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3种沟通回应 测测你的沟通邀请能力

1990年,我和同事在华盛顿大学创建了社会关系研究实验室。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件让我出乎意料的事。多年以来,我一直苦苦思索着两个问题:维系幸福婚姻的秘诀是什么?导致婚姻破裂的根源又是什么?很多心理学家认同理论学家辛尼·吉拉德(Sydney Jourard)的观点,认为幸福婚姻的秘诀是自我坦诚——夫妻双方自愿向对方说出自己最隐秘的思想和经历。实验室的单向玻璃镜随时向我透露被试夫妻的一举一动,里面的布局和设施与普通家庭无异。本以为在这种轻松、熟悉的环境里,我能收集到夫妻之间自我坦诚的大量事例,并从中发现甜蜜夫妻亲密无间的秘诀。但是,仔细观看了长达数百小时的实验录像后,我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夫妻双方自我坦诚的事例。难道我的思路有问题?被试夫妻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心灵沟通,他们从不谈论支离破碎的梦境、莫名的恐惧或自身的性需求。被试夫妻间的绝大部分沟通如下:

“亲爱的,给我倒杯咖啡,好吗?”

“好,等我翻一下烙饼。”

“给你姐姐打电话了吗?上次见到她时,她看起来情绪差极了。”

“还没呢,你觉得她出什么事了?”

“看,这幅画太逗了……”

“安静会儿行吗?我在看书呢!”

“你看那场双打比赛了吗?”

“看了,不错。”

“听听这个!一个人头上顶着一只鸭子去看心理医生……”

“是吗?然后呢?”

即使婚姻幸福指数很高的夫妻,他们之间沟通的话题大多也平淡无奇,无非就是早餐麦片、房贷利率或棒球比赛等。

“这真是太浪费时间了,”我心里想,“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最终只得到这些垃圾。”

我一直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实验录像。几个月后,我忽然意识到在沟通的过程中,也许夫妻间的亲密程度并不重要,双方能否针对话题达成一致意见也无关紧要。不管对方说什么或做什么,双方如何关注彼此,这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我让研究生詹妮·德赖弗(Jani Driver)在观看录像时密切关注这一点。果然,她发现在每次沟通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回应对方。

妻子在给丈夫读一条有趣的新闻。丈夫会选择面带笑意抬头看着自己的妻子,还是会选择忽视妻子的话?或者他会打个响指,让她闭嘴吗?

丈夫指着杂志上立体声音响的广告。妻子会选择认同丈夫的偏好吗?还是会选择让自己的目光飘过音响,定格在女鞋广告上?或者她会选择皱着眉头表示否定吗?

妻子刚刚做好沙拉,丈夫撒上调料。妻子认为丈夫放的调料太多了。他会选择调皮地眨着眼睛说“那是因为你做的沙拉太少了”?或者选择愠怒却一言不发?还是会选择说“反正你做的沙拉本来也不好吃”?

在夫妻沟通的过程中,话题本身的内容并不重要。 谈话有趣也好,无聊也罢,总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忽视自己的伴侣。我们发现录像中一位丈夫想给妻子讲述他在西班牙扣人心弦的战争经历,他和战友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才取得胜利,妻子却选择完全无视丈夫的讲述。而另一对夫妻却能兴趣盎然地听对方讲妈妈制作面包的过程。

詹妮将夫妻间的这种沟通现象编码,与调查婚姻幸福度的其他资料对比后,我们发现这些情况在现实婚姻生活中确实存在。 夫妻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无论沟通的内容重要与否,一方有可能选择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也可能忽视或否定对方的沟通邀请。这种选择是决定未来婚姻美满或破裂的基础。

我们还发现在沟通的过程中,一方尝试同另一方沟通时,玩闹的作用不可小觑。多年来,我一直不理解为何有些夫妻可以通过玩闹表达爱意,甚至在吵架中亦是如此。我们的研究发现,玩闹作为情感“修复工具”可以使未来婚姻生活更幸福、更牢固。很多夫妻在不经意的打闹中达到心灵交融,一个充满歉意的微笑就可以触碰彼此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很多夫妻不愿意尝试在诙谐幽默中修复婚姻关系中的裂痕。

对如何提出沟通邀请和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结论显而易见:在日常沟通的过程中,有些人在尝试与对方沟通时,总能轻松幽默地向对方提出沟通邀请,并能热情地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陷入争执后,这种人更容易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也就是说,轻松幽默地回应对方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他们人人拥有一个魔法袋,袋中装满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秘籍。诙谐幽默始终位于袋子的上部,随手可得。

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争执。争执出现时,这些拥有魔法袋的“魔法师们”在平常的交往中早已累积了大量的爱心种子。他们把这些满怀爱意的种子撒向眼前的争执,爱意迅速抚平了受伤的情感,恰当地解决了问题,关系因而更加和谐。

恰当地提出沟通邀请和成功地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总能带来牢固、健康的社会关系。正确地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可以消除各种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当沟通,保证沟通和谐地进行。

情感需求,沟通邀请的真面目

期望同他人沟通是人的天性。有时,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浅尝辄止,如在商店与友善的店员闲聊几句。有时,与他人的沟通深入、持久,如朋友去世,与其他挚友彼此慰藉。

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你珍视的社会关系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无足轻重,此刻你迫切希望得到满足的情感需求也许几天后就已抛到脑后。无论你最珍视哪种社会关系,在你的心中,对不同情感的需求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用数字1~10来描述自己对不同情感的需求程度,10为最高。下面是一位被试的情感需求排序:

