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壹 劝学

本章论学,一个是强调学习造就人的品性、格局、境界、智慧、才能、吉凶、通蹇、运命;二是学要专一,要积土成峰,积步千里;三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做圣人,最主要的途径是跟随师长,全面学习;四是学习要严格,要全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寒于水。木直中绳,鞣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 使而行无过矣。

转述

君子的说法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颜色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是靛青的蓝色比蓼蓝草的蓝色更胜一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是由水冻成的,但是冰的寒冷度超过了水。一根木头本来直溜溜符合绳墨标准,泡上点水,用火烤着把木头窝弯,以此法鞣 制,使木材的曲度符合车轮标准。即使此后,再火烤暴晒,也不能伸直,这表现了 鞣制加工的作用。所以说,木材接受了绳墨量具的衡量规范才会更直,金属接受了粗石的磨砺才会锋利。君子人,博学广知,而且一日三省吾身,就能做到智慧明察而行为无过失。

感悟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比较起来,孔孟强调的是人初本善,而荀子强调的是学习对人的加工作用。二者并非对立。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天命的目的在于强调道的天良、天命、良知、良能性质,强调教化与学习的天命、天意、天心、天性性质。

比较起来荀子更强调劳动加工世界与个人,劳动创造世界;他更强调的是后天的努力,是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力量。

开宗明义,《荀子》一上来就大讲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改造本性与重塑原生性的不可逆转性质,与生而孝悌,长而不犯上作乱,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说法拉开了距离,有某种压力与强迫感。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转述

所以说,你不攀登到高山之上,你体会不到天之高远;你不近临深深的水流,你体会不到地的深厚;而如果你没有听到过尧、舜、禹、汤、文(王)这样的开辟历史的王者的遗言,你也就体会不到世间学问的伟大。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哭声相同,成长起来,风习各不一样,这是不同教化、不同文化所造成的。

《诗经·小雅·小明》上说:“啊,你们这些君子人物,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请你们恭谨做事,忠于职守,好好地对待正直贤良之人,让天神得知你们的品德作为,帮助你们获得幸福快乐。”不论什么神灵,没有能超过造化与大道的。最大的福气,没有能超过不遭祸殃的。

感悟

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在于登高望远,临深感厚。你的声音不能停止在出生时会哭的水准(这里与老子的追求“能婴儿乎”有所不同),你的学问不能限于一己的眼界。

神莫大于化道,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泛神概念神命题,也是某种无神论的命题。神是一种概念,这是连各种教门与各种神学都难以否定的,耶稣与圣母,是有形象的,上帝耶和华则只有概念,没有具象。化,变化、教化、演化、化育。是神性概念。大道、天道、正道、闻道。当然是概念神。福莫长于无祸,这里对福的界定恭顺而且质朴,无祸即福,无忧即福,无咎即福。福不是贪婪,福不需要获得,更不要占有。无祸即福,这个提法与道家相通。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转述

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却不如用一会儿的时间向师友学习请教有所裨益。我曾经踮起脚来远望,哪里比得上站到高处视野阔大。到达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能被更远的地方的人看见。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到的声音更清晰。出门行路,坐轿骑马,不是为了给脚丫子方便,而是为了到达千里远处,水路上凭借船只,并不能改善你的水性,但是你能过江越河。君子高人,并不是他们生下来有什么不一样,而是在于他们能凭借器物外援,达到自己的目的。

感悟

这个见解比较靠近现代。整个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注意自身精神、心理、吐纳(呼吸)、膂力、四肢、躯体的训练提高发育乃达出神入化多,而对如何善假于物,对于工具器具的研究,重视不太够。

有些国家对于工具器具的研究比较重视,会开发出各种好用的工具。读多了孔孟老庄,读多了仁义道德天命理气,忽然发现了更富有生产力、生产手段特色的假物说,令人喜出望外。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转述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鸽鹌),用羽毛筑巢,用毛发缠结到一起,再拴在一根新芦苇上。风刮过来,苇子两截了,鸟蛋破碎,雏鸟摔死。不是它的巢做得不对,是由于拴错了地方。

