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与中国现代教育一样,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这一个多世纪中,许多后来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人物最初就是从高校社团起步。从晚清开始与启蒙、救亡密切相关的,如1904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发起的新民学会,到1949年之后根据各种兴趣爱好等组织起来的社团蜂起,社团类型日益丰富,社团在高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话剧社便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便与留日学生于1906年冬在东京成立的春柳社直接相关。1944年2月15日,春柳社成员之一欧阳予倩与田汉在广西桂林省立艺术馆主持了为期三个月的“西南剧展”。70年之后的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望道话剧社,在当年的演出舞台上重新排演了《秋声赋》等经典剧目。望道话剧社成立之初的定位便是学术型的社团,从第一季《秋声赋》(2014)的致敬历史,到第二季的致敬桂籍作家白先勇的桂林之作《花桥荣记》(2017),这一从课堂出发,走向历史深处的戏剧活动对课堂、对学生、对那一段历史、对这一座城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话剧作为综合艺术,从剧本到最后的舞台呈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学生参与到社团话剧活动中,从文本解读分析及呈现、主动创造、团队合作等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一般来说,文学专业从事的是从文字到文字的工作,因此文学专业的学生历来被认为是“眼高手低”。假如不算“手低”,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眼高”。要求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文学作品用最朴素的表演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从精神到身体的飞跃质变,这样的飞跃只有借助带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学术型社团,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以望道话剧社排演的《秋声赋》为例,对学生而言,大学课程众多、科目涉及纵横几千年的各类历史,关于这个作品的信息,不过是文学史上的一句话而已,但因为参演了这个作品,学生们不仅要反复阅读、揣摩作品,深入到作品所处的以及所描写的历史语境中,处理作者、人物、演员与自我的关系,还要通过前期的精读重新建构起与自己的经验有距离的语境,同时要将这些训练有素的理性分析和连贯的思想以富有逻辑和层次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表情等,活灵活现地呈现出饱满的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说,从理性到感性,从感性到理性,以及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平衡,对作品从文学、历史到政治等所有角落的细细耕耘,是对文学作品最好的精读方式,是让文学进入个体生命血液最有效的途径。因而从作品阅读的角度来说,既具有方法上的示范意义,又具有生动的实践意义。男主角徐子羽的扮演者程鹏瑜,他的体会便很有代表性,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他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在战争背景下妻子与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心里既装着母亲、女儿、妻子和朋友,更装着国家、民族和大众”,“他不肯让所有人失望,只能尽力去维持各种关系,在个人感情和民族大爱中矛盾、挣扎”。不仅如此,他还要进一步体察“附在徐子羽身上的田汉”,以及自己如何融入徐子羽这一角色之中。
有了以上基础,程鹏瑜成功地在舞台上把自己变成了徐子羽。再比如《花桥荣记》里的顾太太,由于这个角色在整部剧里并不是特别突出,只是一个喜欢八卦但人并不坏的收租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表演空间里抓住人物的灵魂?顾太太的扮演者郭心钰在向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细致的角色分析,认识到她嚼舌卢先生的一句话大有文章可作:“莫看这卢先生在长春国校教国文的,哎呦,他还在屋子门口养了一只鸡,不顾鸡屎臭苍蝇飞,到点啊就守着鸡笼捡鸡蛋,捡了鸡蛋还不舍得吃拿去市场卖!”无论多么卑微的人都拥有自己的得意时刻——抖别人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就是顾太太的得意时刻之一。为了演绎这样的小得意,表演者要凌驾于人物之上,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顾太太形象的塑造深度。郭心钰的理解是顾太太只是无聊空虚需要排遣时间,事实上八卦里外也是有她的温柔、热心的。她说自己是个不八卦的人,但为了体验角色的心理,她努力变得“八婆”,竟然越来越热心了。
做到这一步,郭心钰对人性便有了温暖、宽容、深邃的把握,有了同情之理解。文学是人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纸上谈兵”进入了真正的人的灵魂,从而得到了最质朴的专业呈现。
以上例子呈现出了学生对作家、作品、人性、历史的把握,如果没有学术型社团这个平台,显然便少了一个非常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的方便途径。
校园中最常见的是,大多数学生都秉持着谦虚、努力、顺从的原则,被动地接受设计好的流程,尽量让每一门功课都顺利通过,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即使在大学里,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首先依然是分数。另外,好好地“完成作业”比绞尽脑汁地“制造问题”更受人欢迎。我们不太去关注或者说无暇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太鼓励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因为整齐划一更便于管理。而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非常普遍的深层危机:“重文凭而轻实用,重知识而轻能力,重共性而轻个性,以及墨守成规、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等等。”
大数据时代对所有人的知识模式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将是这个世纪最珍贵的资源。
