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的日本爱情喜剧《凪的新生活》(凪,音同“指”)里,28 岁的大岛凪的形象,让很多人觉得“演的就是我”:每天上班都要看同事的眼色,为培养“塑料友情”,放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盒饭不吃,硬着头皮去参加同事的八卦聚餐;在情感世界里也同样如履薄冰,明明是漂亮的天生自然卷,却要每天早起悄悄将头发拉直,只是为了迎合男友顺口一提的“直发更好看”;明明已经很累了,但男友提出生理需求时,也只能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答应。
这种千方百计融入整体气氛、努力迎合他人的痛苦,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同身受。
◇ 小心翼翼地收缩个性,不让周围的人察觉到自己的异样;
◇ 每天用比假哭还累的假笑之脸迎人,全然无法顾及早已疲惫的内心;
◇ 无数个黑夜里想要嘶吼着逃脱社会的枷锁和周遭的压力,可醒来后又不得不因生存的需要或情感的责任禁锢其中。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具备“讨好型人格”的人察觉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吗?既然如此矛盾纠结,又为什么会成为日益蜷缩触角、隐匿真实内心的“社畜”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是有代价的,或者说,自我觉察可能是令人痛苦的。
与真实自我相一致的行为可能会被他人讨厌;将自己有待改善的一面敞开给自以为亲密的人,可能导致对方的失望、嘲笑或背叛;直白地对领导表达意见,可能会导致“原因不明的社死”。这些真实坦诚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会破坏人们的快乐或主观幸福感。
换句话说,真实性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
这也是为何“真实自我”在当下的商业社会很难受到鼓励,反倒是教人们如何管理情绪、如何自我控制的书或课程畅销不断。“管理和约束”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短期内,它可能会带来比真实袒露更高的回报。
我曾有过痛苦工作的几年。从早到晚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外加通宵熬夜是我痛恨的;一年到头只有工作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我痛恨的;权钱交易和利益纠缠是我痛恨的;别人做错事而要我颠倒是非更是我深恶痛绝的。在心理濒临崩盘之时,母亲“神之问”如一盆冷水浇醒我:
你不赚钱,谁养活我们?
你不赚钱,谁养活你自己?
问题直指生计,只因生存。生活即便没有说谎作假,没有刻意扮演,却依旧会在纠结和困顿中陷入浑浑噩噩,这份不为自我所活的状态就是一种“活死人”状态。这也是为何,等到经济逐渐稳固,我扭头便走,无丝毫留念。
事实上,一个生命如果失去了自我完成的能力,从本体意义上而言,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凡人要想真正突破这份无穷无尽的空虚,除了寻找到“真实自我”,别无他途。
生存之后,要紧的便是自我之实现。
袒露自己的真实,当然会有风险。
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还能接受且爱我,我才拥有了最无拘束、无伪装的幸福。毕竟,伪装成领导想要的样子,伪装成恋人喜爱的样子,终归有憋不住的那一天。
前文提到的日剧《凪的新生活》的主人公,最终决定放下一切。她发现,当内在人格和外在期待发生冲突时,生活要求的伪装已经超过她的承受能力。于是,她辞去工作,与男友分手,换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开始纯粹地感受生活本身。
当她开始坦承自己真实的需求时,她的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 都会以满足内心的真实需求为要义。 这时的她不仅从骨子里开始散发出愉悦,更重要的是,此刻从人生迷雾中走来紧紧拥抱她的,才可能是她真正的爱人。
近年来,某韩国恋爱综艺节目大火。一男明星在节目中不无得意地秀恩爱,称自己和太太结婚十二年,从不知她还有“屁”这种生理现象——没有闻到过味道,也没有听过声音。
他是如此骄傲于自己美若天仙的太太为了他的感受而掩藏人类最真实的生理属性。可这份掩饰的背后真的如此美好吗?
类似“屁”这样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在公众场合的克制确有礼仪上的必要;回归私人领域的亲密爱人之间,如果连这都无法得以真实呈现,那恐怕该思考的便是:这对恋人间的情感是否仅仅停留在表层,未曾有真正进入灵魂的匹配沟通呢?