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草茎只有四寸,长在高山上,面临百丈深渊,并不是它长得有多么猛,是它站的地方优越而成。蓬草长在麻杆当中,不用扶持它也是长得直的。白沙处于黑土之中,也就与黑土一样的黑了起来。白芷是芬芳的香草,但是泡到臭水里去了,于是君子也好庶人也好,都躲着它,不佩戴它。不是它本身的质量出了问题,而是它浸泡在臭水中的缘故。

所以说,君子人住家、出行,都要挑选地域与环境,挑选自己的交往对象,使自己能够与中和正直之气为伍,而防止受到邪恶偏颇的戾气沾染。

感悟

孔子提倡的是诸事反求诸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荀子则注意社会环境。二者并不是绝对分离的。比如说,熊鹤的巢果真选错了地方,那毕竟是鹧鹣自己的事情。白沙处在黑土里了,这是原生的吗?这是造化的无心还是警示呢白芷如果长在臭水当中,难以判断这是哪个的责任,或者仅仅是白芷的运气不好?运气不好又有什么办法?荀卿想让白沙和白芷汲取什么教训呢?

先秦诸子太喜欢以比喻说明问题了,比喻听得生动精彩,但是逻辑上未必工稳,你可以从另外的意义上谈某个事例。周敦颐就恰恰以“出淤泥而不染”来称颂莲花的品质。白沙黑土,香草臭水,终归是可以区分的,人生在世,应该有这个信心。

比喻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今人运用自己的经验,可以将鸟巢系错了地方的例子看作依附与跟随的失误。一些庸人常将自己的前途押到某种社会势力或某个强人身上。一旦斯势力斯强人失败,自己也就等于上了贼船,于是完蛋。这同样有个人的责任,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如果“二战”期间你依附了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当然不能逃避历史责任。

射干与白芷的例子,考验了人的自信、坚持与抗逆能力。即使因故与有问题的人群掺和到了一起,如果自己干干净净,就应该能够接受得住历史的甄别与考验。

简单地提只与君子交往,为个人打算是可行的,但是社会上的确有许多庸人俗人浅薄之人与猥琐之小人,大人君子是不是有责任帮助与引领他们提升一步呢?

◆◆◆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囊。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纳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转述

某种物象的发生,总会有它们的根由;荣辱命运的到来,必然与某个人的德性相适应。肉类腐烂了,才会生虫。鱼类枯干了才会长蠹虫。懒惰轻慢,达到了对自身毫无把持的程度,祸患灾难就要出现了。质地坚强的材料可以做柱子,质地柔软的东西,可以做束绳(或谓质地强硬容易折断,质地绵软,容易弯曲)。一个东西身上有邪恶污秽,自然造成他人的埋怨讨厌。同样的柴火,火一定是先从干燥的柴燃烧;同样的平地,水总是先往湿凹处流。草木密集的地方,禽兽聚集,物象同类聚生。有了箭靶与目标,弓箭也就到来了;有了茂密的树林,刀斧也就砍过来了;树林成荫,众多的鸟儿就会过来栖息;醋酸多的地方,蚊呐也就往这边凑过来。

说话能招来祸患,行为能招来屈辱。人如何立得住,那是要慎重把持的呀!

