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蚕食到大博弈下的世界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人们时常会想到、却很少有人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后350年间,中国就像没有受到西方影响一样依然在原有轨道上慢速爬行?可为什么到了1840年,中国又突然沦陷了?

在15世纪晚期,葡萄牙人就发现了好望角,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就到达了印度。在16世纪早期,他们就已经到达了中国海岸地区,最早到达的是1513年的探险家阿尔瓦雷斯。此时还是明朝中期的武宗正德八年。

而西方靠枪炮打开中国国门已经是将近350年后的1840年。如果350这个数字还令人缺乏印象,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对比:如果把时间平移,350年意味着在清朝建立不久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世界的大事,但直到今天我们才刚刚遭受到那件大事的冲击。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之内,中国是有足够的时间对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冲击做出反应的,但不幸的是中国社会没有做任何的防范和学习,直到遭遇到1840年的休克。

不仅仅是中国没有做出防范,事实上,世界上其他的文明也都没有足够的警惕,更谈不上学习,直到被一种先进的文明所吞噬。

反过来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300多年里,欧洲人并没有入侵中国,反而是等到了1840年的清朝后期才发动了战争呢?而既然欧洲商品已经来到了中国,中国在300多年里为什么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能保持在原来的轨道上呢?

其实,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比如在非洲,虽然欧洲人在15世纪中期(发现好望角之前)就已经到达了西非海岸,但直到19世纪晚期,才完全将非洲变成殖民地,中间的时长超过了400年。事实上,在19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非洲一直是由黑人建立的独立国家控制的,只是在沿海的港口地区,欧洲人建立了一批堡垒,在这里占据了很小范围的局部优势。也就是说,不光是中国,即便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洲之外),欧洲人的侵略性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有限的,他们只占据了一些保证贸易畅通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更多的地方,是和当地统治者合作,甚至表面上服从于当地统治者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在300多年内一直保持着独立性,而人们生活中也很少考虑欧洲人的影响。

欧洲人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还是因为人太少,不足以控制广大的内陆地区,而如果要开展贸易,只要占据一些海港就足够了。

在欧洲人的全球帝国中,最早建立的是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由于美洲(除巴西外主要由西班牙控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这里只说主体部分在亚洲和非洲的葡萄牙帝国。

从公元15世纪开始,欧洲穷国葡萄牙由于在欧洲内部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开始向海洋寻找机会。最先开创葡萄牙局面的是著名的恩里克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在他的领导和鼓舞下,葡萄牙人对非洲海岸探索,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海洋之路。

如果从渊源上看,葡萄牙人的野心又是受到了阿拉伯人的鼓舞。事实上,在葡萄牙人之前,阿拉伯人(特别是位于北非的半阿拉伯人,即柏柏尔人)就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维持着贸易关系,从非洲转口了大量的黄金,以供应中东和欧洲。而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非洲的东部和西部都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文明,其文明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正是因为阿拉伯人从非洲带来的黄金,以及从印度带来的香料,让恩里克王子决定到海洋上试一下运气。

作为国王的儿子,恩里克的带头作用激发了葡萄牙人。他们从欧洲出发,先是摸索清楚了西非的海岸地区。在西非的内陆,有着一个富有黄金的马里帝国,这个帝国过于强大,葡萄牙人只能在海岸上打转,无法深入内陆。接着葡萄牙人继续向南,越过了几内亚湾,再发现了刚果沿岸,最终于1488年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9年后,葡萄牙船队在瓦斯科·达伽马的带领下前往印度,绕过好望角后,一路上经过了莫桑比克、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Malindi),于第二年到达了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

在第一次到达印度之后,葡萄牙的全球帝国进入了快节奏。1500年,葡萄牙人在前往非洲南端的途中,为了寻找合适的海流,跨越了南大西洋发现了巴西。之后他们发现了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考察了红海以及非洲东南部的黄金贸易港索法拉(Sofala)。

也是从这一次开始,葡萄牙人更加诉诸暴力,他们依靠武力入侵了印度西南海岸的科钦(Cochin)。在另一次发生在1502年的航行中,则在非洲海岛桑给巴尔以南的基尔瓦港(Kilwa)建立了据点。

