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聚焦

对生活故事进行科学的分析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众多学科的知识,从人类学与文化研究,到心理学与对人们如何整合记忆的研究。家庭生活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所处环境的文化也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构建有意义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最近的大脑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故事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科学研究告诉我们:

· 故事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化中。

· 故事贯穿于人的一生,形成于一个人的孩童时期,成年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 故事也许是人类特有的,其他动物不会有这种独特的叙述,也不会有讲述故事的能力。

· 故事在调节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层意义上,故事是情感和善于分析的思维有联结的例证。

· 故事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作用。

· 故事也许对记忆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外显记忆研究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故事最终会以梦的形式形成持久的或“大脑皮质上巩固”的记忆。

· 故事与大脑机能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左脑擅长在琐碎的信息间探寻逻辑联系,而右脑则能提供亲历式信息的情感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生活故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心智模式: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

研究表明,大脑能够通过重复的经历形成一种基本机能,即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是内隐记忆的一部分,人们认为它是在神经元反复发送看、听、触摸、嗅、闻这些感知信号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模式形成于大脑,是一种思考方式、洞察力或者思维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方式。内隐记忆,尤其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下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讲述的生活故事的基调,同时影响着我们做出生活决策的方式。

心智模式既像筛子一样可以过滤信息,又像透镜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对未来做出预期。这些透镜就好像覆盖在我们的意识表层,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方式,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心智模式形成于过去的经历,由特定的方式激活,并以此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信念、态度以及与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小时候被猫咬过,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类似情形时,你的心理就会快速地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恐惧状态:猫经过时你会充满警惕,紧张地盯着它的牙,心里很恐慌。如果猫朝你走过来,你会迅速做出反应。这种感受和内在情绪的变化,以及自我保护反应(对抗—逃离—僵化)的激活都是自动发生的。这是由大脑迅疾的心理状态的调节能力决定的,而不是你主观的或者有计划的一种行为。这种调节能力会影响你的感知,并使你的身体做好行动的准备。这就是如同筛子一样的心智模式如何过滤信息、如何快速产生心理变化的本质。

心智模式以及由其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内隐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来说,即使我们注意到了它们带来的心理效应(看到猫,心里感到害怕),也未必会意识到它们产生的具体原因。内在的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心理决策和生活故事产生的阴影,都有可能是外在的自我反思造成的。这种意识过程也能加深自我认识,改变心智模式。自我理解能使我们摆脱过去禁锢我们的阴影,但这需要我们反思:这种畸变的感知模式和行为冲动是怎样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和僵化思维的一部分的?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如何打开“意识之门”,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对记忆编码的研究表明,经历决定感知,感知又会影响我们面对自身经历时的态度。当我们最终认清自我时,这些外在的认知和内隐记忆就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我们与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心理学家安道尔·图威及其同事描述出了自我认知意识(又称自省意识)的反应机理,它们形成于大脑前额区协调运作的神经回路。具体而言,是存储在大脑中各种记忆片段的交错联系、过往经历的融合、对现在的感知以及对将来的预期等共同作用,产生了自我认识。

这种过往经历互动性的反馈和不断融合,实际上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在心智模式的作用下对将来所做的预测。我们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塑造者,同时经历也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影响。经历往往融合了身体感受和人际交往,它们可能是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保罗·约翰·埃金用海伦·凯勒的经历为例,来说明人们如何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并证明经历和成长之间的关系。

埃金说:“海伦·凯勒很少写字,她只在非用语言不可时才写……尽管之前凯勒已经通过老师安妮·沙利文在她手心里拼写单词掌握了一些词汇,但是当沙利文把她的一只手放到水流下,同时拼写‘water’这个单词时,凯勒才对这个单词以及自我有所感受。这真是一种智力和心灵上的洗礼。”凯勒说:“我知道了‘w-a-t-e-r’是一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指间流过的东西。这个鲜活的词唤醒了我的心灵。”埃金用示意性的框架描述(自我/文字/其他)来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完整的成长片段(通常情况下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在凯勒灵光乍现的一瞬间根植进了她的意识……凯勒同时强调了相关的情景因素(老师扮演的关键角色)和整个过程中的氛围对她的身体感受所发挥的作用。

大脑前额区,尤其是眼眶前额叶皮质,对协调人际交往、肢体表达以及亲历式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眼眶前额叶皮质慢慢成长发育,能使我们加深自我认识,帮助我们改变对他人和自我的感知方式。我们自身的感知以及与他人的共同经历会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

花一些时间反思一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反思一下自身的经历,这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获得成长。深刻的自我认识也是建立在连贯的自省意识(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分析)之上的。其核心要义是,我们能够成为个人自传的创造者,并以此来帮助孩子,让他们感知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逻辑与故事,思维与大脑

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对思维处理信息的两种方式进行了描述。一种是“例证”的演绎模式,具体是指逻辑推论把一系列线性的相关事实按照因果关系联结起来。这种模式与左脑线性的、逻辑化的且基于语言的认知模式类似。另一种是叙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思维通过构建故事来处理信息。这种模式的形成时间较早,在所有文化中都能找到,它是一种能够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独特的处理模式。根据布鲁纳的观点,讲述故事不仅需要遵循事件的发生顺序,还需要遵循故事主角的心理变化。叙述模式能使我们深入个人的主观世界中。

叙述模式在大脑里不容易找到确定的轨迹。然而,相关的研究,比如对亲历式记忆和虚构症(做出虚构的描述并相信其确实发生过)的研究表明,左脑似乎有一种讲述故事的潜在本能。这并不奇怪,因为左脑擅长“逻辑—演绎—推理”,这种思维试图解释世间各个事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左脑主要擅长事实、语言和线性处理思维,并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潜能,因此具有认知科学家迈克尔·葛詹尼加所谓的“解释功能”。

如果左脑与右脑的联系中断,它仍然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但是它对外界的观察和理解会缺少背景信息。奇怪的是,左脑似乎并不受此影响,仍然能够对一些事实进行排列组合,使它们看上去有一定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它组织的故事或许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联系),但是不具有一致性(不能从整体的情感背景或感受上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把右脑看作社会和情感信息的供应者。右脑在非语言信息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产生情感和动机的边缘回路直接相连。从很多方面可以得知,对他人主观心理的感受以及对肢体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似乎都依赖于右脑功能。社会、情感、非语言以及背景信息都是“心灵感知”(一种感知他人和自我心理的能力)的直接来源。

讲述故事需要遵循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事件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主要通过右脑来感知和分析。对一个故事进行“分析”,其中往往融合了主人公心理的主观、社会、情感意义,故肯定包含着右脑处理模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脑思维要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即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进行理解和分析,需要左脑和右脑协同运作。只有这样,一个连贯一致的故事才能在左右脑的交互协调中产生。 RdC0qrZbKMwY+FzcA5r4ako1KdkstPCS48kMxayjjre0CgqSB6sNgdBGbBlkvz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