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你找到真实自我,你的光芒无可阻挡

在欧洲的几年,我常去一些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小住。除了风景优美之外,它们多有一个类似冥想或瑜伽中心的地方。比如,在牛津换过两处宿舍,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充满禅意的小馆:外面青草铺道,佛像坐镇,里面蒲团满地,禅香四溢。

恍惚间回到了亚洲的寺庙。密集的晚课修行后,打坐两小时,时时有禅师执板督查。偶尔瞌睡,旋即被敲醒。这样绝佳的外在环境于静思有利,但更多情境下,我们需要摒弃浮华与嘈杂,在头脑中完成自己的静思训练。正视过去不愿听的评价和回避的问题,看到自己的缺失、收获以及成长;逐渐放下对他人、对事物、对自我的固有看法,开始“不带评价”地看见世界之本来面目。

真实自我,来自人间烟火中的“修行”

当然,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面对自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面对自身缺陷时会产生剧烈的不安全感;有时要与现实对抗才能坚持自己的内心所选;要在关系中突破双方的心理防御,走向两个人真实的内核。

然而,只有这样做,并以本来样貌去思考、感受、行动,我们才能从根上获得生而为人的、活生生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从另一方面讲,这件事也是容易的。

随着现代人对内在精神领域关注的不断加深,“修行”不一定非要进入深山禅室或密林佛堂。不少能与自我产生连接的寻常方式也逐渐被接受和推广,比如喝茶、瑜伽、冥想等,甚至准备一餐可口的美食,也可以是与内在自我相处的绝妙方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些散落在一朝一夕日常生活里的瞬间,其实也饱含着“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而这些平凡瞬间正是对抗变幻世界的最佳法宝之一——活在此时此地,与身边的人产生联结,体验到脚踏实处的落地感。

日本著名美食系列剧《孤独的美食家》的开头说道:“能不被世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刻,短时间内随心所欲又不被打扰,可以自由自在吃东西,这种行为正是人人都能平等享有的最高治愈。”

通常我们会认为,美食家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诸如“吃菜要吃心,吃鱼要吃尾,吃蛋不吃黄,吃肉不吃肥”等。然而剧中的美食家五郎却是在东奔西走的工作之外,见缝插针寻找街头巷尾的家常美味——炸猪排、烤鸡肉串、担担面、关东煮,这些看似俯拾皆是的普通小食,不仅让孤独的五郎得到享受美食的心满意足,更让他感受到尊严和自由的踏实幸福。

这份幸福的体验,我也同样深有感触。少女时代因被父母疼惜,十指不沾阳春水;等到成年后在异国生活,自己下厨房却成为解决温饱的必然首选。回归厨房,除了口腹之欲和家乡味道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异乡的孤独中,通过与食物的细微互动,以自然生动的方式建立起与绿色地球的连接,其中的快乐,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实际上,不仅是食物和食欲,我们求而不得的生活意义感,最终都将通过类似的真实点滴开启。

只有当你“真实地存在”,生活才会以足够深入的方式给你回报。因此,若有不能感知自我、不能感受生活美好的时刻,那就主动让自己重归生活本身,去守住内心的定与静,去寻找踏实的生命力量,去散发无可阻挡的生命之光吧。

真实自我,意味着不盲从

1975 年,斯皮尔伯格凭借《大白鲨》获得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导演的提名,未达而立之年的他一时间成为西方电影圈里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但当制片人将以斯皮尔伯格为封面人物的《时代》周刊拿给他时,他却拒绝翻看。

制片人很惊讶:“整本书刊都是夸奖你的华美辞藻,你怎么都不看一下?”