1505年,葡萄牙舰队在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Francisco de Almeida)率领下在基尔瓦修建堡垒,并洗劫了蒙巴萨。阿尔梅达来到印度后,先后将位于印度西南沿海的安贾迪普岛(Anjadip)、坎纳诺尔(Kannur)、科钦进行了堡垒化。

此外,葡萄牙为了控制红海和阿拉伯海,还抢占了位于阿拉伯半岛以南、非洲之角以东的索科特拉岛(Socotra)。

1510年,葡萄牙占领印度西南部的果阿,将这里变成了葡萄牙永久性的殖民地,果阿在未来也超越了之前抢占的科钦等地,成了葡萄牙印度的中心。直到20世纪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才强迫葡萄牙人将果阿还给印度。

在控制印度海岸的同时,葡萄牙人继续向东扩张。1511年,葡萄牙攻克东南亚咽喉马六甲(Melaka),让这里变成它控制东南亚的中心,并辐射缅甸、暹罗(泰国)和苏门答腊岛(现属于印度尼西亚)。1513年,葡萄牙第一次到达了中国海岸。1515年,葡萄牙人攻克了位于现在伊朗的霍尔木兹岛,控制了波斯湾。

就这样,在短短16年间,按照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葡萄牙人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可这只是历史学家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穿越到古代,去问一下生活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人们,他们如何看待葡萄牙人建立的海洋帝国,他们一定一脸茫然地望着提问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事实上,葡萄牙人所占领的地方实在太有限,根本没有吸引当时人的目光。不管是果阿、蒙巴萨,还是马六甲,都处于原来的各大帝国的三不管地带,它们本来就是一些小型的独立城镇,只是有时号称国家而已。西方人到来前,它们本身也总是打来打去,不断更换主子,葡萄牙人的到来,只不过是这些没有太大价值的地方又一次换了主子,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以果阿和科钦为例,在印度的古代史上,这片次大陆本来就是分裂大于统一,自从中国的东晋之后,随着印度的笈多帝国(Gupta Dynasty,约320—540年)崩溃,印度大陆一直是分裂状态,由许多小国组成。直到葡萄牙人到来之后,印度北部才出现了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1526—1857年),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巨大的统一帝国。而印度南部的海岸地区更是分布着一个个独立王国,几乎从来没有并入过印度北部的帝国政权。

葡萄牙人到达时,印度是分裂的,北部处于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s,1206—1526年)统治之下,但不管是德里苏丹国,还是继承者莫卧儿帝国,都对南方海岸上的这两座小城毫无兴趣,它们是否被葡萄牙人占领,只有在很久之后才会传到北方统治者的耳中,就算他们听到了,也绝不会关心这些小城市的归属。

一句话,葡萄牙人视若珍宝的占领地,对于亚非地区的古老帝国来说,都是弃若敝履的边角地。当时的亚非帝国们看重的是陆地而不是海洋。

马六甲原本奉中国为宗主国,当葡萄牙人占据了马六甲之后,马六甲王想到的是派使者去往北京告状。恰好此时葡萄牙人也派了使者前往明朝,明朝就将这些使者抓起来折磨致死,算是给马六甲报仇。但葡萄牙人依然占据了马六甲,明朝也绝不可能出兵帮助这个蕞尔小国。

葡萄牙人在后来与亚非帝国打交道时,也深知哪里是亚洲帝国的薄弱点,他们除了占据几处海港之外,对于内陆的大帝国一直是敬而远之,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明朝将葡萄牙派来的大使关进监狱,葡萄牙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在印度,他们也在和莫卧儿人搞好关系,对东南亚的泰国、缅甸,他们也低三下四,甚至不惜当雇佣兵,帮助泰国和缅甸的国王打仗。不是说他们对内陆没有野心,而是没有实力与亚洲的大国作战,只求占据一些大国看不上的边角之地用来做买卖。

甚至在非洲,葡萄牙人也不去与西非的大国发生冲突。在葡萄牙人向全球扩张时,西非的大国包括马里(Mali)、桑海(Songhai)、卡诺(Cano)、博尔诺(Borno)、贝宁(Benin)、刚果(Congo)等,葡萄牙人通过与这些大国的周旋,获得了一些沿海的地方,建立了堡垒。但由于这些大国不重视海洋,只重视内陆,葡萄牙人因此绝不染指内陆,只是在海岸上做贸易。只有在靠南的刚果地区,随着刚果王国内部的崩塌,使得葡萄牙人在刚果卷入得更加深入,但基本上依然是以海港城市罗安达(Luanda,现安哥拉首都)为依托,对刚果进行间接控制。