1.外出购物时,我需要得到店员的尊敬。

2.一起在公交车站等车时,我需要邻居友好地同我聊天。

3.体育馆内,我需要融入球友的队伍里。

4.努力工作时,我需要得到领导的肯定。

5.教堂里,我需要得到教友的接纳。

6.节假日给姐姐打电话,我需要得到她的感谢。

7.晚上,照顾孩子们上床,我需要得到他们的爱。

8.工作不顺心时,我需要好友的安慰。

9.我需要伴侣满足我的性爱需求。

10.因发脾气而道歉后,我需要得到伴侣的谅解。

显然,这位被试对关系密切的人情感需求最高,如他的伴侣和好友,而他对邻居和店员的情感需求则最低。在人际交往中,人的沟通需求同样如此。 关系越亲近的人,我们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的需求就越强烈,越频繁。 (本书中,你还会读到如何改进提出和回应沟通邀请的过程,你要把上面的话牢记于心。有些方法你可以用来向爱人和挚友提出情感需求,因为你们关系亲密,彼此信任,但对于新来的同事,这些方法可能不适用。)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在友谊和婚姻关系中,人们提出要求时也遵循某些层级顺序。他们最初的要求往往只需要对方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不必承担风险。一旦最初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们会铤而走险,根据不同的需求,提出更多的要求。下面是非常典型的朋友间的需求梯级:

1.需要你陪着随意地聊天。

2.需要你诙谐幽默。

3.需要同你分享善意的小道消息。

4.需要你给予友情。

5.需要你的支持。

6.需要你帮忙解决问题。

7.需要同你真诚地深入沟通,包括未来目标、个人忧虑、价值观等。

同他人深入交往前,遵循以上梯级顺序,可高枕无忧。也就是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向别人提出更多要求之前,你需要把握火候,循序渐进。

沟通邀请的伪装:为什么像雾又像风

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沟通邀请”用标准书面邀请函的形式提出,那么所有人心中的期待和情感都会清晰、明确地跃然纸上,我们也无须揣测他人的意图,也不会对以下问题纠结不清:这个人是不是在挑逗我?这个客户还愿意继续同我合作吗?爱人什么时候才能忘掉我俩昨晚的争吵?如果所有答案都能白纸黑字地摆在面前,我们也不必神经兮兮地胡思乱想了。

但是人类的沟通过程远比写“邀请函”错综复杂,人们发出沟通邀请的方式也数不胜数——有时浅显易懂、清晰明了,有时则晦涩难懂、难以言喻;有时通过语言传达,有时则抛弃语言的形式;有时是明显的身体接触,有时则是心灵的片刻碰撞;有时激情澎湃、性感异常,有时则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有时可能饱含热情,有时则可能冷若冰霜;有时可能搞笑滑稽,有时则可能无聊透顶。诸如想法、感情、观察、观点、邀约类的沟通邀请,可能以问题、陈述或评价的形式出现。

有些沟通邀请并不通过语言传达,例如:

●身体接触,如拍拍肩膀、握手、轻拍、紧握、亲吻、拥抱或轻抚背部。

●面部表情,如微笑、飞吻、转动眼珠或吐舌头。

●玩闹嬉戏,如呵痒、打闹、摔跤、跳舞、轻碰或推搡。

●共同参与的行为,如开门、让座、递东西,或谈论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和爱好。

●声音,如大笑、轻声笑、咕哝声、叹气或传递沟通信号的轻吟声。

如果我们的沟通邀请清晰明了,我们的意图就显而易见:

“嘿,温迪,想跟我去法国骑车旅行吗?”

“罗伯特,我想来你公司工作。”

“哈维,这次该你请我吃饭了。”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沟通邀请更复杂微妙,对方需要通过一些暗示才能猜测我们的真正意图:

理查德:温迪,你这个长假有什么打算?

温迪:我做梦都想去加勒比海航行。怎么了,为什么这样问?

理查德:哦,我只是想……

戴夫:罗伯特,我看了很多关于你们公司的报道,你们公司真是不错!

罗伯特:是呀,今年效益特别好,我们都快忙不过来了。

戴夫:怪不得你们在招聘各种人才呢!我想……

盖尔:刚才你是不是想要问我什么问题,哈维?

哈维:是呀,可是我好像记不得要问什么了。

盖尔:好吧,再想想,说不定还会想起来。

为什么人们总是迂回地提出问题?答案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了避免感情受挫。在职场中、在与爱人的交往中,我们的感情和自尊心有受到伤害的风险,直白的沟通邀请很可能把风险变成现实。 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沟通邀请可能减少我们受伤的概率。 幽默和模棱两可的双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伎俩。如果对方能对这样的沟通邀请做出积极的回应,如害羞地微笑或用其他双关语应答,那就太棒了。另外,假使对方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我们也不至于颜面尽失。

