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与依恋的力量

医疗育儿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各种护理尝试,却无法获得正确的护理知识。例如,医院一度禁止父母探访自己正在住院的孩子。即使孩子沮丧或哭闹,父母也不能探视他们,更不能抱他们。将孩子和父母隔离开是当时的标准医疗程序,甚至连医生和护士都不能抚摸孩子。听上去是不是很严酷?

但这背后却隐含着重要的护理意义。20世纪早期,医院的细菌感染非常普遍。医生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感染。可当时既没有抗生素、疫苗,也没有巴氏杀菌乳和氯化水,医生在感染面前束手无策。医院内外,儿童的死亡率都很惊人。1850—1900年,25%的婴儿在5岁前就夭折了,其中大部分死于1岁前。20世纪20年代后期,面对婴儿的高死亡率,隔离是他们想到的能够降低感染的唯一方法。不管怎样,隔离真的有效。因此对于生病的孩子,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将其隔离在医院。直到1946年后,青霉素的成本大幅降低,使用率大幅增加,才遏制了这种趋势。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ston)的研究成果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在当时,华生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0世纪30年代,他曾大力倡导“严厉的爱”(tough love)。他认为,母亲无条件地爱抚孩子的本能是邪恶的。他的教育理念和老话一致:“不打不成器。”他认为,父母拥抱并抚摸孩子,会让孩子变得依赖又黏人,最终变成可怕的小恶魔;父母这么做是在养育未来的罪犯,会加剧美国社会的崩溃。

因此,为了美国的前途,父母要停止抚摸孩子。父母不应当“溺爱”(华生创造了这个词)孩子,而应当教导他们成为“理性、自律、自控”的人。一本名为《妻子手册》( The Wife's Handbook )的书则提出,“溺爱”是指孩子一哭父母就抱,也指父母允许孩子在自己怀中入睡。华生提出,孩子哭了,父母千万不能抱;父母千万不要听从自己的直觉;父母绝对不要抱着婴儿入睡。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真的做得很棒,父母也不要过度地赞美,轻轻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就可以了——记住:要用严厉的爱对待孩子。

华生的观点在医院大受欢迎,医护人员可用它来劝服父母将自己生病的孩子留在医院,因为亲吻会传播病菌。20世纪40年代,据专栏作家兼社会活动家黛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的记载,当时医院的标准政策是,只允许父母1周看孩子1小时!

这种隔离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孩子与外界隔离开来,感染率降低了,死亡率也降低了。人们将华生当作英雄。无论在哪里,医生都会劝父母听从华生的建议。即使孩子生病了,父母也不要抚摸他们。无论孩子受伤还是难过,父母都不要将他们抱起来。

但过了一段时间,医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隔离期间,许多孩子的病情暂时得到好转,随后却急速恶化。慢慢地,孩子们变得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并出现了退缩行为。他们不再微笑,悄悄地“枯萎”了。没有任何明显的医疗原因,医院的儿童死亡率又上升了。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隔离的阴影恐怕没人能发现。纳粹轰炸伦敦时,70万儿童被迫转移到了乡村,和其他成年人待在一起,远离炸弹的恐惧,生活无忧。

然而,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注意到,生活在乡间的孩子的精神状态同样“枯萎”了,他们变得和那些被隔离在医院的孩子一样。鲍尔比声称,这都是因为孩子被迫与母亲分离。这种观点在当时非常激进。没人愿意听从鲍尔比的观点。人们认为鲍尔比过度情绪化,且认为他的观点不科学,完全无法与华生相比——事实上,华生的观点也没有科学依据。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研究证明了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观察了婴儿是如何回应与母亲的短暂分离和重聚的。部分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想念母亲;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感到欣慰。这意味着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很健康。而某些婴儿则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表现出两种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即对母亲的返回漠不关心;焦虑-矛盾型依恋,即对自己与母亲分离感到沮丧,但对自己与母亲重聚并不觉得欣慰。

科学家随后发现,后两种“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影响婴儿的后续发展,等他们进入青少年期或成年期,往往会出现精神问题。与之相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更加独立,且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具有探索世界的能力。这项研究为鲍尔比的观察提供了实证支持。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关系特性,而非婴儿特性。 缺乏安全型依恋关系,孩子会终生受苦。

