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引发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

自身因素

专业运动员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遭遇运动损伤。两者相比,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往往更严重,恢复要求更高——不仅要修复伤处组织,还要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恢复到受伤前的高度(这一过程由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士配合完成)。而为了治疗运动损伤,人们需要了解引发损伤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引发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和外在条件组成。而自身因素又可分为三类,即基础因素、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

一、基础因素

1 性别

性别的差异使得个体在身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如女性每千克体重中肌肉占比较男性低 25%,且女性骨密度较男性低,骨盆更宽,关节的柔韧度和活动范围更大,这种独特的骨骼肌系统差异使得女性更容易出现“女性倾向性的运动损伤”(如骨盆疲劳性骨折、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研究数据显示,从事足球、篮球和手球等运动的人群中,13~18 岁的年轻女性较同龄男性更容易遭遇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发生率较后者要高 2~4 倍。

2 年龄

伴随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逐步老化,骨骼肌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如骨密度降低、肌肉强度下降、肌肉萎缩和水分含量降低、肌腱胶原蛋白含量降低等。组织器官的退行性改变也会使得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震荡缓冲能力下降,遭遇运动损伤的风险大大提高。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年龄增长是跑步损伤风险提升的危险因素。

3 身体发育情况

年轻人群,特别是 12~15 岁人群,因为处在独特的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肌腱复合体相对较短,肌肉力量、肌肉密度和关节活动度尚未达到平衡,协调能力也不完善,所以不恰当的运动强度和频率会导致该人群出现运动损伤。除此之外,该人群还易发生一系列成长相关疾病,如胫骨结节骨骺炎,该病会影响运动功能,甚至会使患者出现裂缝骨折。

4 体重

体重超标的人,身体的灵活性、耐力相对较差,关节磨损也较常人快。

5 运动状态

过度疲劳时,人的力量、动作精准度、身体协调能力、警觉性、注意力均会下降,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会显著增大。同时,运动过程中,很多动作通常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只有采取正确的运动姿势,才能获得最佳的肌肉状态,以最低程度的能量消耗和压力刺激完成动作。而如果采用错误的姿势,不但会降低肌肉、骨骼系统运动的效率,还会明显提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

二、原发性因素

1 肢体各部位发育异常

常见的肢体发育异常是足部对线不良,如高弓足和扁平足,发病率较高。由于不良的骨骼肌结构,扁平足者在起步时会出现足过度旋前。足过度旋前也可由过度膝内翻导致。内翻角度小于 8 度,受伤风险不高;大于 18 度,发生与跑步相关的运动损伤的风险则大大增加。肢体多部位对线不良是联动因果关系,即一名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不良。严重对线不良综合征常见于跑步爱好者,表现是合并股骨颈过度前倾、髋关节内旋和膝关节外翻,部分合并膝关节过伸、髌骨倾斜角异常、Q角(在伸膝位测量的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点连线和髌骨中心点到胫骨结节最高点连线的夹角,正常值为15 度±5 度)过大、胫骨内翻、功能性马蹄内翻足等。高弓足同样和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如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某组发生运动损伤的跑步者中约有 20%的人是高弓足。如果运动员有高弓足,则其距下关节活动度会降低,这可能导致三个区域(脚跟、大脚趾和小脚趾的脚垫)运动时高负荷,使得中足灵活性降低和后足内翻过多。

扁平足

高弓足

2 下肢不等长

下肢不等长包括功能性不等长和功能性短缩。前者可由长期在倾斜路面上跑步导致,后者则可由骶髂关节功能异常和下腰部肌肉疼痛、挛缩或不平衡导致。下肢不等长会进一步诱发骨盆倾斜、脊柱侧弯、髋关节过度外展旋前、膝关节外翻及小腿外旋等。其导致的常见损伤有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大转子滑囊炎、急性腰痛和疲劳性骨折。

其他较为常见的骨性异常有:跟骨处较大的骨赘可导致跟腱末端病和关节滑囊炎;块头较大的三角骨或距骨后方较大的凸起可诱发踝关节后外侧区域的疼痛;跗骨间的异常融合可引起负荷相关的足部异常疼痛;足副舟骨可导致足中部疼痛,使得穿鞋困难和运动受限。

下肢不等长

三、继发性因素

1 既往损伤

大多数情况下,运动损伤处组织愈合后会残留瘢痕。影像学检查数据显示,运动员在重返运动 1年后,损伤处瘢痕组织仍然存在。残留的瘢痕组织会影响肌肉或肌腱的完整性,导致肌肉力学传动系统改变及组织肌肉形态改变。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弹性不同,会成为薄弱区,再发损伤的概率较大。