葡萄牙人虽然无力对内陆大国进行征服,但他们又对当地政权形成了缓慢而逐渐的破坏,将原来的政权基础慢慢侵蚀掉了。其所运用的手段主要是贸易和耐心(时间)。

对于贸易,葡萄牙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马六甲、果阿等商品源头,葡萄牙的殖民站主要控制当地的贸易垄断权,当地商人不得将商品卖给别人,只准卖给葡萄牙政府指定的代表,这就给了他们消灭竞争对手的机会。甚至在中国的澳门,葡萄牙人在中国政府的眼皮之下,也逐渐将东南亚商人赶走或者控制住,成了当地的老大。明代后期,中国政府虽然名义上对澳门有管辖权,明朝政府也对各国商人一视同仁,但他们对于葡萄牙商人欺压东南亚商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成为默许。

在索科特拉、霍尔木兹岛、蒙巴萨等商品转运中心和补给地,葡萄牙则采取了垄断道路的做法,只给葡萄牙或者同盟船只进行补给,对于其他国家的船只(特别是更早就有贸易的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船只)进行驱赶,乃至炮轰,将运输权和道路权垄断在手中。

而非洲,则成了葡萄牙一个重要的商品交换地,葡萄牙对非洲地区采取了“用便宜货换取贵重物品”的方式,将非洲对葡萄牙的价值最大化了。葡萄牙对非洲出售的产品大都是不值钱的布匹、贝壳、铁条和铜条,以及破旧不堪的武器,而购买的却是值钱的黄金和奴隶。

在刚果和西非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曾经使用贝币,长期以来,西非人获得贝币的途径很有限,大都集中在罗安达附近,以及从遥远的印度转运过来。由于运输能力有限,供应不足,在非洲社会内部流通的贝币数量一直是相对固定的,恰好可以作为一种货币使用。但葡萄牙人到来后,却在印度南部(包括马尔代夫)和巴西发现了大量的与非洲贝币同种的贝壳,于是他们将整船的贝币倾倒在了非洲海岸,一本万利地换取非洲的黄金,给非洲留下了巨大的通胀泡沫。非洲人用作货币的物品除了贝币之外还包括布匹、铜条和铁条,而这些物品对于葡萄牙人来说都是用之不绝的。

此外,葡萄牙人向非洲国家出售的武器也有了大用场。许多国家依靠着葡萄牙武器突然崛起,将原来的大国打败,将它们的人民抓起来,当作奴隶贩卖给葡萄牙人。于是葡萄牙的武器就制造了大量的奴隶,又被他们买回来高价卖到美洲。随着依靠奴隶买卖发家的非洲新政权的确立,葡萄牙人也就参与了非洲的政治变迁,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非洲则从原来的传统经济体系中被强行拉入了“用黄金和奴隶换取战争”的游戏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牙人很少使用武力,所有的暴力都是交给当地人去做的,甚至连抓获奴隶都是当地政权干的,葡萄牙人只负责“和平地”买卖而已。

因为与葡萄牙的贸易能够让一部分当地势力获益,使得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没有动力去联合起来反对葡萄牙人,反而选择了与葡萄牙配合,将西方的优势尽量放大。只有在巴西和拉丁美洲,由于美洲的印第安人社会更加落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才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殖民地政权,但这个地区不在本书的叙述之内。

也正因为葡萄牙人在其他地方都是与当地统治者配合的,击败葡萄牙的并非是当地势力,而是位于西欧的其他竞争对手。

由于葡萄牙国内人口太少,在一个多世纪后,随着西欧其他国家的崛起,葡萄牙就很难维持它的海外据点了。除了在拉丁美洲依然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之外,其余的世界都被新兴的海外帝国荷兰、英国和法国所占据。在亚洲,葡萄牙到最后只剩下了位于中国的澳门和印度的果阿两个贸易站,在非洲,葡萄牙在南部非洲的东西两侧剩下了莫桑比克和安哥拉两片控制地,以及几个类似于飞地的岛屿和海边小块土地,如塞舌尔、科摩罗、圣多美、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在亚洲,西班牙保留了菲律宾作为它的殖民地,直到19世纪末被美国人抢走。