即使在长期稳固的爱情关系中,这种“试探式”的沟通邀请也是很常用的。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玛丽和杰夫正分别坐在长沙发的两端看书,玛丽想拥抱杰夫。如果小小的拥抱能发展到甜蜜的性爱,她也不介意。但是杰夫今天有些心烦意乱,玛丽担心如果她主动出击,对他直言:“你能不能抱我一会儿?”她极有可能遭到拒绝。因此,她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对他说:“有点冷,你不觉得吗?”此时她很期待杰夫说“坐到我身边来,暖和一下”,不过她也很清楚,杰夫很有可能仅仅把身后的沙发毯子递给她。玛丽的迂回暗示有着明显的弊端:杰夫可能永远都猜不到玛丽希望获得拥抱或性爱。但此刻,玛丽宁肯杰夫猜不透她的真正想法,也不愿意冒被杰夫直接拒绝的风险。

在一些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若没有人鼓励他们清晰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通常会委婉地推销自己的意愿。如果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安妮的妈妈每天早上都给她梳麻花辫。”其实她想对心事重重的妈妈说的是:“我希望你每天早上能多关心我一些。”

步入成年后,人们通常会掌握复杂微妙的沟通邀请技巧,在充满各种挑战的社交情境中自如许多。我们总能听到人们说“咱们找个时间聚聚吧”。对于这种沟通邀请,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巧妙地做出回应,同时,不管对方如何回应,提出沟通邀请的人都可以保住面子。下面我们看一个邀请被接受的例子:

杰伊: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吃顿午饭吧!

加里:好啊,下周怎么样?

杰伊:周一可以。

加里:那就周一吧!

下面则是邀请被拒绝的例子:

杰伊: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吃顿午饭吧!

加里:好呀,不过你也知道,我这些天太忙了。

杰伊:我完全理解,等你有空时再给我打电话吧!

加里:好的,我会的。

杰伊原本就没有期望加里会给他一个确切的承诺,因此无论加里怎样回答,杰伊都会觉得很舒服。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杰伊无法获知加里对邀请的真正态度。加里真有那么忙吗?或者他这样回答仅仅是为了找一个拒绝与杰伊吃午饭的借口?加里会给他打电话吗?这些问题杰伊全都无法确定,只有时间能说明一切。不过,杰伊还是喜欢这个结果,因为如果他做出明确的邀请,结局可能会这样:

杰伊: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吃顿午饭怎么样?下周找个时间?

加里:唉,太抱歉了,杰伊,我下周很忙。

杰伊:太糟糕了,下下周怎么样?

加里:下下周也不行。

杰伊:那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呢?

加里:我真的很忙,等我不忙的时候再给你打电话怎么样?

杰伊:好吧,记得给我打电话。

能看到杰伊在这个对话回合中如何失去主动权的吗?加里也十分为难。如果杰伊不这么穷追不舍让加里难堪的话,情况也不至于如此糟糕。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直白地提出邀请,事实上,有时很有必要坚持要求对方清楚地做出承诺。(“这是我第三次等你了,你既没来,也没打电话。如果你还继续不尊重我,我们之间就要彻底玩完了。”“两年前你就承诺给我涨工资,如果这次还不涨的话,我就要跳槽了。”)不过,这种直白语言的风险系数很高。

当然, 并不是所有模糊的沟通邀请都是发出者刻意而为,有时只是因为说话人的沟通技巧欠佳。 如一位丈夫说“我们必须为假期做好计划”,其实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想和你单独相处”。由于他未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妻子可能会误以为丈夫打算带全家去度假。再比如,一位办公室女职员对老板说“我想来点新的挑战”。其实她真正的意图是想加入老板的销售团队,但是因为她表述模糊,老板误解了她的意图,结果给她报名参加数据库管理课程班。

有时人们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比较消极,对方无法做出积极回应。 我认识的一位男士是这样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的:

丈夫:今天过得怎么样?

妻子:跟平时一样紧张忙乱。

丈夫:所以你就想不到给我打电话,是吧?

丈夫的话听起来像在喋喋不休地抱怨,如果他简单地调整用词,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丈夫:今天过得怎么样?

妻子:跟平时一样紧张忙乱。

丈夫:我很想你,要是能在电话里跟你说说话就好了。

妻子:想我时就给我打电话啊!

丈夫:可我知道你很忙。

妻子:不过每天听听你的声音也很不错啊!

丈夫:太好了,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

有时提出沟通邀请的一方也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此时尝试往往难以辨别。它们可能会披上愤怒或悲伤的外衣,这在儿童中尤为常见。孩子能够感知到与父母、老师、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他们无法找出症结所在或者无法修复它。他们变得调皮捣蛋、行为不端,以此回应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例如转校、搬家或父母的婚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变得脾气暴躁、哭哭啼啼、争强好斗,甚至粗暴无礼,其实这些都是他们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这些孩子只是想找到一条与他人沟通的情感纽带,因为这些人能给予他们安全感、缓解他们的压力与困惑。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仿佛在说:“请听我谈谈我的感受吧!”

