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说袁绍谋夺冀州,同时间有另一件大事也开始进行,就是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关中。
起初是董卓想要全国动员,征集大军讨伐山东诸侯。
尚书郑泰说:“施政看仁德,不看武力众寡。”
董卓沉下脸说:“照你这么说,军队就没有用了?”董卓是武人,最恨人家说他不懂儒家那一套。而现实是乱世不讲仁义、礼仪,拳头大的人赢,所以郑泰急忙解释:“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强调,山东那些家伙,不必劳动大军。”
郑泰分析:“阁下生在西州(函谷关以西地区),自年轻就担任将帅,娴习军事。而袁绍不过是个公子哥儿,一生都在洛阳;张邈不过东平郡一个老实书呆子,坐着眼睛都不敢到处看;孔伷只会清谈高论,把死的说活,活的说死。这些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他们的军队也不是西州军队的对手。”
这番话很顺董卓的耳,可是东军的压力仍然很大,董卓乃兴起迁都念头。也就是将中央政府,从皇帝到百官,全部迁往长安。由此亦可见,董卓虽有篡位野心,却并无一统天下的格局,只想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关起门当土皇帝,等于割据一方。
然而,洛阳的中央政府百官,当然都不愿意搬去长安。司徒杨彪带头反对,对董卓说:“天下大事,发动容易,收拾残局困难,请阁下三思。”
这话又触了董卓的霉头,直指董卓是“收拾残局”才要迁都,因而大为光火,说:“你是在质疑国家大计吗?”
太尉黄琬为杨彪缓颊:“如此重大决策,杨司徒只是提醒应该慎重而已。”
董卓闭口不言。司空荀爽打圆场:“相国是顾虑山东起兵,非一朝一夕可以敉平,所以打算先迁都,然后部署反攻。固守关中,是秦、汉宰制天下的大战略啊!”董卓这才息怒。
上述是三公发言,董卓还给点面子。接着有两位校尉(禁军将领)伍琼、周毖坚持反对迁都,董卓大怒,说:“我初入洛阳时,你们两个劝我任用正人君子,我都采纳了。可是那些家伙却一个一个起兵背叛我。这可是你们二位出卖我董卓,不是我董卓出卖你们!”下令诛杀伍琼与周毖。
的确,当初劝董卓不杀袁绍,又建议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的,就是郑泰、伍琼与周毖。
伍、周二人被杀之后,郑泰少了两位牵制董卓的同志,孤掌难鸣。后来谋刺董卓不成,潜逃投奔袁术。
然而,前文郑泰分析袁绍、张邈、孔伷的论点,仍是中肯之论。由此亦可见,东汉末年的“品人之学”,确实有它一套,三国历史中不乏高明的品人论述。
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劝用善士,故卓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