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性格残忍,一旦专政,放言:“我的相貌,尊贵无上!”开始肆意杀戮大臣,更纵兵虏掠洛阳的贵戚之家,导致人心惶惶。
袁绍逃走之后,董卓第一时间没追杀他,后来又记仇,下令缉捕。但是在担心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造反的考虑之下,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是董卓的凶暴无法令人安心,袁术首先弃职逃亡,接着曹操也逃离洛阳。董卓知道这两人必成大患,下令全国通缉。
曹操改名换姓,抄小径奔向家乡谯县。经过中牟(今河南中牟县)时,被亭长逮捕。中牟县功曹(掌人事)建议县令释放曹操。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小说(以及传统戏曲)中成为著名的“捉放曹”桥段。
“捉放曹”之后,是更有名的一段:曹操去拜访老朋友吕伯奢,却因为疑心病太重,杀了吕伯奢全家。这段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最精彩的一个版本在《三国演义》第四回:
(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之后,在路上遇到吕伯奢,吕伯奢力邀曹操留宿。)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最后那两句却非小说杜撰,白纸黑字记载在晋人孙盛的《杂记》中,正是曹操“奸雄”形象的铁证。
事实上,在此之前,曹操曾经拒绝参加冀州刺史王芬的政变阴谋,又拒绝参加何进、袁绍的诛杀宦官行动,这一次又拒绝董卓的拉拢。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不但看清楚天下将乱,还看清楚王芬、何进、董卓都不会成功——他宁可选择辛苦但是会成功的道路。
曹操选择的道路是什么?他来到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一带,离洛阳并不遥远),同时变卖家产,招募勇士,集结了五千人。曹嵩依靠宦官,买到三公高位,想来敛聚了不少家产,这下子都成了曹操打天下的“第一桶金”。
曹操不是当时唯一有眼光、有野心的人,各路英雄已经各自聚众,准备起兵讨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