愤怒的萨拉

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无法识别或忽视自身情感需求,也会用同样的方式释放隐藏于自身的需求。萨拉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最近她与丈夫一起来研究所寻求帮助。

显然,萨拉是个郁郁寡欢的女人。接受治疗时,她说自己非常渴望与丈夫里克能拥有平静、甜蜜的关系,可是里克说萨拉的行为恰恰相反。她孤僻内向,经常面色阴郁。“只要我做了什么不合她意的事,哪怕是一丁点儿,比如拿起高尔夫球杆或打开电视,突然间,她就大发雷霆。在她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无论怎么做,她都不满意。”

我们发现萨拉根本没有意识到婚姻需要时刻用心经营,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萨拉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个嗜酒如命的酒鬼。同6个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经历让她确信没人关心自己的需求。只有非常严重的事情发生时,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关注。

带着这种信念,萨拉与里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不知道如何提出正常的沟通邀请,而是彻底封闭了自己对关爱的渴求。里克加完班回到家中,早已疲惫不堪,不愿与她进行交谈。此时,即使心中非常不悦,她也不会说什么。每周五晚上里克与同事外出找乐,再次被冷落的萨拉变得更加愠怒,但她还是努力抑制自己。周末,里克去打高尔夫球、看棒球比赛或在电脑上玩游戏,渴望得到关注的萨拉还能做到压抑自己的情绪。几周过去了,萨拉积攒了足够的痛苦怨言,最终彻底爆发。

“我还要承受多久?”她怒吼着。满腹委屈的萨拉细数着过去几周里里克的种种不是——她如何一次次地被忽视,一次又一次地被遗忘。

面对妻子狂轰滥炸的“突袭”,里克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撤退。有时他选择离开,如果无法脱身,他就躲到另一个房间里,打开电视机或戴上耳机,尽量逃离妻子的暴风骤雨。然而里克的退缩总是进一步激怒萨拉,她觉得自己更委屈了。

在治疗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明白了萨拉过激行为的最终目的:想与丈夫更加亲近。不过,由于她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提出沟通邀请,她的所作所为却与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制订了两个治疗方案:一方面,帮助萨拉意识到不能将自己的抱怨忍而不发,有什么不满意的就说出来。另一方面,帮助里克意识到隐藏在“暴风骤雨”后面的是妻子希望与其沟通的情感诉求。也许妻子表达的方式并不容易让人接受,也让人难以招架,可是不管怎样,它确实是一种沟通邀请。如果里克理解妻子的“不可理喻”,他才有可能愿意同萨拉共同努力,帮助萨拉学会用更温和、更情意绵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萨拉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提出或回应沟通邀请的方式真的是稀奇古怪。如果你能够透过表象,如愤怒、悲伤或恐惧,看到暗藏其中的情感需求,你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就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同事板着脸,沉默不语,也许他正期待被邀请参与讨论呢!姐姐生气,其实是因为她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之外了。3岁的孩子突然大哭大闹,不仅仅是因为你不同意给他买玩具,更重要的是他此时需要你的安慰。

人们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总是模糊不清,原因很多,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为避免可能存在的情感伤害,故意而为。

●同他人交际的能力欠佳,如有些人无法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

●用别人无法理解或接受的消极方式提出沟通邀请。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

难道说为了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我们必须学会读心术吗?当然不是!难道说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容忍他人的愤怒和歇斯底里吗?也不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了解提出沟通邀请的不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人们的真正需求,尽管有时它们隐藏在愤怒、悲伤和恐惧里。一旦我们准确地定位对方的真正需求,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恰当地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可以建立和巩固各种人际关系,将人们聚在一起。

人们回应沟通邀请的方式有3种:积极回应、回避和拒绝。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辨别不同的回应方式,并研究它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发挥作用。

积极回应,最佳的沟通邀请

积极回应的沟通邀请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给予肯定: 包括给出一两个字的评论或者用身体语言表示赞同。对方可能并没有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他在听你讲话。

简单回应: 用简单的语句或问题明确对方提供的信息。

员工甲:他们喜欢我在芝加哥做的报告。

员工乙:太好了。

朋友甲:你周六有什么计划?

朋友乙:本周六?

彬彬有礼式回应: 通常包括观点、思想和感情。

姐姐:看!我在促销时买的!

妹妹:真好看!这个颜色太适合你了。

彬彬有礼式回应通常是对说话人的认同,有时很诙谐,有时会涉及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能包括某些行为动作。说话人如果讲了一个笑话,彬彬有礼的回应者通常会开心地笑,即使笑话不好笑,他们也会用微笑回应。他们并不看重说话人的幽默感,只想对说话人的努力表示肯定。

热情回应: 专注地倾听和眼神沟通,通常伴随着幽默、玩笑和爱意,有时还带有深深的同情。热情回应通常包括身体语言,如拥抱、礼节式亲吻或热情地握手。如果说话人讲了一个笑话,热情的回应者通常会放声大笑,甚至在说话人刚讲到笑话的开头时,他们就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开怀大笑一番了。

在回应沟通邀请的3种方式中,积极回应带来的积极结果最多。它告诉提出沟通邀请的人:

●我听见你说的话了。

●我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

●我理解你说的话(或者我愿意理解你的话)。

●我支持你。

●我乐意帮助你(不管我有没有能力帮到你)。

●我想与你一起做事(不管我能不能做到)。

●我接受你说的话(即使我不接受你的所有行为)。

提出沟通邀请后,如果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沟通邀请的发出者心里自然高兴,对双方的沟通也很满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更顺畅地进一步沟通。

积极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能促进各种人际关系中双方关系的融洽和深入。习惯对玩伴的沟通邀请做出积极回应的孩子总是最先交到好朋友;一直积极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的兄弟姐妹一生关系密切;总能积极回应对方的同事往往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彼此积极回应的夫妻发生争吵的次数比较少。

玩耍式回应: 在婚姻研究实验室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夫妻积极回应对方沟通邀请的例子。有时,他们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更像玩耍。一位丈夫把报纸卷成纸筒,和着爵士乐的旋律,轻轻地敲在妻子身上。妻子卷起自己的报纸回击着丈夫的“挑衅”,两个人围着沙发嬉闹、追打着。他们随性而发,乐享其中。

