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对二十五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产生兴趣,起始于二〇〇〇年初。当时我刚刚出版一本小书《数与数术札记》,上卷是我阅读十三经时,以其中的数字为关键词,记下的读书笔记;下卷是关于数与数术的专题文章。成稿后,我请王充闾先生作序。我记得,最初王先生对我的学术功底不太了解,他还问我说:“你知道《易经》与《易传》的区别吗?”读过我的书稿之后,王先生大为感慨,写下一篇长序《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交到我手上时,他还将全文一字一句读给我听。然后一面感叹:“晓群啊,你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做学者,却要去做编辑呢?”一面又对我说:“你的研究方向很有意思,但只读经书不够,还应该读一读史书,那里的内容更为丰富。”

王充闾先生的提醒,引起我对读史的兴趣。但从何处入手呢?这让我想到二十五史中,与科技史研究关系密切的志书,如《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还有我在阅读中村璋八、安居香山《纬书集成》时,见到此书中文版前言中,说到中国古代皇家占卜,以谶纬为例说,主要有三种占法在发挥着作用,一是天文占,二是五行占,三是史事谶。在某种意义上,不弄懂弄通这些内容,要想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为什么?因为在浩瀚的古史典籍中,相关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以《五行志》为标的,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读史历程,时至今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光景。至于“漫长”的原因,大约有三个:一是内容太多。在二十五部所谓正史中,共有十五部史书设有《五行志》,或有类同的《灵征志》《灾异志》。就内容而言,它们又涵盖了整个二十五史。如《汉书·五行志》的内容,就没有局限于汉代的内容,而是上溯到春秋时期;《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的内容,涵盖了三国、两晋、刘宋时代;《隋书·五行志》的内容,涵盖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所以就时间与内容而言,《五行志》的历史记载是连续的,全覆盖的。二是工作太忙。我的本职工作是出版,在辽宁工作时,时间还略为充裕些;二〇〇九年我来到北京工作,一直压力很大,尤其是自己的写作,重点放在撰写与业务相关的大量随笔上,十余年间,有十多本相关著作陆续面世。因此在时间上,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五行志》研究。三是难度太大。实言之,在研究《五行志》之初,我低估了这个项目的工作量,本以为像此前研究十三经那样,做一做笔记,查找一下前人的注释与解说,再附上自己的笔记就可以了。实则史书与经书研究大不相同,史书的文字量巨大,内容也比经书丰富、庞杂得多。还有《五行志》研究的背景,自古以来,历代史学家对这一门类的内容评价不高,称其牵强附会,众说不一。再有近现代以来,受到极端科学主义的影响,《五行志》一类学说,更是被归于历史糟粕,专门性的研究很少,因此可以参照的资料也很少。另外就内容而言,虽然班固《汉书·五行志》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五行志》体系,但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史官们在继承班固《汉书·五行志》基本框架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认知,不断改变《五行志》的记叙方式,甚至改变班固建立《五行志》的许多初衷,比如将祥瑞的内容,以及一些单纯的自然现象等内容,也简单地归入其中,这也为我的“纵向式古史研究”,增添了许多难度与工作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研究工作一波三折,在不断推进、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边学边做,踽踽前行。简单回顾,我围绕《五行志》的写作,大约建立了三个主题:一是十五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架构与占例的归类和整理,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五行志》纵向研究的数据库,它们是我整个《五行志》研究工作的基础。在这项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我还得到许多新的认识,对后来的专题探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这个数据库是否出版,还是后话。二是在《五行志》研究的过程中,我以“五行占”为题目,开始撰写专栏文章,陆续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百余篇。这项工作不但深化了我对《五行志》的认识,而且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史学门类的政治与文化的走向。三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计划在研读《五行志》的基础上,最终推出一部以考据为主的著作,梳理清楚《五行志》的历史脉络与流变,以及历代正史中的一些问题。这项工作的难度不仅在阅读数量上,还在叙述的体例与方式上,比如章目的划分,究竟如何设置,才能将几千年历代史官连续不断的记述,比较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呢?为此我曾多次修订初稿,每次都不是简单地修改,而是颠覆性地推倒重来。现在《五行志丛考》草稿已经完成,有近一百万字,题目如源流考、序文考、章目考、例目考、史家考、占家考、典籍考、史评考、舛误考、异议考、祥瑞考、天象考、年号考、字词考、皇帝考、后妃考、篡逆考、皇子考、人名考等等。对于这部著作,我能够在六十几岁的时候完成草稿,自己颇感欣慰。多年来我为此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总算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我没有急于拿出来出版,还有大量的核对工作需要完成。

正是在这个当口,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编辑找到我,询问是否能拿出一部学术随笔。几经思考,我决定整理出这部《五行志随笔》。首先是有上述那么多年的学术积累,从中产生这样一部小书,应该是得心应手。其次是近年以来,我正在澎湃“上海书评”上,撰写我的《五行志》新专栏,已经发表的长篇随笔有《正史中的鬼》《谁是最坏的皇帝》《正史中的妖》《储君们》等。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能够乐于接下这个任务,这也是我《五行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最后说明一下本书的结构:我将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五行志》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偏重于对《五行志》的章目与例目的阐释。其中也会涉及一些拓展的概念,比如“鬼”,《五行志》的章节分类中,原本是没有这一项的,但在历代《五行志》中,并非没有“鬼”的出现,为此本书设有专章解说。下编为《五行志》的专题研究,偏重于人物的阐释,如帝王、后妃、皇子、大臣、占家等;也有典籍、年号、天象等内容,再加上《符瑞志》的专题说明,使我们对《五行志》的本质,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既然是随笔集,我的文章构建自然不会面面俱到,而是面对历史的高山大川,采取择重观赏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能将这样一些浓缩后的专题文字梳理清楚,再面对那样一个悠远、庞大而复杂的史学体系,《五行志》的“庐山真面目”,也可以大致了然于胸了。

撰于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DqLOJjkijm1eRWbUOXTcvwZbpjIfcI0tm8411YacWRgasaEyAdzcures6sLweU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