感悟

这一段比较强调一种理性的态度,万事万物万象,都要分析它们出现的缘由,而不要轻易地做出喜怒哀乐的反应。物腐而后虫生,讲的不是昆虫学,而是卫生学特别是哲学。一个人躯体衰弱了、失常了,就会开始丧失免疫力;一块肉没有得到应有的贮藏条件,也就会导致变质。遇到坏事,要多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

强自取柱。有的解释为质地坚硬适宜做柱子,有的解为“柱”通“祝”,是折断的意思。后者似有道理,因为通篇讲的是消极现象,没有说什么好事。

最后落实到谨言慎行上,有向众人进忠言的意思。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琳骥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媚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整,非蛇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滕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转述

土石积累而成高山,风雨从而自山中兴起;水流积累而成深渊,蛟龙于是从渊中出生;积累善举而成德业,通于神明,完备圣人之心。这就是说,没有小步前行,就走不了千里;没有溪流,也不会有江海。骏马如果只跳一下,最多不过十步;蹩脚马跑上十天,只要坚持干活,也有事功建立。用刻刀雕刻一下就放弃了,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刀刻起来没完没了,在金属上石头上也能雕得出花样。

蚯蚓无爪牙的锐利,无筋骨的强壮,它上吃得上尘土,下够得到地下的泉水,因为它们一心钻来钻去。螃蟹八只脚,两个大螯,离开蛇洞鳝坑,它无处可栖息,因为它们过于躁动。所以说,没有深潜的志向,也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辛劳苦干,也就不会有赫赫的大功。

如果你只是在歧路上转悠,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而你想为两个君王效劳,最后只能无处容身。眼睛不可能同时看两个对象而清晰,耳朵不可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而清楚。滕蛇没有脚却能飞起,殿鼠拥有五种技能却什么也做不成。《诗经·曹风·鸭鸠》上有句;“布谷鸟在桑树上,它有七个儿郎,优秀高雅的君子人啊,必有一个目标向往,有了这个目标向往,也就有了明晰踏实的心肠!”

感悟

文字略嫌铺张,有作赋的意味。用意在于,劝人一曰:从小处做起,从实处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高瞻远瞩,还要脚踏实地;也是《礼记》上的“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的意思。

二曰:贵在坚持,肯坚持,即使自身条件如蚯蚓一样,也能有所成就。没有坚持性,一事无成。

三曰:目标专一,目标始终如一,吾道一以贯之,天下定于一。不足之处是,一与多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人要专注,也要开阔,要触类旁通,还要渊博通达。

◆◆◆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转述

从前乐师瓠巴善于弹瑟,弹起瑟来水中的鱼儿也探身出来聆听;乐师伯牙善于鼓琴,鼓起琴来马匹停住食草听乐。美好的声音不会由于音量小而听不见,善美的行为不会由于不事声张而无从显现。美玉在山,连草木都得到玉的润泽。池渊里有了珍珠,崖壁上也增添了光彩。你所成就的一切美善,除非你没有去积累,否则怎么可能不被他人知晓呢?

感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要相信美德的力量,相信美善的说服力,相信和悦的魅力。人性或有善恶之歧义,人子或有利益之辞让或贪婪,但人心向善惧恶,寻美避丑,亲和远戾,喜真厌伪,是全无疑问的。

◆◆◆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转述

学习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呢?从程序上说,从诵读经典开始,到阅读礼法为止;它主旨则是从做好一个“士”开始,到成为圣贤结束。能下决心花力气认真学,就能学得进去,学得深入,学到死才可以停止。从程序上讲,学习有终了的时刻,从主旨上看,学习是须臾不可离身的。能这样好学的人是人,放弃了学习的人,其品性只好算是禽兽了。《书经》(《尚书》)记载的是政事;《诗经》,收集了符合音韵节律的所有诗作;《礼》,是法律条文的总纲,是法律类别的脉络;所以说,学到“礼”就终结了,做到了这一步,也就达到了道与德的高峰,学《礼》,就是培养礼敬的文化与合乎礼仪的举止行为。学《乐》,就是熏染音乐的中和与平衡。学《诗经》《书经》,就是去掌握渊博的知识。学《春秋》,则是体会历史与人心的精微与奥妙。这些都学到了,你的学养也就算是完备了。