我们已经讨论过诙谐幽默在维系各种人际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诙谐幽默呢?积极回应对方的“傻气”,融入当时的情景,小小地开心一下就够了。你正在烤面包,10岁的儿子去拿放在架子顶上的面粉罐,一不小心打翻了罐子,面粉撒在了孩子身上,飘在空中,落到地上。看着自己浑身撒满面粉,像个小雪人,儿子咯咯地笑起来。此时,面对一片狼藉,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选择怒斥孩子;第二,你可以选择积极地回应他的“傻气”,同儿子一起哈哈大笑。

如果你能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项,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积极回应对方的幽默或“傻气”,你会发现,你不但能收获更稳固的人际关系,生活也因此充满乐趣。

参加研究的被试中有一位工程师,沉稳又严谨,感觉是一个没有幽默细胞的人。他很爱妻子,决定好好设计一番,让妻子爆笑一顿。他事先训练家里的宠物小猎犬,让它像《花生漫画》( Peanuts )中的狗狗史努比一样,像人一样坐着,头稍低,站在狗屋上面就像一只秃鹰。一天早上,趁妻子还没下楼吃早饭,他把小猎犬放在冰箱上,摆出训练好的造型,然后,只穿着内裤的他也爬到冰箱上,摆出同样的姿势。妻子走进厨房,看到爱人和爱犬贴着天花板,像一大一小两只秃鹰,笑得瘫坐在地板上。这简直是搞笑的终极之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沟通邀请都是善意又幽默的。我们也提到过,有些沟通邀请总是披着愤怒、恐惧或悲伤的外衣。此类沟通邀请并不邀请你一起玩耍,更像是抱怨、讽刺或悲痛。这种沟通邀请我们很难辨认,也很难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我们有能力将它们辨认出来,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创造力和信任才能给予对方积极的回应。

如果希望与你关心的人保持长久、稳固的关系,一定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积极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记得在婚姻誓约中我们总是说“无论情况是好是坏”吗?记得人们总是远离“酒肉朋友”吗?记得当你气愤、恐惧、忧郁或疲惫不堪时,总希望身边有人陪伴吗?我们的研究表明,积极回应对方次数越少的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越差。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有一对参加研究的夫妻,他们婚姻美满,但是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一天,躺在床上,”丈夫艾伦说,“我忽然意识到在我和妻子贝卡之间躺着两个人,我们两岁的孩子和刚刚出生的婴儿。当时,我觉得特别沮丧,我想念那些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光,我和妻子在一起总也待不够。”

几天后,艾伦、贝卡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沙发上。贝卡问艾伦:“你怎么了?”“我很难过,”艾伦说,“我觉得咱们两个再也不能单独在一起了,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光,再也没有了。你总是忙着照顾孩子,根本不关心我。”

贝卡怎么回答的呢?“我当时快气炸了!”她回忆说,“我正喂刚出生的孩子喝牛奶,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还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手忙脚乱了!我的丈夫却像另一个没断奶的孩子,对我说我不关心他!我当时确实十分生气,就对他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吧!’”

艾伦是怎么做的呢?“艾伦真的是个好丈夫,”贝卡说,“他从沙发上站起来,带着两岁的孩子去了公园。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每天都这么做。他们一起去动物园、水族馆、麦当劳等很多不同的对方。我终于不必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了。自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终于能放松放松了。”

艾伦的要求怎么办呢?贝卡说:“几个星期后,我对他说:‘咱们一起讨论一下,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你觉得没有被忽视呢?’”

“等等也没什么坏处,”艾伦说,“重要的是,贝卡最终理解了我的感受,她一直都很理解我。”

艾伦希望获得妻子关心的要求无可厚非,他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没什么不妥,但是当时的贝卡根本做不到积极回应丈夫的沟通邀请。不但如此,她铤而走险,反而要求丈夫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艾伦和贝卡平时总能积极回应对方,因此,即使出现问题,他们也能顺利解决,因为他们坚信问题总是能够解决的。

如果希望同某个人建立稳固、长久的关系,请尽可能做到积极回应对方。 当然,每个人的独立程度不同,我们同他人的亲密程度也不同,这也决定了我们积极回应对方的频率和机会不同。与同事相比,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同自己的子女相处,可以积极回应孩子的机会自然就比较多。同兄弟姐妹相比,我们可以积极回应伴侣的机会更多。如果可能,即使在你愤怒、疲惫、悲伤或牢骚满腹时,也请积极回应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平日里对他人的积极回应会不断地累积,即使某天当你无法积极回应对方时,平时累积的好感也可以帮你渡过难关。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由于孩子的情绪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做不到总是积极地回应父母。父母和老师可能深有体会,他们总是积极回应孩子的所有沟通邀请,但是相比之下,孩子积极回应他们的情形却少了很多。作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一如既往地积极回应孩子的沟通邀请,随着时间的流逝,付出自然会得到回报。你们的坚持向孩子表明你们是可以信任的,也教会孩子如何同他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

总之,充满爱意、诙谐幽默地积极回应对方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这种热情、充满肯定的回应可以影响人们诙谐幽默地解决争端的能力。如果你总是能从对方那里获得热情的支持和充满爱意的肯定,你很可能会选择用一个会心的玩笑化解争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诙谐幽默是打开人们心理防线、找寻共同兴趣、获得对方支持、俘获对方柔情的重要法宝。