高校里的学术型社团最吸引人的便是既坚持学术的追求,又具有青春的创造性,从被动的接受状态变为主动创造以及产出。同样以望道话剧社为例,排演一部剧事实上是掀起了一张浩大的问题网。从脚本的选定修改,演员的选择训练,服装、妆容、舞美、灯光、道具的设计落实,演员日常的学习和排演的协调、舞台呈现结果的满意度、演出后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琐碎的问题无处不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击溃正在展开的戏剧实践。但也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主动创造的契机。坚持下来,参与其中的同学便收获了主动创造的、无可替代的经验:首先,这的确是一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无论是《秋声赋》还是《花桥荣记》,虽然故事都发生在桂林,但其中的历史情境、人生际遇对当下的学生来说显然难以理解。社团成员们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所掌握的方法征集、整理、“创作”出完整的舞台作品,用“身体”的方式感知并呈现历史,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秋声赋》的男主角徐子羽的扮演者说:第一次对文学作品“有了这么系统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到学习从未享有的乐趣”。
这就是具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学生演员们在舞台上塑造出人物形象的同时,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形象都是学生们跨越了自己有限的生命,以艺术的方式体验全新人生旅程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们也及时把深刻独特的演剧体验写下并发表,如话剧《秋声赋》剧组中徐母的扮演者常蓉的《心怀对角色的敬仰——对〈秋声赋〉中徐母的人物分析和扮演心得》(《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徐子羽的扮演者程鹏瑜的《〈秋声赋〉中徐子羽的人物形象分析》(《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还有杨雪莹的《典型人物的不同情态和命运——论田汉话剧〈秋声赋〉的主题表达》(《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等等。在这个有明确目标的望道话剧社,尤其是在剧组里,所有成员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而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应是话剧《花桥荣记》的学生导演朱玢倩,从未接触话剧的她成功带领同学们完成了从剧本到舞台的实现,虽然有指导老师以及话剧、表演专家的专业指导,但难度也可想而知。而对那些未直接参与到剧组,以观众身份获得“替代性经验”的同学来说,通过身边同学的努力,同样得到了成长的激励。
个人具有突出才能当然重要,但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背景下,也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再放眼世界,许多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早已是常态。科技主导的时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是明智的。高校社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兴趣、目标相对一致的团队,是未来具有创造性团队的先行演练。像话剧这样的综合性艺术实践对社团成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锻炼:他们需要有共同的目标、优秀的个人表演才能、和而不同的训练节奏和内容、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以及灵活的组织能力等。团员们在剧组中必须各司其职,最大程度地整合相关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大多数戏里都会有绝对主角,很多时候也是由这位主角撑起了一台戏。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众看完一台戏,脑子里留下印象的只有主角。“C位”永远是许多人的梦想。从望道话剧社目前的两出优秀话剧来看,主角的表演确实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花桥荣记》中武冰洁扮演的春梦婆,她的投入和动情,把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深深地带入到戏里的情绪中。但主角的光环来自全部人物的点缀和衬托,以及灯光、舞美、服饰、音乐的准确映衬。郭心钰曾感叹道:“关于开关麦、幕布、撤换道具等具体的演出时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多多关注。毕竟一场话剧并不只是需要演员演,还需要台前幕后相互配合才能呈现出一台完美的话剧。”
所有成员都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这个整体才能高效运转。
另外,个体与团队目的明确的磨合与交流,能够全方位、高效地发现、升华、塑造理想的自我。团队中的个体时刻处在观看与被观看、模仿与被模仿、互补与对抗竞争的批判性动态关系当中,从而以集体的力量共同实现一个无可挑剔的整体作品。其中各种力量、各个角色之间的微妙互动,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一二。
从学生层面上来看是如此,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社团艺术实践,把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置于最富有创造力和生机的关系中。望道话剧社创办人及指导老师黄伟林在谈及他所创办的望道系列社团时这样解释:“望道之望,可理解为守望、追望之义;望道之道,可理解为道路、道理、规律、方法、真理、境界之义。”
“望道”的姿态,正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状态。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望道话剧社的话剧实践贯穿了“学术自觉”的理念,从2014年田汉的《秋声赋》,欧阳予倩《旧家》《桃花扇》,到2017年白先勇的《花桥荣记》,在剧目选择上从不受文学史叙述重视但实际上不可或缺的问题和现象入手,在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角色的过程中,师生实际上共同进入了学术探究的世界,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黄伟林、刘铁群共同主编的《新西南剧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该书完整记录了这一探索的过程。同时,这一成果也是学术型社团运作过程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与个人成长的见证。由此可见,学术型社团也必然会成为许多有想法、敢于尝试的学生的最初舞台。
(李雪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望道学术型社团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