他淡淡地答道:“如果我现在相信了他们对我的浮夸称赞,那接下来,我就会相信他们对我的肆意攻击。”

是的,只有不轻易相信他人对你的赞美,才有能力不轻易被别人的攻击所反噬;哪怕是随口一句的玩笑话,也可能打垮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自信。我们常依据他人的评价来观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这份接纳一旦超过应有的限度,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渐渐失去认清及接受自己的能力。

众生百相,众口难调,做到让所有人满意几乎不可能。如果我们因此活在他人评价中,随口说出来的否定性话语都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很容易就放弃原本的追求;心跟着别人的话走,快乐托付在别人身上,这是莫大的悲哀。

既如此,接纳自我便成为非常重要的功课: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之内,不要管他人如何看自己;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接纳缺点和失误。偶尔的错误,可当作允许天性施展;不把错误当成负担,而是将其当成继续前行的警示和提醒,同时在能力精进的基础上,试着练习将错误当作机遇,把危机变成转机——也许,生命会在转角处呈现别具一格的光彩。

奥斯卡两度影后简·方达在《人生五幕》的最后一幕中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有个执念,那就是如果我不完美,没人会爱我。直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完美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要学会接受、拥抱甚至热爱我们的不足。有时,足够好就已经足够了。”

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的一刀切不失为一种简单方式。更重要的是,不再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生存标准,这样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具备判断是非、拥有主见的能力,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有一个标准——自己的内心需求。

真实自我,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

“堂吉诃德式”困惑,其实在当代许多人身上仍有映射:明明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月薪的增长总跟不上房价的涨幅;使出浑身解数讨好恋爱对象,对方却无法满意甚至移情别恋;对家人关怀备至,父母的情感天平却永远偏向哥哥或弟弟;讨厌溜须拍马,却不得不随声附和;憎恨权钱利益交换,却只能左右逢源、阿谀奉承而上……

身陷现实囹圄,就真的如此无望吗?

不。

真实的挫折里,永远藏有新生的希望。

当人们做事既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也不是为获取奖励或是逃避惩 罚,而是自发地想要去做并且能从中感受到真心的愉悦时,才是人们 在行为层面的“真实自我”。 可惜的是,这样的真实在现代商业社会,因缺乏共同利益驱动而不受鼓励,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感到受挫,甚至内心伤痕累累。

但创伤不一定是坏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因为创伤往往带来成长。20 世纪,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通过一次有 1 700 人参加的幸福感测试发现:那些经历过可怕事件的人,比没有经历过的人拥有更强的幸福感;经历过可怕事件的次数越多,内心就会越坚强。也就是说,人们受到的折磨越严重,创伤后的成长越显著。这个听起来似乎如悖论的表达,并非鼓励受伤或者伤害他人,而是让我们领会到,在无法避免的伤害发生后,如何有效利用创伤,收获更加惊人的人格成长。

首先,从内心深处接受“遗憾确实发生了”。

无论委屈、痛苦还是失败,是来自天灾还是人祸,是来自对他人过多的依赖还是过于自信,都应当接受它的真实发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重要的是面对并不让人满意的“八九”,不要对自己有过多责备和怀疑,从而减少内在力量的自我伤害。

其次,拥有一个能够袒露真实自我的“树洞”非常重要。

如果可能,找一个亲密且无须担心会背叛你的亲人或朋友,他们的包容与同理心将给你带来巨大的安慰;如果没有,写作、绘画、音乐等可自我体察的方式同样不失为好的选择。请相信,这个世界必然有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一种方式能承担你全部的宣泄与坦荡,当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寻觅,它必将在你不经意的回眸处,灯火阑珊!

最后,探讨与创伤并存的成长,并表达感恩。

重要的不是如祥林嫂般反复哭诉,不能自拔,而是仔细探讨那些与创伤同时存在的成长和感恩:比如我收获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供未来的自己处理借鉴;我是否因此更珍惜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是否对精神和灵性有了更高的理解,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不管经历怎样的伤痛都能熬过来,我是否更应认可自己——毕竟,比想象中更坚强的自己是值得赞叹的。

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成就是被委屈或苦难撑大的。上天的公平在于:每个人都逃离不了苦与难的经历。因此,亲爱的女孩,请答应我,不要沉溺于痛苦而后被其淹没。在重重困难中,请务必千千万万次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而我们终将能在痛苦不堪的成长岁月里,成就最盛大的丰收时节! 2utFoqZT77fY1CpupaBqo0dUiGnxDOZzsJxCqmbwNKJd5wP5DPjREP69nj2oC3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