2 复发损伤

复发损伤即运动员受到特定区域损伤,受伤处复原后再次遭受同类型损伤,如 30%的腘绳肌肌腱损伤为复发损伤。可分为再次损伤和恶化损伤。

外在条件

外在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状况和训练安排,如天气、场地路面条件、设备设施水平和比赛等级。跑步时,由外在危险因素诱发的损伤占比为60%~80%,大多为不恰当的训练导致。最常见的是突然改变训练程序,不遵循FITT原则,盲目增加跑步距离或提高跑步频率。地形选择不当同样可诱发损伤。如过度下坡跑时,股四头肌需承受较大力量来保护膝关节,会导致关节前方疼痛或“跑步者膝”;而选择过于坚硬的路面,如沥青或者柏油路面,会加大关节和肌腱力学负荷,增加损伤风险;在不平或者光滑的路面跑步同样也有弊端。此外,不合适的跑鞋也会给运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日常跑步时不宜穿网球鞋或篮球鞋。

一双好的慢跑鞋,后跟要宽大牢固,鞋头最好高且圆,鞋底有分层或夹层。

极限运动的危险

一、极限运动的定义和发展

极限运动即人们充分运用体能和技巧,甚至借助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身心潜能,在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过程中追求生命极限的运动。极限运动的场地包含水上、陆上、空中等各类极端环境。因此,极限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核心特点就是高风险。

20 世纪 70 年代,伴随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门槛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年轻人“身份价值”的极限运动开始风靡欧美校园。1995 年,世界极限运动协会在美国成立,极限运动发展步入规范化、组织化阶段。同一时期,极限运动传入我国,各类体育赛事逐渐开展起来。2004 年 6 月,中国极限运动协会成立。2016 年,经第 129 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举手表决通过,滑板、冲浪和攀岩这三种极限运动项目被纳入奥运会奖牌赛。

二、极限运动的分类和常见损伤模式

根据运动开展的空间特点,现代极限运动分为四类:①平地项目,包括定向运动、轮滑、滑板、跑酷、小轮车障碍、自行车越野等。②高地项目,包括滑雪、高山速降、溪降、攀岩、攀冰等。③水上项目,包含漂流、潜水、冲浪、激流皮划艇等。④空中项目,包括蹦极、滑翔伞、跳伞、高空弹射、高空跳水、翼装飞行等。

而依据危险性的高低,极限运动项目又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伤亡率较低,如竞技类攀岩、蹦极、滑板、滑翔伞等。第二类伤亡率较高,如高落差的攀岩、高山滑雪、攀冰和极限登山(如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攀登者死亡率接近 21%)等。第三类伤亡率极高,如低空跳伞(因极其危险,许多国家禁止开展)、翼装飞行等。极限运动种类繁多,损伤模式不尽相同。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极限运动及其损伤模式。

1 跳伞

跳伞即乘飞行器或在升高后的固定机械上,从高空或从陡峭山顶及高地利用降落伞跳下的运动。目前,操控性更好的翼形伞取代圆伞成为主流装备。跳伞者可在下降过程中获得更快的下降速度,完成急转、螺旋、钟摆等惊险刺激的动作,正因如此,受伤的机会大大增加。

某项针对丹麦业余跳伞运动员 5 年内受伤情况的报告显示,总计 11 万次的跳伞活动中,有 6 人死亡和 155 人严重受伤。受伤者共确认 176 处严重损伤,其中 36.9%为严重软组织损伤,63.1%为骨折。着陆阶段最危险,83.8%的受伤事故发生于着陆时,另有 9.3%的事故是打开降落伞时出现失误造成的。

丹麦 155 名严重受伤的业余跳伞运动员 5 年内 176 处损伤占比(某项关于丹麦业余跳伞运动员受伤情况的研究报告)

2007 年,瑞典跳伞协会针对 1999~2003 年有记录的 539885 次跳伞活动中发生的 257 次非致命性受伤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发现,5 次事故发生于跳出飞行器时,7 次发生于自由下落时,19 次发生于打开降落伞时,226 次发生于着陆时(其中 53 次事故是因未能在预定区域着陆)。257 名伤员共确认311 处严重损伤,受伤部位占比如下图所示。127处损伤为轻度,145 处为中度,39 处为重度。数据显示,虽然跳伞学员的受伤概率是持照跳伞者的 6倍,但最严重的损伤往往发生在有经验的跳伞者身上,女性跳伞者受伤的概率比男性高。

瑞典跳伞协会针对 1999~2003 年有记录的 539885 次跳伞活动中发生的 257 次非致命性受伤事故的伤情分析数据

躯干和四肢骨折通常发生在着陆阶段,且着陆速度越快,发生概率越高。

低空跳伞时,跳伞者只有一副伞,没有备用伞,如果不能一次成功,严重摔伤或死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2 低空跳伞