荷兰人占据了南非和印度尼西亚,而英国和法国除了瓜分北美之外,还在非洲、印度、东南亚的大陆部分(中南半岛)形成了直接竞争。

在印度,英国人最终打败了法国人,获得了印度海岸的控制权。在东南亚和非洲,法国和英国平分秋色。

也是从这些新兴帝国开始,欧洲人对外扩张的策略有了改变。在美洲以外的世界,葡萄牙只是占据了一些战略据点。新兴三国最初也是占据了一些点,但随着西方对世界的介入越来越深,他们对于非洲和亚洲的控制,慢慢地有了由点到面的趋势。

葡萄牙是个贸易帝国,主要负责将各地的特产贩运到别处,赚取买卖的差价。他们从东南亚(香料)、印度(香料和贝币)、非洲(黄金和奴隶)购买资源,从西欧和印度(布匹)购买工业品,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但这种行为最终造就的,却是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制造业国家的崛起。特别是荷兰与英国兴起之后,他们取代了葡萄牙占领了全球,把之前的贸易精神换成了工业精神。

英国在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也包括北美)绝非只购买资源这么简单,他们还要在当地完成制造。在非洲就意味着亲自参与种植或者参与采矿,而在印度则发展出了一定的工业。法国在非洲以吸纳矿业资源为主,但在东南亚发展了大片的种植园。而荷兰在南非以采矿为主,在印度尼西亚则种植橡胶,开采石油。

这种从纯商业向工业的转变,意味着西欧国家必须对海外地区有着更强力的控制才能做到。如果只是做生意,只需要一个堡垒化的小港口就足够了。但如果要发展加工制造业或者种植业,则必须在内陆地区拥有大片的土地和资源。于是,世界到了英、法、荷的扩张时期,就有了新的精神。葡萄牙提倡的奴隶贸易被放弃了,到了19世纪,英国人不仅解放了自己辖区的所有奴隶,还强迫其他国家放弃奴隶贸易,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人权思想的发展,另一部分也是因为英国人不需要贩卖劳动力到其他地方,他们需要劳动力留在本地帮助他们建设种植园和开采矿藏。

17—19世纪,世界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英法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北美的争霸,到英俄在中亚的争锋,最后则变成了列强对于非洲的瓜分。

在印度,英国人和法国人最先相遇,最初它们也采取了类似于葡萄牙的做法,选择了几个海岸地区占领。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中心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位于西部海岸上的孟买(Bombay,现称Mumbai),位于东部海岸上的马德拉斯(现印度城市金奈),以及位于东北部海岸上的加尔各答(Calcutta,现称Kolkata)。其中马德拉斯是从当地的土邦邦主手中买来的贸易站,随后被英国人堡垒化;加尔各答是恒河口沼泽地中的一个小岛,环境非常恶劣,英国人本来想占据更靠北、环境更好的胡各利,却因为打不过当时的印度莫卧儿王朝,只好偷偷地藏在了这个肮脏的小岛上;孟买则是葡萄牙首先占据的,1661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孟买当作嫁妆带给了英国。

英国获得了三个据点时,法国人则占据了印度东海岸上两个重要地点,一个是距离加尔各答不远处,位置更好的金德讷格尔(Chandannagar),而在马德拉斯以南,则是另一座海岸城市本地治里(Pondicherry)。

由于印度邦国林立,法国和英国在印度各自扶持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地排挤着对方。到了18世纪中期,双方从冷战变成了热战,在战争英雄克莱武(Robert Clive)的率领下,最终英国打败了法国,将它排挤出了印度。这次战争使得印度正式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但所谓势力范围,只是在西欧国家内部的共识,而在印度,除了三个狭小的区域之外,大部分地区并不认为它们是属于英国的。也就是说,欧洲人在地图上已经瓜分了天下,但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并没有被告知,更无法认同。英国人又花费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将印度本土那些仇恨英国的势力一一剪除。