回避,无意伤害的沟通邀请

回避对方的沟通邀请意味着一方无视另一方的沟通邀请,通常会出现下面3个情景:

●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沟通邀请被提出时,另一方往往正在专注于另一件事情,如看电视或读书等。

●冷漠的回应:沟通邀请完全被忽视或被邀请方只关注沟通过程中无足轻重的细节。

●打断式回应:被邀请方的回应同所沟通内容无关,彻底打断正在进行的沟通内容。

回避沟通邀请意味着什么?他们是真的冷漠还是只是心不在焉?研究表明,回避他人沟通邀请的人,并不是恶意而为,他们只是心不在焉。他们习惯使用“自动驾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危害。每天早上,一向爱迟到的经理急匆匆地奔进会议室,没有跟员工打招呼。每天如此,几个月后,员工们觉得经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你的孩子每天忙着同朋友们一起玩,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除要零花钱外,他们没有时间和父母沟通。此时,聪明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停下匆忙的脚步,和父母好好聊聊,否则,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孩子同你们越来越疏远了。

有时,人们选择回避对方的沟通邀请,确实事出有因:他们希望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包括朋友、家人、爱人和同事,个体自由和彼此依赖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选择回避对方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整这种平衡关系。如果双方既能享受个体自由,又能享受被人依赖的心理满足,这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可是,找到维持平衡的奇妙支点需要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平衡的支点可能会改变位置。

如果你所处的关系中,双方都习惯选择回避对方的要求,你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你和对方都希望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你需要采取措施,让自己更专注于对方的需求,慢慢学会积极回应对方的需求。如果你们彼此回避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则需要谈谈彼此对自由的需求度。如果不沟通,轻则损害双方感情,重则双方分道扬镳。因为不管人们回避对方的原因是什么,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回避对方所带来的结果都是类似的:

●我不关心你的需求。

●我想忽视你的需求。

●我不关心你的事情。

●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我太忙了,无暇顾及你的需求。

●你的需求不值得我花时间关注。

●我想多点个人空间,你给我的远远不够。

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所有被忽视的人都觉得受到了伤害,他们觉得孤独、被孤立、被排斥。也许你觉得他们太小题大做了,可是,想想如果有人对一个孩子说“你不能跟我们一起玩,我们不需要你,你技术太烂了”。如果我们的沟通邀请被忽视,我们会像孩子一样,脆弱的心灵同样会受到伤害。

人际关系关键词

消极诠释

总是被忽视的人往往情绪低落,对他人的行为过度敏感。

事实上,总是被忽视的人往往情绪低落,有时他们会对他人的行为过度敏感。 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把这种情况称为“消极诠释”(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受这种情绪折磨的人异常消极,无法客观地评价对方对其沟通邀请的反应。(“索尔真的想赶我走,还是我太敏感了?”)为了证实不是自己太敏感,他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人们对其不公的事例。消极情绪早已完全控制了他的思想,对他来说找到相关的事例,简直轻而易举。(“绝对不是我敏感,索尔今天下午开了关于这个议案的临时会议,根本没通知我,这肯定有问题。”)

拒绝对方的沟通邀请是向对方发起直接攻击,对方的愤怒可能使沟通恶化。回避沟通邀请则会打击对方的信心和自尊。研究中我们发现,得不到回应的一方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愤怒,只是像泄了气的皮球,兴致全无。录像中,得不到回应的人耸着肩,仿佛打了败仗的士兵,精神萎靡,全无斗志。

总是回避孩子沟通邀请的父母尤其要注意,孩子总是期待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抚慰,他们需要父母的指引。如果父母不能指引孩子在情感道路上健康成长,孤独成长的孩子会怀疑自己,封闭自己,并对自己困惑不已:“我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一旦沟通邀请被回避或被拒绝,情绪低落的“受害人”很少再次提出沟通邀请。即使在幸福的婚姻关系中,得不到回应的一方也很少再次尝试沟通,仿佛在心里说:“不用了,反正也没用。”一旦这种消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沟通邀请越来越少,沟通的机会也必然随之减少。

我们的研究表明,习惯于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人往往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被回避的一方虽然当时并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但隐形的伤害已经形成。经过长期研究大量人际关系的具体事例后,我和同事们发现,提出沟通邀请后得不到回应的一方往往情绪低落,慢慢地开始抱怨、批评对方,对方必定为自己辩解,这样就开始了攻击和辩解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我们从安娜和弗兰克的故事中可见一斑。他们的故事是我参与《奥普拉脱口秀》( Oprah Winfrey Show )时用到的素材之一。

安娜和弗兰克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在孩子很小时,他们的婚姻危机重重。安娜整天在家照顾孩子,弗兰克在一家自己并不喜欢的商业美术公司上班。劳累一天后,弗兰克总爱坐在电脑前做一点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问题是,那时往往是安娜最需要弗兰克帮忙照顾双胞胎的时候。有时,弗兰克非常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故意选择忽视安娜的要求。弗兰克承认他听见了安娜的要求,他也知道,只要自己帮安娜解决问题后,安娜就不会再找他干别的活。

一天晚上,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弗兰克走到厨房,为自己做了一个三明治,然后开始陪孩子们玩。