低空跳伞的英文名称叫“Base Jumping”,其中Base是由building、antenna、spans、earth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这四个单词是进行低空跳伞的主要地点,即建筑物(包括电视塔)、天线塔、大桥和地面突起物(多数是悬崖)。低空跳伞的地点距地面的高度不高,有时甚至不足 150 米。低空跳伞时,跳伞者操作设备或应对设备故障的反应时间更少,一旦遭遇意外情况,纠错的机会很少。因此,低空跳伞的死亡率比常规跳伞高 5~8 倍。

挪威某地区 1995~2005 年进行的 20850 次低空跳伞记录显示,当地共发生死亡事件 9 次(0.04%),受伤事件 82 次(0.4%)。有 7 名死者事后进行尸检,其中有 6 人为当场死亡,头部、胸部、背部及四肢均受伤严重;另有一人坠落在半山腰,在等待救援时因发生二次坠落而死亡。

受伤者多发生脑震荡、下肢关节扭伤或骨折等。一项针对 35 名经验丰富的低空跳伞爱好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有 21 人曾不同程度受伤(60%),共计受伤 39 次。其中,28 次包含下肢受伤,12 次包含背部受伤,7 次包含上肢受伤,1 次为头部受伤。

3 翼装飞行

翼装飞行是由跳伞发展而来的一项极限运动。翼装飞行者穿戴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空气迅速进入翼装内的冲压式膨胀气囊,使翼装张开以增大阻力。此时,飞行者由自由落体状态转为滑翔状态,仅仅依靠肢体动作掌控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最高速度可超过每小时 200千米。在高度达到安全极限时,再打开降落伞平稳着陆。当下,翼装在低空跳伞中也得到大量应用。据统计,1981~2011 年,共有 180 人在进行低空跳伞时死亡,其中 39 人使用了翼装。这 39 名死者中,38 人是从悬崖边起跳,1 人是从建筑物上起跳。19 人撞击悬崖致死,18 人撞击地面致死,1 人撞击建筑物致死。死者中 38 人为男性。

翼装飞行的头盔是特制的,内部设有定位器,用于搜索飞行者的落地位置。我国于2021 年起暂停了这一危险的运动项目。

由于冲浪时要保持弓背或弯腰姿势,所以脊柱损伤也较常见。

4 冲浪

冲浪是滑水运动项目之一,是站立在冲浪板上借助海浪进行的水上运动。它要求冲浪者具备很高的操控技巧和很强的平衡能力。此外,冲浪者还应具备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备极端情况下在风浪中长距离游泳(20 分钟游完 1000 米)。

冲浪以海浪为动力,需在有风浪的海滨进行,且海浪的高度不低于 30 厘米。冲浪者先俯卧或跪在冲浪板上,用手划至适宜的海浪区,当海浪推动冲浪板滑动时,在浪峰前面趁势站起身,随海浪快速滑行。

与其他极限运动相比,冲浪相对安全,但仍有一定的受伤概率。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 年 5月至 1999 年 8 月,共有 1348 名冲浪者报告受伤事件,其中有 1237 次急性损伤和 477 次慢性损伤,具体分析见右图。其中,37%的急性损伤发生在下肢,37%发生在头部和颈部。大多数急性损伤的起因是直接撞击,55%是冲浪者与冲浪板碰撞,12%是冲浪者与他人的冲浪板碰撞,17%是撞击海底。冲浪板的鼻部、尾部和鳍是易引起冲浪者发生撕裂伤的位置。虽然头部和颈部受伤的概率不低,但目前使用头部保护设备的冲浪者寥寥无几。

一项关于急性竞技冲浪损伤的研究报告收集了1999~2005 年全球 32 场专业和业余冲浪比赛期间发生急性损伤的数据。数据显示,在 15675 人次的冲浪活动中共发生 116 起受伤事件,其中 89起发生在比赛中,每 1000 名冲浪者中约有 7 人受伤。在高于头顶或更大的海浪中冲浪,受伤的风险是平时的 2.4 倍。而在海底存在岩石或珊瑚礁的水域冲浪时,受伤风险是沙底水域的 2.6 倍。

1998 年 5 月至 1999 年 8 月 1348 名冲浪者报告受伤事件中的 1237 次急性损伤伤情比例

5 滑雪

滑雪是借助滑雪板和其他器具在雪地上进行各种滑行的竞技运动。比赛项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花样滑雪、北欧两项、滑板滑雪、速度滑雪等。因为对雪层的厚度和质地有较高要求,所以滑雪通常在特定季节的特定区域开展。在滑雪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形及比赛要求,滑雪者常使用回转、大回转及跳跃等技巧,因此有一定的受伤风险。因运动方式的差异,各滑雪项目损伤模式不同。

