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月在清波说向谁

上午无事,宏忍法师带我去洗衣房,告知我全自动洗衣机的用法,我将换洗的衣服拿去洗了后,在晒衣的场所晾晒。

来太湖大学堂第三天,我才有时间完整地转一下这个地方。

太湖大学堂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村,距上海西南约110公里,距苏州约70公里,坐落于太湖之滨。这是由南师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

大学堂是南师晚年居住与讲学的地方。大学堂占地200余亩,两面临太湖,气势恢宏,宁静肃穆。傍晚的落晖静静地洒在草坪上、花丛里和松枝间。人们在大学堂里读书、漫步或者修身,见面之时,点头微笑,彬彬有礼。太湖水声隐隐,和着松涛及学堂里时时传出的读书声,成为这片大地上最美妙动人的交响曲。

暮色四合,而太湖水声依旧,夜夜拍打着大学堂的宁静。

我在想,南师晚年定居太湖大学堂,应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早在1960年代,南师居住于台湾蓬莱新村时,客厅中高悬着著名书法家、《中央日报》社社长、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程沧波所写雪窦大师的禅诗:

居士门高谒未期,

闲隈岩石且相宜。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清波说向谁。

南师喜欢这首诗。学生林曦曾向南师请教,为何对这一首诗情有独钟。南师总是笑笑说:“你将来会明白。”直到太湖大学堂建成,林曦才恍然大悟。

据后来一次闲聊时南师所讲,庙港是中国的“太庙”。很多人不解,因为太庙通常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他为什么说这里是中国的“太庙”呢?南师解释道:“太湖边的庙港,可不就是‘太庙’——中国文化的‘太庙’。”

他点燃香烟,慢悠悠地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是太湖边一个低洼的水塘。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吴江,能从当时激烈的“南怀瑾争夺战”中胜出殊为不易。澳门、杭州、上海、北京,谁都想请南师定居,哪一个名头都比吴江响亮。

关于南师选址建成太湖大学堂的过程,有这样一段缘分。

为选址建校,南师曾在杭州、上海考察多处,因为各种因缘不凑而未果。时不我待,南师年迈,他不能再等了。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选择一个地方就马上启动建设。

那是1999年11月18日,南师应朋友之邀,顺道来吴江看看。路上,朋友通知了当时的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南先生要来吴江,有5分钟的时间见面。”

汝留根听后连忙说:“那你来市委啊!”

朋友答:“不行,我找不到路。”于是商定在吴江宾馆见面。短短的时间里,吴江宾馆前的甬道上已经铺上了长长的红地毯,两边摆满了鲜花,报社、电视台的记者都已赶到,汝留根率领吴江四套班子领导已经在此恭候了。

当南师下了汽车,走上长长的红地毯时,他为吴江市领导的诚意深深感动。而当汝留根向南师递上自己的名片时,“汝留根”三个字更像一根思乡的琴弦拨动了漂泊一生、四海为家的南师的心。当这个名字映入他的眼帘时,他笑说:“汝留根、汝留根,你是要我把根留在这里吗?”

不想竟然一语成真,南师随后落户吴江市庙港村,在这里一住6年,直至去世。

南师在太湖大堤上走了一圈,其实太湖大学堂的位置当时只是一片低洼地带,只有5个大水塘。然而,周围烟波浩渺的太湖却触动了南师的情怀。他看后来了感觉,说:“将来在这里骑着小驴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美好。”

当时忙于招商引资的汝留根,对南师了解并不多,争取让南师留下来更主要是出于吸引台资的需要。“台湾的企业家对他很崇拜,他如果来吴江,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好处。”尽管土地资源紧张,但认定南师是个“宝”的汝留根大方表态:“要多少给多少。”

据汝留根回忆,政府给南师的土地价格是4万元/亩,这个价格实属亏本,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陈德铭觉得太低,两次致电汝留根过问此事。直到听说杭州市一主要官员因“没能引来南怀瑾被省领导批评”后,汝留根这才为当初的坚持感到骄傲。

后来,南师曾多次半开玩笑地说:“就是汝大书记的名字把我骗来的。”汝留根赶紧解释:“我要是能骗得了你,就不得了了!”

