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19世纪的历史

1820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电流能使其附近的小磁针偏转。这一发现使整个欧洲科学界大为振奋,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安培(1775—1836)关于“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成功理论。在英格兰,法拉第(1791—1867)也因为奥斯特的发现而激动不已,但他缺乏足够的数学训练,所以无法理解安培的工作。在1822年9月3日写给安培的一封信中,法拉第叹息道:“很不幸,我不具备足够的数学知识,也不具备自如地进行抽象推理的能力。我只能从那些相互密切关联着的事实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法拉第所说的“事实”,指的是他那些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实验。从1831年到1854年的23年间,他把这些实验结果汇编成三卷本,取名为《电学的实验研究》,这里我们简称为 ER 。不同寻常的是,这三卷本不朽巨著里竟然没有一个公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拉第确实是以几何直觉而非代数公式的方式摸索他的道路的。

下图展示了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的日记里的一幅图。这一天,他发现把一根磁棒放入或移出一个螺线管,就会在其中产生电流。他就这样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个发现使得制造大大小小的发电机成为可能,由此改变了人类的技术发展史。

迈克尔 · 法拉第的蚀刻肖像。插入部分展示的是他在1831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的一 图,这一天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ER 三卷本里,法拉第记录了他的电磁感应实验的各种变种:他改变缠绕螺线管的金属品种;把螺线管放在各种媒质中;在两个线圈之间产生电磁感应;诸如此类。他对以下两种现象印象深刻:第一,只有运动的磁体才能产生电磁感应;第二,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似乎与动因(cause)垂直。

在理解电磁感应的摸索中,他引进了两个几何概念:磁力线(magnetic lines of force)和电紧张态(electrotonic state)。前者很容易图像化,只要在磁体和螺线管附近撒上一些铁屑就行了。我们今天用磁场强度 H 来表示这些力线。后一个概念,也就是电紧张态,在 ER 全书中一直模糊不清,难以捉摸。它在第一卷中很早就出现了,见于第60节,但是没有明确定义。在后续部分它以不同的名字出现过:奇特态(peculiar state)、张力态(state of tension)、奇异状态(peculiar condition),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在第66节他写道“所有金属都可以呈现奇异态”;在第68节,他又写道“这一状态好像是瞬间呈现的”。此外,我们在第1114节还读到:

如果我们努力把电和磁理解为同一个物理作用者(agent)的两面,或者说是物质的一种奇异状态(peculiar condition),表现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那么根据我的理解,我们必须认为这两种形态或者说两种力之间或多或少可以互相转化。

1854年时法拉第已经63岁,此后他不再编写 ER ,但是直到那时,他的几何直觉——所谓电紧张态,还缺乏明确定义,显得难以捉摸。 5RHC+xpw1b4GuaVEhZbe0WSR1EnGkr6c/++wpdr/klvn7sctI0LkbM5SXzHelK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