到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有了更多的发现。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利用恒河猴幼崽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的主题是母爱,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在鲍尔比和安斯沃斯的努力之下,其他心理学家也意识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重要,但他们认为,母乳是连接母亲和婴儿的纽带——婴儿需要的只不过是食物。他们太小了,无法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婴儿只认得乳头。而哈洛用实验巧妙地反驳了这种观点。

在实验中,哈洛为恒河猴幼崽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替代性“母亲”。第一种是由铁丝构成的,有乳头,当恒河猴幼崽吮吸时可以供奶。第二种是绒布做的,只能够提供所谓的“接触安慰”,而没有奶。恒河猴幼崽可以选择任意一种。结果,它们选择了绒布做的替代性“母亲”,而不是铁丝做的替代性“母亲”,尽管后者有奶。当感到恐惧时,它们也会跑向绒布做的替代性“母亲”,而非冰冷的铁丝做的替代性“母亲”。和绒布做的替代性“母亲”待在一起的恒河猴幼崽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尽管和铁丝做的替代性“母亲”在一起的恒河猴幼崽有奶喝。

这项研究的结论十分明确: 婴儿和儿童需要无限的情感、安抚、爱和支持,而母亲本能性地就可以提供这些

现在我们知道,许多被隔离在医院的儿童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抑郁和强烈的孤独感。这些孩子被剥夺了获得抚触的机会,他们极度渴望情感,最终却因为未得而死去。

华生彻头彻尾地错了。他的建议不仅有害,甚至致命。不幸的是,他的研究影响了美国每一家儿童抚养机构。

时至今日,华生的理论依然大有市场。每次我们在公开演讲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挑战,比如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实在太“溺爱”孩子了:孩子一哭就抱,一跌倒就去搀扶和安慰,这样会把孩子惯坏的。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屈服于孩子的“操纵”。他们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现代儿科医生的建议,任由孩子哭着独自入睡,但他们就是做不到。

我们也做不到。

研究表明,父母的直觉是正确的。“溺爱”这一概念本身就有误导性。我们反复向其他父母强调,婴儿哭泣实际上是在发出求救信号。如果忽视婴儿的哭泣,那么就是在告诉他们,外部世界不会回应他们的需求。实际上,回应婴儿的需求绝非溺爱。 父母和婴儿的情感联结以及父母对婴儿的情绪信号的回应,是帮助婴儿独立以及增强婴儿适应性最有效的方法。

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都有不想被触摸的时候,我们并不提倡每时每刻都去触摸他人,尤其是在触摸不受欢迎时。性骚扰和性侵幼童的丑闻时常会出现在头版头条,而仅仅几个丑闻就有可能对大众造成负面影响。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负责人会警告员工不能触摸孩子,即使孩子受伤了也不行。

但正如我们已了解到的,当婴儿和儿童感到沮丧时,他们会渴望身体上的安慰。一般来说,口头安慰很好,但婴儿对触摸的反应更好。心理学家蒂法尼·菲尔德(Tiffany Field)评估了60种不同的口头安抚和60种不同的身体安抚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只有3种口头短语可以安抚婴儿,而多达53种身体安抚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当时,菲尔德的孩子早产,她发明了独特的婴儿按摩技巧。在她那个年代,父母是禁止抚摸早产儿的。早产儿被放在一个塑料保温箱内,他们看起来仿佛一碰就会折断。不过,菲尔德本能地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并用研究证实了自己的做法。 她发现,父母学会婴儿按摩技巧后,只要每天按摩婴儿15分钟,婴儿的体重在10天内就会增长47%。 而得不到按摩的婴儿长得很慢。此外,接受按摩的早产儿出院更早、更健康,和父母的关系也更密切。直到今天,人们已经进行了超过90项类似的实验,结果都证明按摩对孩子有益。

看着婴儿接受按摩真是一件很棒的事。他们看起来就像快乐的小猫,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欢快而放松。另一种和婴儿建立情感联结的方法是面对面玩耍。 tPkEjVMJlPaLRf3mX3jefsM5sZpM5Ru96KlmibTXfYjhsN/RS1Qn+4ON4pIFjk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