过了一会儿,安娜走进厨房,看到了让她勃然大怒的东西——一把沾满蛋黄酱的刀正躺在操作台上。弗兰克做完三明治后,没有把刀洗干净收好。安娜拿起刀,开始数落弗兰克的邋遢,并生气地把刀扔到地板上。

“后来,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怎么了?我为什么那样做?’”安娜回忆说,“我怎么变成了一个泼妇?只是一点蛋黄酱而已,我完全可以自己把刀洗干净。”

“是的,”我对他们说,“你可以自己把刀洗干净,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在“蛋黄酱事件”发生之前,弗兰克曾经不止一次地回避安娜。那一刻,那把沾满蛋黄酱的刀划开了安娜密封的怨气与不满,并将它们彻底释放出来。表面看起来,安娜的盛怒不可理喻,究其根源,这与她的孤独感和缺少沟通密切相关。安娜终日在家照顾两个孩子,非常疲惫,她需要弗兰克,但是弗兰克并没有接收到这个信号,反而不时地回避她的需求。

这种情况在孩子中间也不少见,尤其是在父母忙于工作或出现婚姻危机的家庭中。父母并没有刻意回避或伤害孩子,但是工作和家庭琐事占据了他们太多的精力,每次同孩子沟通后,孩子总觉得父母希望他们走开或保持安静。孩子内心渴望获得父母的注意,为了让父母关心自己,有时他们选择叛逆或极具攻击性的行为,由此给家庭带来新的危机。埃米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离婚后,埃米带着两个不满10岁的儿子独立生活,不久她考取了法律学校。埃米回忆说,刚入学的第一年,她根本没有时间和儿子在一起。“有时,他们因为家庭作业来找我帮忙,或者两个人争吵后来找我评理,我正被学校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就对他们说‘过会儿再说’或‘你们自己解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不来找我了。”

一天早上,埃米收到儿子学校的电话。她的大儿子乔希和别人打架了。“我去学校接他时,老师告诉我他最近变化很大,成绩下滑,整天阴沉着脸,”埃米说,“我当时非常吃惊。”

在回家的路上,埃米连珠炮似的问了乔希很多问题,乔希一直沉默不语。“忽然,他喊叫着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根本就不关心我们!’”

“我当时都要崩溃了,我当然关心他们,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他们啊!”当天晚上,埃米意识到她和儿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情感沟通了。“我们之间的沟通只限于作业和家庭琐事。我觉得特别难过,因为我们以前关系很好。”

为了重新修复同孩子的关系,埃米向家庭问题治疗师寻求帮助。治疗师鼓励埃米,告诉她从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开始:孩子们做对的事情要及时给予表扬;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不要唠叨,要让孩子们感到妈妈在真诚地关心他们。埃米在法律学校的课业很重,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她发现哪怕她只为孩子们做很小的事情,如开车带小儿子去参加足球训练或陪大儿子玩会儿游戏,孩子们也特别开心,而且自己和他们的关系正慢慢缓和。“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我不再觉得陪孩子是我的负担,”她说,“和孩子们一起,暂时不用想学业,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放松。”

以上事例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平时,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次数越多,日后双方发生冲突的次数也会越多。同样,积极回应对方沟通邀请的次数越多,双方发生冲突的次数就越少。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次得不到回应的沟通邀请会带来灾难,每个人都不免疏忽大意。在稳固的人际关系中,积极沟通是交往的主流,偶尔一次沟通失误不会影响交往的大局。但是,如果总是回避对方的沟通邀请,双方关系自然会土崩瓦解。

我和同事们还发现另外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在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3种方式中,打断式回应比其他两种方式(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冷漠的回应)的伤害要小。心理学家们曾经认为打断是双方争夺话语权的表现,会损害双方关系。不过,我认为打断有时是双方急于热切沟通的表现。沟通双方需要分享的信息很多,他们等不及对方说完就急切地开始表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打断并不会惹怒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也不会损害双方关系。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丈夫还是妻子选择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回避对方的沟通邀请,对婚姻关系的影响不同。目前,我们无法找到这种不同的确切原因,不过,也许可以从丈夫和妻子做出这一选择时的原因找到答案。女性认为回避是一种抗议,她们选择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回避丈夫的沟通邀请,因为她们对丈夫早已心生怨意。而男性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回避了妻子的沟通邀请,他们的“回避”绝对不是刻意而为。也就是说,妻子选择继续看电视回避丈夫的沟通邀请,其实她想表达的信息是“我生气了”。而如果丈夫这么做,他根本无意传达任何信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回避”可能影响自己的婚姻。

拒绝,糟糕的沟通邀请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多种拒绝沟通邀请的方式。

轻蔑式回复: 一方直接用伤人和不尊重的语言回应另一方的沟通邀请。说话人带有明显的优越感,仿佛自己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恶意地伤害对方。

丈夫:想吃点午餐吗?

妻子:除了吃,你还会做什么?

挑衅式回复: 说话人的回复旨在挑起争端。无论对方说什么,说话人都会同其争论。这种回复有时夹杂着戏弄和欺负。

丈夫:今晚你想看电视吗?

妻子:你觉得我就会看电视,是吗?就会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肥皂剧,是吗?

丈夫:当然不是!那你想做点什么?要不去看戏?

妻子:看戏?你以为看戏就能让我高兴吗?(嘲弄地重复丈夫的话)“要不去看戏?”

争辩式回复: 说话人的回复旨在引起辩论或争吵。争辩式回复比挑衅式回复表面看来要平和,不过同样阻碍沟通的正常进行。

同事A:周五前请做出评估报告。

同事B:为什么非得周五?下周一不行吗?

