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展的窄门和错失的机会

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刚刚经过了激动人心的40年,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很少遇到劲敌,但我们也经受了多次封锁与制裁的考验。世界虽然带有偏见,但整体上我们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很少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非西方国家都曾经试图通过改革与开放,来完成和中国同样的惊人一跃,从一个传统的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这些国家所要完成的,也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承认四个方面的改革,但它们大都没有取得成功。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不是必然,只是一道窄门。

中国虽然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否已经到达了彼岸,依然是不确定的。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化,我们除了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它们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成功经验之外,更需要吸取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看它们为什么会失败,哪一些是必然因素,哪一些又是可选择的因素。了解了它们,会给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借鉴。

以阿富汗为例,当阿富汗决定放弃中立政策的那一天,就注定成了两大势力博弈的牺牲品。虽然它受到了邻国的压力,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只有看清外交转向的危险性,才是它避免后来不幸的唯一一次机会。转折点的机会稍纵即逝,也表明了这道窄门对于普通国家来说是多么艰难。

大部分国家无法完成现代化,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这里,人们往往分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相信所谓的阴谋论,认为世界是一个钩心斗角的世界,是发达国家刻意压制新兴国家,不让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吸血,保证发达国家的人民过得更加舒适;另一种意见则相信世界是善意的,一个国家发展不好,更多的原因在于内部出了问题,只要内部问题解决了,就会自然发展起来。

但是,这两种意见都有片面之处。世界既不是完全的钩心斗角,也绝非一味地善意。事实上,世界是一种自私与善意的综合体,它已经形成了一些向善的原则,比如民主、自由等,但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却又带着强烈的博弈色彩。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必须学会尽量采纳那些向善的原则,同时又避开国际上那些钩心斗角的暗箭。

阿富汗改革时期采纳了这些向善的原则,却忽略了两强争霸所带来的压迫性力量,导致它错误地投靠了一方。但也有的国家并没有外部的刻意压迫,却内部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更加放宽视角,又会发现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命运都是历史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不断向前看的国家,我们往往总是试图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看齐。但当我们盯着那些成功的西方国家时,却很少意识到,除了少量的成功国家,还有许多待发展国家,它们占了世界的大多数。这些国家大都处于我们现在谈论的“一带一路”的覆盖区域上,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非洲、东欧等地。另外,本书并没有涉及的南美也可以包括在内。

这些国家共有的特点是:它们的政治大都不如西方国家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又是世界格局重塑的结果。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种族或者边界在最近一两百年内都被重新洗牌过,脱离了原来的边界。而这种洗牌,又是西方大博弈和殖民地时代所带来的后果。虽然殖民时期早已结束,但至今,大多数国家仍然在承受着殖民时代的负面影响。

比如阿富汗,它曾经是大博弈的界墙,却因为英国人的侵略而丢掉了西南部的普什图人地区,从而与另一个新兴国家巴基斯坦陷入了僵局。阿富汗至今的冲突,根源却出现在百年前。

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是新兴国家,也曾经受控于英国和苏联,同样留下了无数解不开的难题。

甚至有的国家之前都是不存在的,在非洲,许多国家的边界都是殖民者设定的。比如,马里共和国的南北差异非常大,南部是信奉原始非洲宗教的定居人口,北部则是穆斯林游牧区,法国将南北两部都变成殖民地后,为了便于统治,将两个地区强行拉在了一起。这样的国家独立后整合难度极大,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好。

与马里类似的国家在非洲还有很多,比如苏丹由于南北差异过大,已经分裂成了两个国家,而乍得、尼日利亚、刚果(金)还在忍受着整合的痛苦。

一个国家如何取得发展?

答案不外乎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国家内部要整合成一个整体,做到和平不打仗,并保证人员、资金和物资这三个要素的自由流通,由此民间经济就会自然发展起来;其次,这个国家还要做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也就是说,国家的政治架构必须合理,能够长期存在,而不是到了一定的时点就进入了崩溃循环。

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国家,都会出现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

在历史上,中国的社会制度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每一次王朝进入和平时期,它的稳定期都可以保持两三百年时光。在这两三百年里,人们享受着和平的好处和巨大的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然而,每一个封建王朝政权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到了王朝末期,社会制度已经无法进行维稳,于是地狱的闸门打开,进入了另一次混乱阶段,经济出现了彻底的崩溃和重建。

直到近代,欧洲人和美国人发明的制度才有可能维持更久的稳定性,或许可以超越中国古代王朝的纪录。但在未来到底会怎样,仍然不敢过于乐观。

作为西方之外的待发展国家却在解决稳定问题时,就出现了极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有的国家在历史上已经解决了地域和民族整合的难题,在近代化过程中,这种整体性也没有被外来冲击击破,这些国家一旦进入现代化节奏,就会因为整合成本低,取得迅速的发展。

这一类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作为岛国的日本在中世纪就解决了民族整合问题,由于在岛屿上,与其他国家的边界相对固定,其主体部分没有变迁,加上历史上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一旦获得了和平的环境,人们就可以迅速地向经济议题靠拢,从而带来飞速的发展。

除了日本,中国、泰国等东亚国家,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也都有类似的优势。

第二类,有的国家在历史上是碎片化的,却由于殖民时间长,建立了较为成功的政治制度,在殖民者撤离后,能够维持住原有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它们虽然发展得更慢一些,却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这类国家中,印度、巴西等大国都是典型。特别是印度,在英国人之前,印度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是个地理名词,代表了无数的小国家。在英国人的整合下,印度脱离了一盘散沙的状态,采取了共和制和单一国家制。它的整合成本要远高于日本这样的民族国家,但由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印度正在向民族国家过渡,虽然发展速度慢一些,却保持了更长远的稳定,有着乐观的未来。

第三类国家,由于无法解决整合问题,就无法建立能够保持稳定的政治制度,甚至连民族认同感都没有建立,这些国家在可预期的未来都可能发生动荡。要想解决这些国家的问题,必须在稳定的空当里尽快地发展经济,让人们习惯于在一个国家之下生存。但问题是,这样的国家也往往是穷国,没有能力主导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又是极其弱势的原材料生产国和制成品进口国,忍受着进出口的剪刀差,缺乏资金的他们更加难以进入下一个稳定态。

从2011年到2019年近10年的时间里,为了考察“一带一路”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我几乎跑遍了“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地区,去了解这些地方为什么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没有发展?那些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失败的教训又何在?在这些教训中,有哪些是可以避免的,有哪些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这些考察中,我在那些战乱地区经历过疑似的绑架、抢劫,面对过恐怖分子、难民,受过伤、挨过饿,详细地追问当地人们的生活、所思所想,并与他们分享过路上的苦乐,只为了还原一个世界的真实图景,去弄明白,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教训何在,又将往何处去。

在考察中,我故意略去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方世界,而是更关注于被人们忽视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那些被西方影响,努力追赶,却又充满了苦难的地方。

我希望自己带着平常心,又带着人类普遍存在的同情之心,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个丰富的图景,讲述这些地区的人类命运,以及探讨他们的成败得失,从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也请读者意识到中国改革的不易,在未来少走弯路,尽快达到更加和平与繁荣的社会。 cCo2nq56sn/WrvuhG2JI/mu6k5GWhKrzPiKrnzAM2kzRS4utqGhkgKRyRmuRfm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