感悟

关于学习,一个讲程序,一个讲主旨,从读《诗》《书》《礼》《乐》等经典开始,到礼法规则仪表仪式为止,先抽象后具体,先务虚后务实,先大后小,这是中国人的整体主义思路。一切都是正能量:学《书》懂政事,学《诗》合音律,学《礼》而敬文,学《乐》而中和。活到老学到老,程序、学历有始终,学习的主旨则推动你学一辈子。否则,你的智商情商学识道德,只是禽兽水准。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喷 。傲,非也;喷 ,非也。君子如向矣。

转述

君子学习,从耳朵那儿听进去,抵达于心田,分布到四体,表现为动静举止;说话要降低分贝,动作要缓慢小心,各方面都要中规中矩。小人的学习,从耳朵听进去,从嘴巴里说出来,嘴与耳的距离也就四寸左右,过这么一下,怎么可能使人的七尺身躯变得更美好呢?

古代人们学习是为了改善与充实自己,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对他人显摆或者应付。君子学习,使自身变得美好;小人学习,为了取媚他人。所以说,人家没有提问你却给人家讲解,那是由于你的急躁,人家问上一个问题你要给人家讲两个,那是你啰唆。这都不对。君子说话如同回音,只能随和他人提问的度。

感悟

君子学习入耳入心,达到全身心,小人学习,只作用于耳朵到嘴巴这个小空间,这种对比生动有趣。联系现在,君子学习,深思熟虑,求真务实;小人学习,限于手机段子或者应付检查,现趸现卖,虚应故事,万事通,万事稀松,越读越说越蠢。

学习是为了改善充实美化自身,不是为了卖弄与取媚外界,真良言也。

做人与说话,适当降调,适当节制,不要自吹自擂,不要滔滔不绝,都是金玉良言,真正做到,受用无穷。

端而言,蠕而动,说话做事轻柔一些,这和绅士——gentleman的含义完全一致。

◆◆◆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转述

学习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走近师长贤人。《礼》《乐》有法度而不解说,《诗》《书》讲旧事而不可能切合当今,《春秋》简约而不明快。如果汗意仿效师长的为人。学习他们的君子格调的高水准说法。就可以敬受多方面的教养,把握世事的各个方面。所以说,走近师长贤人,是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

感悟

关键是向人学,学人,不是学书。老师的任务首在于身教,在于领会君子的教导,尊崇全部礼义、通达世情世相。学生的方法在于注意老师的实践、容色、应对、处理事务的风度与选择的智慧,这就是说,要在生活中学,实践中学。

《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在其时应该是够伟大够经典的了,荀子深知它们的重要性,此前也讲到了学习要从读经开始,这里又谈到它们的局限性,很精彩,儒需家要的是经世致用,从开始就不搞教条崇拜、本本主义。不充分解说,不切近实际,不明快中的,这可能是许多伟大典籍的弱点,厉害了,荀子斯言也!

◆◆◆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准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转述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好好请教师长更迅速的,隆重地尊崇与彰显礼法也是重要的。如果你又做不到好好讨教,又不能突显尊崇,最多也就是面对各种杂书,解释一番罢了,做上一生,也是没有多少见识的鄙陋书生而已。为了弄清先王的仁义之道,必须从礼法入手来统领先王思想的经纬。如果抓不着礼法而是从《诗》《书》的言语上找根据,那就等于用手指头去测量河道,用长柄兵器去春米,用锥子当筷子去兼食物,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如果能够彰显对于礼法的尊崇,就算你还有没有弄清晰之处,你也能算一位懂得礼法的士人,而如果你读些诗书却不知道去彰显对礼法的尊崇,即使你能说会看,你也只是一个散漫的书生罢了。

感悟

这一段的实质是批评孟子。孟子谈及各项实际问题,喜欢引用《诗经》《书经》作为依据。孟子后的荀子,则从更成熟的修齐治平实践经验出发,认为礼法更务实更靠得上。孔子其实也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复礼,才是寻求仁义之本的正确途径。但是礼法未必是说得清楚其道理的,不清不明都是次要的事情,先隆重起来再说,一旦隆重起来,也就有了权威,有了影响,成了既成事实,这里头有实用主义,有操作主义。