在南方反英最坚决的是迈索尔(Mysore)的王公提布苏丹(Tipu Suttan),在西北方的旁遮普地区,则是锡克教的王国,而在北方,在葡萄牙人和英国人轮替时,曾经有一个巨大的莫卧儿帝国,这个帝国由成吉思汗(母系)和帖木儿(父系)的双重后裔巴布尔(Zahir-din Muhammad Babur)建立。巴布尔曾经是中亚地区费尔干纳(Fergana)谷地的小王公,他年轻时丢失了自己的传统属地,成了一个流浪军阀,向南方逃窜,不想却阴差阳错攻克了位于中亚和印度之间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出发占据了印度北部、中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莫卧儿王朝建立于1526年,在数代君主统治下进入了鼎盛,建造了胡马雍陵、泰姬陵、红堡等一系列辉煌的建筑。但到了18世纪初,在最后一个伟大的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Aurangzeb)死后,他的后代逐渐控制不了帝国的疆土,于是北印度和中印度分裂成了许多小国,虽然他们名义上尊莫卧儿为宗主,但实际上已经独立了。

正是这样的分裂形势帮助了英国人,使得他们能够逐渐蚕食,让各个小邦慢慢脱离莫卧儿,选择英国为保护人。

到了1857年,印度北方发生了反英大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是英国人废黜了最后一个莫卧儿皇帝。之前这位皇帝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到这时,连名义也没有了。也是在这一年,印度正式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维多利亚女王自称印度女皇。英国人终于对印度完成了由点到面控制的转换。

虽然印度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但印度的疆土依然是复杂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独立,这片巨大的土地依然不是单一制的,它的2/3的领土属于英国直辖,剩下1/3属于林立的小国,这些小国尊英国人为宗主,但对内却有着统治权,更像是一种保护国制度,而不完全是殖民地。

英国人和法国人对于东南亚的殖民也是在19世纪才完成。而更典型的则是非洲的状况。

虽然非洲从公元16世纪就沦为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输出地,但在葡萄牙的政策下,非洲的内陆国家大都是政治独立的,它们在贸易上受制于欧洲人,但依然是独立国家。欧洲的势力只停留在距离海岸线数公里的地方,只有欧洲人建立堡垒的区域才是安全的,其余地区依然是黑人统治区。

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欧洲国家的普遍崛起,世界已经不再是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天下,新生的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也加入了殖民世界的潮流,出于内部竞争的关系,欧洲对于非洲的瓜分才开始加速。

在非洲的竞争依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主,两国都想打通非洲大陆的主轴,其中英国人构建了所谓“2C”计划,准备从南方的开普敦(Cape Town)直到北方的开罗(Cairo),建立一系列连通的殖民地(纵穿),而法国人则希望建立“2S”的链条(横穿),从西部的塞内加尔(Senegal)直到东部的索马里(Somalia)。由于纵穿和横穿非洲的两条线必然交叉,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占领这个交叉点,而另一个国家由于缺失了交叉点,必然不能让自己的殖民地连通。英国和法国的交叉点恰好位于苏丹境内,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这一次,依然是英国获胜。

不过,英国虽然占据了苏丹,但它的“2C”战略在南方却受制于另一个新兴国家:德国。德国在瓜分非洲时抢占了靠近东非的大湖区的坦噶尼喀(Tanganyika,现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布隆迪和卢旺达,从而将英国殖民地的南北两部分截断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才不得不把坦噶尼喀让给了英国,布隆迪和卢旺达让给了比利时,到这时英国人才真的打通了“2C”。

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中,受到剥削最残酷的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属刚果。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Ⅱ)如同一个老屠夫一般统治着这片领土,他没有想着做任何建设,而是对这里进行了敲骨吸髓的压榨。这和英国人试图建设殖民地,法国人试图将殖民地变成帝国一部分的努力截然不同。

在亚洲,还有一块奇怪的殖民地:菲律宾。它原来被西班牙占据,但在19世纪末的战争中,西班牙把菲律宾连同美洲的古巴和波多黎各输给了美国,于是美国这个新生的国家也拥有了几块殖民地。如今,波多黎各还在争取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而古巴和菲律宾早已经独立,但它们由于受到过美国的保护,都深深地受到了这个超级大国的影响。

当世界掀起殖民地狂潮时,距离葡萄牙发现新航道已经过去了300多年,这时也是中国遭受鸦片战争,被迫开启国门之时。在这300多年里,世界其他国家不仅没有适应地理大发现的潮流,反而忽略了它,导致当殖民地时期到来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才如梦初醒,开始争取独立、发展经济,试图赶上西方国家,但这并不容易。 MKSLEeFvazaklQFtogH9rY4lXVxdr0J4SVQY1wec1oknj3owoOimsVMFZ8ZFIh6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