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5年是分水岭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著《全球通史》分上下两册,以公元1500年为界限。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跨越万年,只有500多页;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寥寥数百年,却接近千页。其根本原因是公元1500年左右,航海时代到来,科技进步加快,世界变得活跃,此后几年的变化相当于此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

在我看来,A股也有这个“公元1500年”,那就是2005年。之前15年(1990—2005年),A股相对静止、规则不全、比较蛮荒,一切都较为原始;此后15年,日新月异,每几年一个变迁,十几年浓缩了发达市场几十年的经历。

为什么2005年是转折之年,我想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投研方法面临革新。QFII于2003年进入中国,虽然彼时份额很小,却是历史的一大步,这代表着A股开始融入全球(见图1-1)。

图1-1 2003—2019年QFII额度不断加大

资料来源:同花顺,作者整理。

随着QFII的到来,外资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研究A股。这些方法,对于尚未及笄的A股,实属新奇。当年,A股市场也有一批青年负笈海外去学习这种方法,他们分别来自申万、中金和国泰君安等券商研究所。这些人回国后,将国际大行通行的方法在A股推行,才有了三大财务报表、盈利预测、行业公司调研等投研范式,使A股从过去十几年股评式的研究中脱离出来。

第二,新财富评选的出现。现如今,各大评选席卷卖方机构,新财富更成为卖方分析师身价的标杆。但20年前,新财富评选刚出现时却是“邀请制”,邀请各大券商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师参选,以聚拢人气。其实,新财富这样的评选也是舶来品,国际上早有《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评选,规则大致相同。新财富评选的出现,使卖方研究更加规范,也系统提升了卖方分析师的价值,对整个行业都有极其正面的贡献。

第三,买方机构方兴未艾。众所周知,公募基金始于1998年,当年有所谓的“老十家”,最先上市的公募基金产品是1998年3月27日的基金开元(南方基金)和基金金泰(国泰基金)。但当时的基金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是封闭式的,直到2003年以后,新一批公募基金才大量设立。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社保基金,再加上后续的私募基金,A股的机构投资者如雨后春笋(见图1-2)。这批从业人员大多接受过良好、正规的教育,学习国际先进方法,从此以后卖方和买方的商业模式构成闭环。

图1-2 2003年后机构投资者迎来大发展

资料来源:同花顺,作者整理。

第四,书籍和理念的同步传播。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我大学本科(1997—2001年)的专业就是“投资学”,但当时关于A股的投资书籍很少,引进的外版名著也寥寥。到了2003年攻读硕士期间,此类书籍陆续出现,我才对巴菲特、索罗斯等大师有所耳闻。到了2006年,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开始出版投资名著的译丛。如今,原创与引进的书籍基本同步出版,方便很多。

第五,2005年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在此之前,A股也出现过几个牛市,比如1996—1997年的“家电牛”、1999—2001年的“5·19”行情,但范围都较小,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5—2007年的大牛市却让整个A股成为显学,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A股从此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图1-3)。

图1-3 2005—2007年的“蓝筹牛”

资料来源:同花顺,作者整理。

基于上述五点,我认为2005年是A股的重生之年,正好上证综指经过近15年的交易又回到了原点。我很幸运在这个节点入行,一开始就进入最好的卖方机构,接受系统化的投研训练,之后又去了最好的买方机构,接触规范正统的投资训练。恰同学少年,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遇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拐点,学有所用,亲历市场。本书着墨于2005年以后的A股,让我以一名“投研一线亲历者”的视角带领大家开启这段奇妙之旅。 wtvg9X+E+lR67EVWyvJbdSRC+MhVkG7vU+jQsIix18pZ6dm6YCykuwQgIJq0Uk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