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系列社团是我们为配合学科教学科研成立的三个学术型学生社团,包括望道话剧社、望道记录社和望道读写社,由多学科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家国情怀、服务意识、创意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望道”之名源于本校中文系首任主任陈望道先生的名字,也蕴含守望大道、守望正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意义。
望道话剧社创办于2014年,当年推出“新西南剧展”;望道记录社创办于2018年,为筹建桂学博物馆做了大量工作;望道读写社创办于2019年,我们希望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2013年,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临近,我在做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的时候,产生了将桂林文化城活化的想法,试图通过重新排演当年的戏剧作品,重现桂林文化城的风姿。创办望道话剧社,正是为了配合我们要推出的“新西南剧展”。“新西南剧展”是基于“西南剧展”的一个大学校园戏剧文化工程。2014年,为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我们同时推出三台大戏,分别是田汉的《秋声赋》、欧阳予倩的《桃花扇》和《旧家》。我们能够如此顺利地推出三台大戏,主要是因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有话剧排演的传统,向丹老师指导学生话剧活动30多年,在推出“新西南剧展”之前,向丹老师已经指导学生排演过《桃花扇》。2014年,“新西南剧展”在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原址演出的时候,在桂林文化界刮起了一阵“新西南剧展”的旋风,得到了许多文化人的支持。从2014年到2021年,望道话剧社几代成员,程鹏瑜、谭思聪、杨芷、王思衍、宫浩源、朱玢倩、覃栌慧、王浩楠、麦惠莉、黄岚、武冰洁、郭心钰、陆秋玲、吕腾崟、白靖芝、潘善鹏、何泉颖、李思沅、邓琪琪、莫舒媛、唐千越、胡昊直等,他们或表演、或导演,在舞台上下展示了他们健康靓丽的青春形象。
2018年初,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找我谈做一个博物馆的想法,反复商量后,觉得可以考虑做一个桂学博物馆。后来经过学校领导层面的讨论,确定了做桂学博物馆。文学院成为桂学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支撑单位。我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桂学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这一年的夏天,文学院的辅导员李逊老师与我交谈,表示愿意加盟桂学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李逊的加盟于我而言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一方面,在“新西南剧展”的推进过程中,李逊是重要的参与者,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另一方面,博物馆的筹建确实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在后面的筹建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要不是李逊的加盟,如果只是按我原来的方式和节奏工作,哪怕再给几年时间,我们所负责的几个主题馆,仍然还将是空中楼阁。
在做“新西南剧展”和筹建桂学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深切意识到现代媒体技术的重要,因此与李逊商议创建望道记录社。望道记录社成立后,桂学博物馆的筹建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接受了许多作家的捐赠,组织了许多专家的访谈,购买了大量资料,拍摄了不少影像,举办了多场诗歌朗诵会,制作了数以百计的音频、视频,征集收集、整理编目了数以万计的文件资料。筹建桂学博物馆的工作实在太过繁多,以至于我能够很清晰地想起记录社的郭烨泷、甘恒榕、霍东升、黄重贸、夏宇轩、庞纪兵、田家健、张睿晰、陈方慧、刘红等同学参与筹建桂学博物馆的形象。
读与写,是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桂学博物馆有一个广西当代文学主题馆。大学专业博物馆与社会公共博物馆不同,大学专业博物馆有研究和教学的功能。2018年,我们有幸邀请到广西籍的美国华语小说家陈谦,主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创意写作坊。陈谦每年冬天到文学院作为期一个月的创意写作课程讲授,并对学生的创意写作进行直接指导。2019年,我们成立望道读写社,希望通过读作品、写作品的方式,建立起学生与文学主题馆的深度联系。望道读写社成立后,在徐鹏飞、杨璇、张瑾仪等同学的带领下,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新西南剧展”和桂学博物馆都是很具体、很专业的文化工程。它们成为望道社团成员成长的平台。而“新西南剧展”和桂学博物馆,也因为望道社团的支持,才得以健康发展。望道社团的同学们在参与“新西南剧展”和桂学博物馆的筹建中,无论在人文素养,还是专业水平,包括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们做学生社团的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新西南剧展”启动的时候,得到李逊、莫锐等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辅导员。桂学博物馆的筹建,李逊老师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参与学生社团的建设,主要是在学科专业上提供指导,很多工作都是由思政教师具体落实。如今提倡课程思政。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就是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模式。一方面,思政内容要融入课堂;另一方面,专业精神也要渗透课外。而望道社团的成长之路,就是一个新的路径:将思政内容与学科专业融合,融入课堂学习,融入课外活动,融入校园文化,促进每个社团成员的健康成长。
望道社团推出八年,教学相长,望道社团的学生与教师都有很好的发展。2017年,我与刘铁群老师以“新西南剧展”为核心,主编了《新西南剧展》一书。当时,“新西南剧展”已经开始排练原创话剧《花桥荣记》,我们产生了做“新西南剧展”第二季专题图书的想法。后来,望道记录社与望道读写社相继成立,《花桥荣记》演出大获成功,桂学博物馆筹建顺利推进,“新西南剧展”这个名字已经无法涵盖望道社团的成长。如今,我与刘铁群、李逊两位老师合作主编这本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撰写的著作,取名“望道之路”:它是望道社团八年发展的一个小结,也是望道社团成长在路上的见证。
黄伟林
2021年4月1日定稿于星子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