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自体恶与禁止恶

这涉及犯罪本质的争论。犯罪是一种恶,这种恶是因为“它是犯罪所以邪恶”,还是因为“邪恶所以成为犯罪”呢?随意虐杀他人,自然是一种邪恶的行为,所以刑法将其规定为犯罪。但是抓几只鹦鹉,在刑法中也可能是犯罪,这也是因为行为本身邪恶吗?

早在古罗马就有自体恶和禁止恶的争论,自体恶是指某种行为的恶是与生俱来,该行为本身自带的。禁止恶则是指某种行为因为法律的禁止所以成了恶,恶并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 因为邪恶所以犯罪,还是因为犯罪所以邪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它既是逻辑问题,又是现实问题。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书斋中的空谈。

柏拉图写的《欧悌甫戎》提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苏格拉底被人控告毒害青年,在法院门口碰见了欧悌甫戎,这个年轻人来告自己老爹。欧悌甫戎是一个富二代,家里有奴隶,奴隶甲杀了奴隶乙。所以老爹把甲捆起来扔在了沟里,派人去问庙祝如何处置,结果甲在饥寒交迫中死了。欧悌甫戎认为父亲杀人是不虔诚的,自己控告父亲则是出于虔诚,但家里人却认为儿子控告父亲不虔诚。

苏格拉底于是问欧悌甫戎“什么叫作虔诚”?欧悌甫戎给出的回答是:“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的,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的”。

但是苏格拉底提醒这个年轻人注意,因为神灵喜爱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灵喜爱,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一个是由于被喜爱而成为可爱的,另一个是由于本来可爱而被喜爱的。欧悌甫戎啊,我问你虔诚是什么的时候,你似乎不想说出它的本质,只举出它的一个偶然情况:被一切神灵所喜爱。至于它本来是什么,你并没有说。”

欧悌甫戎就像我们一样,对很多宏大的词汇,理解是混乱的。许许多多我们赖以思考的基本词汇,正义、自由、平等、良善等,我们感觉自己知道它的准确含义,但是一旦被追问,我们就感觉自己茫然无知。

如果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邪恶,只有邪恶的行为才可能是犯罪,那么立法者就只能发现犯罪而不能发明犯罪,任何犯罪都必须有其道德上的亏欠。但如果犯罪本身与邪恶无关,只是因为法律将一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让其变得邪恶,那么犯罪就不是被发现,而是被立法者发明的,即便没有道德亏欠,立法者也可随意将一种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 wx8SSR2Y0/Oa0U/c5K9Mi4hFF8qP/77lNtAbCw2xubkkWJZgabOhiy8y1CWzw4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