专制式回复: 说话人的回复旨在控制对方,使对方认输或投降。在这种对话中,我们往往能感到专制家长的气息,不管对方是不是家长。

批判式回复: 同针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抱怨不同,这种回复更全面地攻击对方。说话人往往用“你总是……”或“你从不……”这样的字眼责备或否定对方。

自卫式回复: 说话人急于摆脱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双方日益疏离。如果对方不开心,说话人会表现得像个委屈的受害者。

不管拒绝对方沟通邀请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总会影响双方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拒绝往往意味着:

●你需要关注,这让我很生气。

●我对你充满敌意。

●我不尊重你。

●我不在意你,也不在乎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想伤害你。

●我想让你主动离开。

拒绝对方的沟通邀请往往给对方带来心灵的伤害。 如果拒绝者的社会地位比提出沟通邀请人的高,如老板、老师、父母或占主导地位的配偶,那么提出沟通邀请的人往往会焦虑、害怕,甚至会为了避免冲突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为维持关系而压抑自己的事例屡见不鲜,这种关系往往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子女无法离开自己的父母;尽管婚姻不幸,夫妻还是共同生活在一起;不满的员工在岗位上继续工作。但是,在这些压抑的关系中,总有一个雷达时刻搜索着即将到来的机会,一旦机会出现,结果显而易见。饱受压迫的一方说:“何必呢?我所得到的只有伤害!”于是沟通不再,关系破裂。即使关系继续维持,很多人宁愿选择封闭自己,根本不会再与对方沟通。

实践场 创建情感日志

情感日志可以帮助你记录在情感沟通方面的进步,包括在提出沟通邀请和回应沟通邀请方面取得的进步。情感日志就像探险者在伟大的历险过程中所写的日志。作为一名探险家,你会发现很多新事物,记录各种新奇的事情,不论这些事情事后是否有用。只要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纸上,你就会发现其中有趣的规律。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记事本。有人喜欢用高档的日记本;有人喜欢随手写在普通的活页本上;富有艺术气息的人可以在图画簿上画下丰富的表情变化;还有人喜欢随意地写在餐巾纸或收据上,然后把它们塞进夹子里。

无论你属于哪种类型,都需要分门别类地记录每天观察到的沟通现象。下面的问题可以帮你记录:

●今天,你向关系密切的人提出沟通邀请时,你注意到了什么?

●你提出的沟通邀请,对方如何回应?你认为这种回应方式怎么样?

●你注意到有人积极回应、回避或拒绝沟通邀请吗?具体情况如何?

●你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会影响对方的回应方式吗?下次你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今天,你如何回应他人的沟通邀请?

●你是否积极回应、回避或拒绝他人的沟通邀请?具体情况如何?

●他人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是否影响你的回应方式?你觉得他们需要何种改进?你认为他人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如何影响进一步的沟通?

男女有别

影响人们提出沟通邀请和回应对方沟通邀请的因素有很多,性别无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对夫妻关系的研究中,有一些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首先,我们发现,在幸福的婚姻中,丈夫积极回应妻子沟通邀请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不幸婚姻中的丈夫。而幸福婚姻与不幸婚姻中的妻子积极回应丈夫沟通邀请的频率则相同。

由此,我们认为, 男性在决定婚姻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妻子对丈夫需求的关注同样重要,但是,丈夫的关注仿佛美味的调味剂,将夫妻关系升华到新的高度,由此带来稳固、长久、幸福的婚姻。

当然,这并不是说妻子的作用不重要。研究表明,妻子的幽默、兴趣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丈夫在争吵中保持冷静的能力——人们认为这种能力是决定婚姻稳固的终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妻子的积极影响大于丈夫。可是,处于争论中的妻子如何保持这些美德呢?研究表明,这来自日常沟通中夫妻双方对彼此沟通邀请的积极回应。

研究还发现,总是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夫妻在争吵中同样容易变得充满敌意。总是拒绝对方沟通邀请的丈夫要么选择压抑自己,要么变得充满攻击性,而妻子往往只有一个选择:压抑自己。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也许是由于夫妻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总是被拒绝的女性可能害怕丈夫在争吵中表现出的暴怒,所以她们选择封闭自己,尽力避免或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面对压力,男性往往比女性更易怒、更挑剔。事实上,最近一份针对男女面对压力时的表现的调查表明,面对压力,男性倾向于选择“战斗或逃跑”,女性则倾向于选择“自助或求助”,比如向他人寻求帮助或慰藉。虽然压抑自己并不能寻求到帮助,但至少这种可能含有敌意的反应中,不带有对抗的性质。

人际关系要点

人们回应沟通邀请的方式不一样。

如果希望同某个人建立稳固、长久的关系,请尽可能做到积极回应对方。

回避他人沟通邀请的人,并不是恶意而为,他们只是心不在焉。

回避对方所带来的结果通常是,被忽视的人觉得受到了伤害。

平时,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次数越多,日后双方发生冲突的次数也会越多。

拒绝对方的沟通邀请往往给对方带来心灵的伤害。

面对压力时,男性倾向于选择“战斗或逃跑”,女性则倾向于选择“自助或求助”。 MSN6gEIxwCk543k7TgwZQy96xwUJ9FrGQvorry3h5hvXlj2e3WtMoK2k05mQ1N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