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5年之后的A股

2005年之后,每隔五六年A股就有一个新的“玩法”,崇尚一批新的资产,并认为是永恒的赛道(见表1-1)。这一点也令很多投资者无所适从,前选“赵飞燕”,后重“杨玉环”,选美的标准都会变化。因此A股很少有长胜将军,往往上一个时代的王者在下一个时代就会陨落,城头变幻大王旗。

表1-1 2009年第三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机构前20大重仓股

*代表已退市。

资料来源:同花顺,作者整理。

17年,三个阶段

2005—2009年A股崇尚周期轮动和投资时钟,得宏观者得天下,行业研究员在推荐行业和股票的时候,都得先问问宏观分析师的看法。2010年是个风格转换的年份,消费股作为主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率先在当年完成底仓调换的机构会在未来三年称雄。2013—2015年把小盘股和成长股的风格发挥到极致,投资逻辑和2005—2007年的牛市截然相反,强调轻资产和互联网思维。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崇拜,核心资产从2016年3月至10月的混沌中杀出,在2017年4月形成趋势,经过2018年的调整,在2019年成就斜率更陡的加速上升。

整体而言,2005—2022年这17年,A股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

借助波浪理论的术语,每类资产的兴起和陨落多伴随着上升五阶段和下跌三阶段,整个周期可以延续10年之久。所谓上升五阶段就是被冷落、酝酿、共识、调整和再加速等五个过程。周期股在2003—2004年的“五朵金花”时代就有所酝酿,经历2005年998点的调整,开始战战兢兢地上涨,中间经过2007年5月30日的“股灾”(简称“5·30”),此后才有斜率变陡的“蓝筹泡沫”;消费股在之前的周期牛市中一直默默无闻,2010年才初露锋芒,2011年遭遇调整,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上升;创业板于2009年10月上市,2010年6月发布其指数,但此后两年逐渐被人遗忘,2013年异军突起,2014年横盘,2015年再次迎来飞升;核心资产在创业板牛市中沦为僵尸资产,2017年重回核心,2018年尾盘补跌,2019年又加速爆发。这就是过去20年这三类资产前仆后继的过程,透过现象,直面本质,有着共同的路径。

任何一类资产,经过上述五阶段,成为全民偶像,风险也就出现了。其陨落一般也要经过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估值太高,自然回落;第二个阶段是基本面恶化,“戴维斯双杀”;第三个阶段是“新王崛起”,资金从此类资产中撤出。上证综指从6 124点到5 000点的回落是估值太高所致,当时的基本面并无明显瑕疵,2008年的主杀是美国次贷危机所致的“戴维斯双杀”,2013—2014年由于创业板崛起使上证综指进一步被边缘化;创业板经历了同样的过程,2015年的“股灾”至“熔断”机制期间是泡沫破灭过程,2016—2018年则经历了各种“洗澡”和核心资产的崛起。一般而言,陨落的第一个阶段是很隐蔽的,因为估值本身就充满争议,这个估值回落的过程可能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的基本面恶化虽然事后看一目了然,但事前也很难明辨,就像2007年年底谁也不知道会有美国次贷危机、2015年年底谁也不知道后面会有针对小盘股的调控。虽然这些因素在事先都有端倪,但只有在不断强化后投资者才会明白,这也是塔勒布所谓“黑天鹅”的本质。至于第三个阶段,其实这类资产已经出现了合理的性价比,但由于“新王崛起”,全市场资金都去追逐“新王”,导致资金从这类资产中加速撤出。这类资产明明很便宜,却会进一步下跌,直到出现意想不到的“低估”。A股的钟摆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论的变迁

主流资产的变迁不仅体现在行业轮动上,更是方法论的改变。在我刚入行的那五年,宏观驱动和投资时钟统御全局,一切的问题都是宏观的问题,投资者恨不得精确调整“时钟”的“秒针”。而我们在申万研究所建构的体系,也建立在投资时钟的基础上。

2013年以后由于宏观波动的收敛,投资时钟绝迹江湖,取而代之的是自下而上的成长股挖掘。一开始是传统的消费成长股,慢慢向更加虚幻的互联网赛道转移。周期股沦落为僵尸股,商业模式、轻资产、互联网思维和“代表未来”成为市场追逐的选股标准。

2016年年初“熔断”后,市场又变了,一些早已被抛弃的白马股开始翻身,不论行业,龙头至上。一些多年有效的规律被打破,比如小盘股策略。

因此,从研究到投资,从公募到私募,我有过两段迷茫期,正好对应A股的两次转变。我似乎永远在总结,不断在追逐,但市场也一直在变。我想这样可不行,我们应该想想“何为不变”,投资中追求的“变化”只是表象,把握“不变”才是根本。经过更加深层次的复盘和提炼,我发现尽管这三个阶段有诸多区别,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周期波动永远是从低到高,估值也是从低到高,人性总是从恐惧到贪婪。这些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不变”。

本书的后续内容沿着这个脉络展开:第二章是“周期为王”,总结2005—2009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三章是“成长致胜”,总结2010—2015年的市场和方法论;第四章是“茅宁共舞”,总结2016—2022年的市场和方法论。每章都先用一节总览行情、提炼方法论,再用各节复盘当年的行情。最后是关于“不变”的一些总结。 hn6elwncUrXqTQATKUimCkA5IPvOd3dYUg6rL0YxFUnMyEnVXy120a1tRsr/uD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