◆◆◆

问梏者,勿告也;告梏者,勿问也;说梏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转述

问得恶劣蹊跷,不必回答;说恶劣蹊跷的话的人,不应该向他提问;有人讲一些恶劣蹊跷的话语,不要去听;进行意气之争的人,不要与他们辩论。就是说,只有以符合情理的方式出现的人士与他们的言语,你才可以接茬,不符合情理的恶劣蹊跷,你干脆就躲避开才好。

只有礼敬周到,才可以与他们讨论道理的方向;言辞恭顺,才可以与他们讨论道理的所在;神态恭顺,才可以对他们讲解到位。在不可以讨论的时候你去讨论,那是由于你的急躁;在可以讨论的时候你不讨论,那是你的隐蔽保守;你不察言观色就去与人家讨论了,那是你的盲目。所以说君子人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对待他人,而《诗经》有句“不要急躁也不要迟慢,天子才会满意”,说的就是这个呀。

感悟

有点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意思。

与此前关于选择居住与出游地域的说法接近,荀子主张的是自爱自保自洁自卫,他不准备说服或驳倒任何与他志趣不同的人。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转述

射出去一百支箭,有一支不中,算不上射箭的能手;走一千里地,差了半步没有到位,不能算是赶车的高手;面对各门各类的事项,不能做到通达明辨,仁义之道不能贯彻普遍,不能算是学习得好。学习,本身要求的是一以贯之。一会儿这样学,一会儿不这样学,这是俗人小人;他们当中,学好的人少,学坏的人多,有的就成为桀纣盗跖这样的坏人;一以贯之,一心一意地全面学习才是学习得有成果。

感悟

讲学习的一贯性与彻底性,不可折扣性,不可些微背离的原则。

但是认定学来学去,学好了的学善了的少,学得不怎么样乃至成为桀纣盗跖这样的坏人的多,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反过来说,百发失一,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九,千里行车差了半步,半步也就是一尺左右,成功率已过百分之九十九,不妨下车后继续向前迈一步。视为学得不好,说法过于夸张,不甚尽情理。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后果,不往极端里说话,没人注意听。但强调学就要全面彻底地学好,而不要学坏,则是有的放矢的了。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转述

君子知道做人做事,不完备、不纯粹是不足以成其美好的,所以要贯彻始终,思索搞通,设身处地,去除有害心态,涵养心性。要让自己的眼睛不去看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使耳朵不去听那些不准确的胡说,让自己的嘴巴不去说那些不正确的话语,使心思不去动那些不正确的念头。而只有去发现美好,才是你唯一的追求。发现美好,正像你见到眼睛喜欢的五色,耳朵喜好的五声,口腹喜好的五味一样,像你得到了天下一样去追求与实践美好。这样,权与利不能让你倾倒,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你的心志,天下没有能够让你摇摆的力量。你的生与死的根据是你的道德节操。有了道德节操才有稳定的把持。有了稳定的把持才有正确的应对,能稳定又能应对,这就是成熟的君王了。天能够显现其光明,大地能够显现其广大,君子珍爱你的完善圆满。

感悟

讲劝学,这里的学习主要不是讲知识与才能而是讲是非,存是去非,是学习的首要任务。把持住自己,是学习的首要目标。把是非的判断取舍变成自己的生理本能,爱戴与维护是非——道德——礼义的正确性,像爱戴与维护美食美色美声一样。再把这种是非观念转化成天子诸侯君王们的根本心志;对于君王来说,正确性即天下,抓住了一切是非之辨中的“是”,克服与驱逐一切是非之辨中的“非”,抓住了正确性,抓住了仁义道德礼敬,就是抓住了天下。

这是一种学说,一种认识,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决心,一种使命意识,一种类似宣誓的誓言。 F/96CTAPG6Rwd8UWhwv1LqpqD2znzImsmsl3qKPLZf/fb8h3PfMGqSlkCxW92g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