以高山滑雪为例,滑雪者将两块细长的滑雪板固定在靴底,手持雪杖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自上而下滑行,根据地形和速度的变化不停地转向。大多数受伤事件是高速滑行时转向操作不慎导致摔倒造成的。因为两块滑雪板均固定在靴底,所以当两块滑雪板向不同方向运动或身体运动方向与滑雪板不同时——特别是摔倒时,会对膝关节产生巨大的扭转力,使得膝关节成为高山滑雪者最易受伤的部位(36.7%)。拇指也是高山滑雪者常常受伤的部位(7.1%),受伤的概率超过肩关节(6.9%),这是因为高山滑雪者需时刻紧握雪杖,拇指的掌指关节特别是尺侧副韧带,持续承受着较大压力,容易引发疼痛甚至关节不稳,反复损伤或治疗不及时还可能造成功能障碍。

某项高山滑雪者身体各部位受伤情况调查分析

单板滑雪与高山滑雪不同,滑雪者双脚固定在同一块宽大的滑雪板上,在雪地上侧身滑行,利用腰背部力量控制身体前倾或后倾来完成转向。因为失去平衡时,无法向摔倒方向伸腿以保持平衡,所以单板滑雪者摔倒的次数远多于高山滑雪者。又因为不使用雪杖,摔倒时自然伸出的双臂将承受极大的冲击力,所以上肢是单板滑雪者最易受伤的部位。单板滑雪者在摔倒时只能向前或向后摔倒,因此头面部直接撞击地面或障碍物的概率比高山滑雪者高,也很容易造成损伤。

总体来看,滑雪的死亡率较低,仅为 1/1570000,比游泳或自行车等项目还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高速滑行时与静态物体(树、墙、岩石或静止的其他滑雪者)发生碰撞,造成头部严重损伤。

某项单板滑雪者身体各部位受伤情况调查分析

护膝、护肘、护腕以及头盔是滑板者必须佩戴的装备。

6 滑板

滑板运动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来。滑板者脚踩滑板,在不同地形、地面及特定设施上完成滑行、跳跃、旋转﹑翻腾等高难度动作。目前,大多数滑板爱好者使用的是第三代滑板,其采用的聚氨酯滑轮在横向抓地力、弹性和磨损系数等方面表现优异,安全性较前两代更高。然而,因为运动场地环境复杂,动作难度系数高,滑板仍然较为危险。

滑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街头运动,直至近年才出现专为滑板运动设置的滑板公园或滑板场馆。在公园、街道、广场等较为开阔的场地开展滑板运动是爱好者的首选。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显示,131名滑板爱好者发生的 147 起受伤事件,仅有 1/4发生在专用场地。最常见的损伤是关节扭伤(66次,占 44%),其次是骨折(42 次,占 29%)。其中,骨折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腕关节、踝关节、足部、手掌、锁骨和手指。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失去平衡以及失败的花式跳跃(60%)。由地面不平引发的摔倒虽然次数不多,但更容易造成严重损伤。一项调查显示,滑板爱好者在公共场合受伤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受伤的严重程度却明显提高,54.2%的损伤至少需要 3 周才能恢复。

某项国内滑板运动者身体各部位受伤情况调查分析

某项国内滑板运动者急性损伤伤情调查分析

攀岩要借助上肢力量,所以手指、肘部和肩部易存在慢性损伤。

7 攀岩

攀岩是登山运动的一种,是利用双手和双脚,辅以少量器具,在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攀越由岩石构成的峭壁、海蚀崖、突石或人工制作的岩壁的竞技运动,分徒手攀登(也称“自由攀登”)和人工攀登两种。前者完全依靠四肢攀爬,器具只作防护之用;后者需借助岩楔等器具方能进行。总体而言,攀岩的损伤发生率和损伤严重程度低于许多主流运动,如篮球、帆船或足球,室内攀岩甚至可以称为最安全的极限运动项目。

攀岩者常发生上肢损伤——主要是手指损伤。这是因为攀爬过程中动作和姿态的维持主要依靠手指和前臂的力量。手指过度使用,就容易发生损伤,如屈肌支持带撕裂。一项针对 1962 名攀岩爱好者的问卷调查显示,有 560 人曾经受伤,总计受伤 699 次,常见的受伤部位是足部(29%)和手指(28%),常见的损伤类型见下图。

攀岩运动常见的损伤类型分析 GvFzsysTMWHAgNcJwFExv5xurSjO37aa6vlaxSiqz1FNgRJOmPb3pqyqxdxxf/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