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光学

一、世界顶级

《墨经》有系统的几何光学知识,光影学说,记录了观察实验,探索了光影原理,在世界光学史上有顶级的重要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墨家)对力学和光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属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有关中国科学的最早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家钱临照说,《墨经》是两千多年前世界上的伟大光学著作,俨然是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是老老实实的实验记录,崇尚实际,不事空论,是墨家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世界自然科学古籍中有光荣地位。 又说,春秋战国时期,论述自然科学的书籍就是《墨经》。光学八条记载光学实验的次序,完全合乎现代几何光学的要求,《墨经》作者是敏锐忠实的实验科学家,对观察结果做了系统的科学总结。

二、直线传播

《经下》说:“影倒,在午,有端与影长,说在端。”《经说下》解释说:“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影窟内。”即形成倒影的条件在于光线交错,有一个小孔,而且影子有一定长度;论证的关键在于存在小孔。光线照到人身,光线照耀就像射箭是直线进行。人下部的影子,形成于高处。人高处的影子,形成于低处。人的足部遮蔽从下部照来的光线,所以形成的影子在上边。头部遮蔽从上部照来的光线,所以形成的影子在下边。人站在离墙有一定远近的地方,墙上有一个小孔,被光线照射,在室内形成倒影。见图1:

图1 小孔成像

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设计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是为了展示我国的文化自信。

三、本影半影

《经下》说:“影二,说在重。”《经说下》解释说:“二光加一光,一光者影也。”两光源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两影重叠为本影和半影,论证理由在于两光源的重复照射。两光源形成两半影夹一本影。见图2:

图2 本影半影

四、日光反射

《经下》说:“影迎日,说在转。”《经说下》解释说:“日之光反烛人,则影在日与人之间。”即影迎着太阳(影在太阳跟人之间),论证理由在日光被反射。太阳光线被镜子反射到人身上,影形成于太阳和人之间。见图3:

图3 日光反射

五、凸镜成像

《经下》说:“鉴团影一。”《经说下》解释说:“鉴者近,则所鉴大,影亦大;其远,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正。影过正故招。”凸镜成像只一种:物体距镜面近,所照面积大,成像也大。距镜面远,所照面积小,成像也小。像一定是正立的。物体距镜面过远,像跟原物差别过大,会招摇不定。物体在凸镜前,在镜后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见图4:

图4 凸镜成像

六、凹镜成像

《经下》说:“鉴凹,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经说下》解释说:“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值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影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影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值。”即凹镜成像,一种情况是像比物体小,并且是倒立的。另一种情况是像比物体大,并且是正立的。论证理由在于物体是处在球心之外,还是焦点之内。见图5:

图5 凹镜成像

1.在球心外。当照镜子的物体接近球心时,所照面积大,成像较大。当它远离球心时,所照面积小,成像较小。像倒立。这是由于光线会合于焦点和球心中间,并延长相交而成像的结果。物体在球心外,在球心和焦点间得缩小倒立实像。见图6:

C:物体。C′:成像。O:球心。F:焦点。
图6 凹镜成像球心外

2.在焦点内。当照镜子的物体接近焦点时,则所照的面积大,成像也较大。当它远离焦点时,则所照的面积小,成像也较小。像都一定是正立的,这是由于光线从焦点和球心出发,与镜面正交,并向镜后延长相交而成像的结果。凹镜成像,物在焦点内,得到镜后放大正立虚像。见图7:

C:物体。C′:成像。O:球心。F:焦点。
图7 凹镜成像焦点内

七、光学实验

斜正远近影大小,科学实验堪称奇。《经下》说:“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经说下》说:“木斜,影短大。木正,影长小。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即光源照物体成影大小,论证理由在物体斜正、光源远近。

用木头做实验。木头斜放,则影子短大;木头正放,则影子长小。光源小于木头,则影子大于木头;光源大于木头,则影子小于木头。当光源距木头远时,影子小;当光源距木头近时,影子大。

可见墨家用一根木头做实验,分析在木头摆放的斜正、光源对比木头的大小、光源离木头的远近等不同情况下物影的变化。见图8:

(1)木正影长窄,木斜影短宽

(2)光小于木影大木,光大于木影小木

(3)光近则影大,光远则影小
图8 光学实验

墨家开辟了以精密科学实验推进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限制和墨家学团的中绝而受阻。中国科学发展,在17世纪后落后于西方,中国人民亟须引进、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现今中国学者的神圣使命,是继承《墨经》科学的精华,与全世界积淀几千年的先进科学联通接轨,促进科学的繁荣。 b2w3G1qOw/arHG8mBTgFnn3x9vJLPmhKwMyHGsWMyOY1WTQjhSZV/2KxRoE2Gy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