前景、多少翻身资本、多少后劲,人要拥有“野火烧不尽”、自己当一片草原的可能性,那里可以杀伐,也可以优雅。

我们回到苏东坡的时代,那个曾经四海升平,经济繁荣,看上去安稳实际上却危机四伏的北宋,很像一个人的三十多岁,成家立业,有经济基础,却随时会面临不测和意外。整个王朝一开启,就是中年模式,相对富裕却脆弱,刚成家立业,刚有了生机和下一代,得失感很强,有点畏首畏尾。北宋的边患问题从来没有停歇过。

北宋曾于979年、986年两次北伐辽国,以求收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但两次都因为准备不周,仓促征战失败。辽国国力日益强盛,还主动展开攻势,打到了澶州(河南濮阳),真宗和大臣们吓破了胆,签下了耻辱的“澶渊之盟”(停战的条件是: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且每年还都来索要新的。

西北的党项也没有歇着,不断挑起战争,最后因为北宋的制度原因也失败了(对将帅限制太多,缺少授权,连阵图都是皇帝亲批,还经常换将帅,士兵缺乏训练)。虽然西夏后来对北宋称臣,但必须每年赐给他们13.3万匹绢,7.2万两白银,3万斤茶叶。

有识之士自然觉得这局势是有问题的,和平不是靠金钱换来的。而宋朝一开始的思维定式,就是靠钱搞定一切,觉得能用钱搞定的事情都不是事儿。

兵法其实是读书人必修的科目,东坡在这方面自然也是不会差的,且其军事思想是相当有见地的。东坡在《策别十六》中写道:“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以物求和求安,总是有弊端和病根的。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他危机意识很强烈,从后世来看,他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又比较确切,跟我们从历史后视镜里看的,几乎一致。

他认为,这个格局之下,“必至于战”,不要以物事敌。前面几次失败,“无乃出于仓卒”,一味为和平而和平,只在意自己的经济状况,无疑是一种偏执的坚持。不要害怕战争和失败。

人生在时代之中,存在即合理,有时候你觉知的东西,并不是共识,只是一家之言,有时候即便是共识,也对此无可奈何,因为那是某种先天和后天缠绕的痼疾。

但是,中年人,要有一点斗志,一种可以持续评估的斗志,要是觉得少了,必须加一点,因为世上还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人生被卡在中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闭着眼睛都只能向前冲。

要相信,人的精神只要活着,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苏东坡也喜欢更新自己的文章系列,《策别》《策段》等系列就是他对自己的军事思想的积累和更新。如果能十年、几十年、一辈子思考同一个问题,那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他还写过《教战守》《定军制》《练军实》《倡勇敢》等。

苏东坡的军事思想总结来讲,也许可以有这样几点,我们来看看是否具有预见性和改革性。

1.认清形势,搞好战备,掌握主动权。前面几次失利,都是因为准备不足,没有主动权。东坡在《策段二十三》里写道:“权在敌国,则吾欲战不能,欲休不可。”“权之所在,其国乃胜。”对于国际局势,要全面看,全面设计布局,这样才有主动权。

“贼常欲战,而我常欲和”“用兵必出于敌人之所不能”,以及《孙子兵法》里提到的“以虞待不虞者胜”,都说明主动权的重要。东坡打的比方特别形象,三尺孩童能制服千钧之牛,就因为牵着牛鼻子。

2.改革兵制,搞好军队建设。北宋实行的是禁兵、厢兵制,虽然能够有效防止军阀割据,但什么都要皇帝亲授,往往坐失战机。另外,禁兵太耗费国家资源,他认为应该以训练有素的有军衔的士兵来削减、代替禁兵。

3.充分注意到得力将帅的作用。《孙子兵法》写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授权是一方面,有能力的人被重视是另一方面。将帅不能老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4.兵役终身制转为十年制,并提出新老兵战斗素质提升工程。老弱之兵不能裁减,新兵又不识战阵且贪生怕死,这些都是问题。对于老弱兵,他在《策段二十一》里写道:“三十以下则收,限以十年而除其籍。”新老兵,杂居而教之(《练军实》),以老带新,提高部队的战斗素质。

5.兵民合一,全民皆兵,恢复弓箭社,训练民兵。他的《策别十六》里写道:“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国家的各个阶层,都要有战斗力,全民备战,在职官员要学习军事知识,懂得用军队的行阵之法;对从民间抽调起来缉捕盗贼的差役,传授给他们设计和刺杀之术,等等。

王安石深谋远虑,强力推行保甲法,以期达到维护地方治安,通过建立民间军事组织消除募兵之弊的目的;东坡则从地方实际出发,热情提倡民间自发的弓箭社,彰显出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定州,他写了《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提倡兵民“带弓而锄,佩剑而樵”。

6.战争要有节有利,而不是穷兵黩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之则必须准备。

7.攻心战最重要,要怀柔招抚。他提出反间计,在《代滕甫论西夏书》里写道,“多出金币遣间使辩士离坏其党羽”。《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提出,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反对消耗太大的打法,认为应该“以夷狄攻夷狄”。

8.克服“骄娇”二气。“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士骄娇二气严重,骄兵必败,娇气的士兵毫无战斗力。整个民族是需要有血性的,无所顾忌,鸷勇剽悍,万众一心则没有不胜利的。他在《策段二十四》写道,小国邹和大国鲁交战,个个激励,以小胜大。

其他还有不少。他总是在不断地看兵书,提炼自己的学习所得和观点,去地方上实践。他第一次从京城外任到凤翔府时,就开始学习射箭,官箭12把,他能射11把,命中率是很高的。在定州,他还直接指挥那儿的步兵骑兵。在密州,士兵残害老百姓,东坡声称相信他们,等到他们放松戒备之后,再把他们抓起来……

东坡的能量总是释放不完,做什么都有兴趣,也能做好。对于军事武功,他觉得自己是有能量的,头脑和人心是军事的第一步。在他头脑里,他从小就推崇儒将:“上马击败狂呼,下马草军书”。他甚至期待自己有一天效法投笔从戎的班超,“弃书捐剑学万人”。

他写过无数的诗词里,想保留他的这番情怀和魄力。《祭常山回小猎》:“圣明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他赞叹晋朝任用西凉主簿谢艾为将,同敌方三万人马对阵。《念奴娇·赤壁怀古》他赞叹周瑜;《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内外兼修。

孙子和管子对他影响很大。中国重视修书,流传下来的典籍,总是有应用的情景。对于学霸而言,学什么都没有心理障碍。他一定也看过苏舜钦的《庆州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写过《管仲论》。东坡在十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管子。管子认为,国家的威望不是凭空就能建立起来的,而必须依靠强大的军队才能在战争中取胜。要养好军队,就必须积累财富。节用蓄财,改革军制。必须有强有力的军队。

上文提到的苏东坡的几个观点都有些管子的影子。

管子主张用兵打仗要把握时机,利用形势,精于筹划,争取主动。管子《七法》一再强调:为兵之数,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战机把握、情况筹算。东坡主张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他写道,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他的战斗之心一直在燃烧。

一个人需要斗志,看着哪里不好就尽量改善一下。如果斗志都没有了,真的什么都不会有。学习“宝藏苏东坡”,还有什么不会的?对自己定位太明确,那是商人和经济的思维。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学一些,什么都会一些,什么都不设限设防,人生才会宽阔,内心才是一片野火烧不尽的草原。

依然祝好!

水姐 tk/7Vzi3oJ49d1jSnDixDf4crA3I8Ox1qnOLj+IH3BlPxdWWYzq1zxfRIht7Ci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