能否自在放“屁”,当然只是真实性的一个微小面向。在情感世界里,对生理现象越是克制,女性作为活生生的人之本性也会越发被忽视,甚至有可能会引发两性关系中的不对等性。
心理学家已经证实,真实地表现自己,能带来更健康的心理机能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当一个人对自己形成清晰、准确且综合的认识,才能游刃有余地调动自己的不同面向来处理不同的情境——在干练的职场人、温柔的妻子、孝顺的女儿之间自如切换。更重要的是,两性关系中最亲密的时刻,不仅仅是肉体诱惑的那一瞬间;当自己的缺点或特点被爱人全然包容时,才是彼此水乳交融的重要时刻。
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察觉,更多是指对自身的偏好和志向,尤其是自己的优缺点有充分的了解。
为什么要充分地了解自我呢?
因为唯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更好地调节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优点,知道如何为自己打气加油;正视自己的缺点,能将消极情绪归零。
换句话说,就是做自己的小太阳,随时温暖自己,呵护自己。
许多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面,直到其成为不可取代的部分,助力其事业和生活的蓬勃发展。
三国时期,刘备原是各路枭雄中实力较弱的一方。他之所以能创就宏图伟业,最亮眼的资本之一便是将其真诚礼士、弘毅宽厚的品格优势发扬光大。诸如高规格礼遇赵云等虎将,到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这便是刘备在强雄并起的烽火年代,在弱势中崛起并建立蜀汉政权,成就三足鼎立之政治格局的重要原因。
当人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这个人便有了百折不挠的成功资本。然而,是否负面的信息和情绪就永远是糟糕的,没有任何价值呢?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芭芭拉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中说:无论个人、家庭还是组织,能够使其蓬勃发展的积极率(即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是3 :1。也就是说, 若缺失了积极情绪,人就会在痛苦中崩溃;但 若缺失了消极情绪,我们会变得轻狂浮躁,不能脚踏实地。
在原始时代,恐惧、担忧等消极情绪让人类在野兽出没的黑夜里随时保持警觉,这是人类生存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大到国家竞争,小到企业生存,同样也需遵守“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抱璞守拙之丛林法则,保持适当的危机感来成就其驱动力。
就个体而言,生活也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去感受害怕、愤怒和悲哀等负面情绪,它们的益处同样不能忽略:避免盲目乐观,从而能够脚踏实地;避免盲目自大,从生活的每次给予中获得真实的快乐。
然而,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时候,更想听到别人的夸奖,回避负面评价;而在充满安全感和自信的情况下,则会更好地处理负面信息。比如, 人在真穷时,听到别人评价我们穷,可能会因自尊心 受损而暴怒;但在生活优裕时,听到别人评价我们穷,可能只会嗤之 以鼻、一笑带过。
尽管回避他人的负面评价,听取溢美之词,短期内的确能帮我们回避一些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会导致自我认知不准确,使人浪费精力甚至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
在我多年的媒体生涯中,偶尔会在正常工作之余接一些演讲或主持的活儿。刚开始不够熟练,偶尔还要照着稿子磕磕绊绊地念,即便这样,我还是喜欢听到一众的呼声和叫好;慢慢地,我在镜头回放中开始觉察自己的不少缺点,比如经常伏案导致的习惯性驼背。
倒也不是没人提醒过我,但被提醒后的恼怒大过于挺直腰杆的努力,屡教不改便成就了更驼背的习惯。
这样的恶习若是私人聚会倒也无所谓,一旦进入公众视野,进入摄像机和直播现场,错误会极速放大。每每看到自己在直播或演讲中全程驼背的灰头土脸,心中的懊恼便会激增。
直到那一刻,真诚的意见之重要性凸显,如果现场有人能对自以为孔雀开屏的我指出这个问题,电视里的画面呈现会改善许多。
真正突破自我保护之壳,需要坚定改造自我的信心和决心,从负面情绪的泥淖中拔腿而出,将其变成内在修正的原动力,从而成就更好的自我。无缺陷的完人几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无苦难的生活也不符合人性设计。
EMPOWER WOMEN
生而为人有优点,当然也会有缺点。我愿全然接受自己的全部。不抬头自得、不低头自卑,平视并安顿好自己的全部身心。
在欣欣向荣的生活中,消极情绪也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客观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晰地分辨积极和消极情绪,察觉到妥协性策略与真实目的的统一性,对自己形成了复杂多面的准确认识,就会获得灵活自如地调用自己的不同能力、处理多种情境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健康的心理机能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