于是,时年82岁的南师拍板买下300亩滩涂地,经过6年的建设,填土、种树、修路、造桥、养花、喂禽,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学堂拔地而起。

大家都说,太湖大学堂的建设是南师一手筹划、推动的,从动意、设计、建造到开课、维系,都是他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家不过在后面跟着做些工作而已。从建筑设计到装潢设计,中外设计师的多个方案不能令他满意,他就让人买积木来自己动手搭建筑模型,最终由建筑师去画图落实,直到满意为止。从整体宏观风格到内外装潢,几乎每一个细节,包括房间桌椅如何摆放,挂什么字画,乃至大学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无不体现了他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的理念。

涛声依旧,时光如风,附近的村民记得,2006年,这一片曾经的芦苇荡因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年前,南师来到太湖之滨,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2006年初夏,历经6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精英汇集。

6年前,这里是一片芦苇荡。6年后,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里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南师曾经多次打趣地说:“以前这里可是鸟不生蛋的地方,现在来了很多鸟争着在这里生蛋。”

曾经有人问南师:“您怎么不去北京啊?”

南师说:“我不去,有位领导人邀请我,我说站在江边过不去桥啊。走在桥上又怕掉到江里啊。我不去,我是南方人啊!”

关于“人杰地灵”一词,南师曾说:“王勃有云:人杰地灵。一块地方好,‘人杰’要排在‘地灵’前面。”

2006年7月1日,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有福了。

因为这一天,太湖大学堂正式启动。

也正是在这一天,被誉为“金温铁路催生者”的南师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说:“人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区区一条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我想修一条‘人走的路’。”

南师要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续文化断层,继往开来。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比有形的路要艰巨千万倍。

还是这一天,年近九旬的南师在太湖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专程从美国、东南亚赶来。“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17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在讲到《黄帝内经》时,南师这样警示大家。听课名单上原来只有十几人,最终满堂达到80多人。

南师也讲述了他花如此大的心血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正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南师在数十年前就曾经讲道:“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这段话,我也多次听南师阐释过。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膨胀的欲望而使整个社会逐渐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于是孔子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借助优秀的文化传统恢复社会的秩序。

南师怀有的,也是相同的理想:接续中国文脉。他曾忆及在峨眉闭关时的往事:“我坐在那里正中央,老和尚们都是老前辈,分两排坐在旁边。我把手拍在地上,那也都是真的,一股冲动,我说:‘我要到峨眉来闭关,峨眉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对不起!向菩萨请求,我在这里闭三年关,也向山神、诸佛、龙天护法打个交道,如果我所得的、所证的这个佛法是真的,请给我一个证明!如果是假的,就不给我证明,明天我就下山,佛法无灵。’我闭关出来,有一个愿望,不管我出家、在家,弘扬正法!同时,一手扶持儒家,一手扶持道家,弘扬人类文化,就是这个愿望。我生生世世都是这个愿望……”

南师表示,他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东西方文化精华结合的研究和传播,消除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他说:“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为了想挑起这承先启后的大梁,我们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文化的精华,互相截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更应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类文化大劫。”这是南师心中的宏愿。

关于太湖大学堂的定位,南师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第一,非一般学校性质,与中外大学或文化团体签约,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合作。第二,致力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研讨与发扬,倡导深化基础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放眼世界,推动中西人文科技文化实质的融会贯通。第四,太湖大学堂不是宗教场所,对于宗教文化,重点在学术及实证,故不举办宗教性活动。

在上海和太湖大学堂期间,南师公开授课50多次,有数千中外学生当面聆听过南师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大众传播、金融监督,东西方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商与人文、会计,国学与中国文化,国学经典导读,《黄帝内经》与中医科学,当代教育问题,女子德慧修养,中学西学体用问题,新旧文化企业家反思,人性的真相,如何提高身心修养,人生的起点与终站,神通与特异功能问题,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如何学佛,释读《达摩多罗禅经》《成唯识论》等佛学经典……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学识涵盖儒释道、禅净密,融汇诸子百家、医卜天文、西方文化、前沿科技,涉足社会各行业,教化男女老少、中西精英、三教九流。南师的每场演讲,智慧通达,幽默风趣,率性真诚,慈悲可爱,让不同国籍、种族、党派、职业、年龄、性别的各色人等,都有“一次聆听,终身受用”的亲切感受。

“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对于太湖大学堂是否陈义过高的问题,大学堂这样回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南师客居七都庙港这段时期,不仅心系太湖大学堂的管理,同时对于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建设太湖浦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是七都镇利用自身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南师对此表示支持,2011年,他以94岁高龄亲笔题写景区名——希望借由这个景区的建设,能对七都庙港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2012年,七都镇政府决定建设老太庙文化广场,南师对此鼎力支持,他提出要融太湖文化、吴泰伯以来的吴国优秀文化、儒释道文化于一炉,以历代圣贤为榜样,影响当地人民重建人文自觉,提升修养,造福当地,影响周边,而不要局限于狭义的宗教信仰。他不仅捐出18亩土地作为文化广场核心区建设用地,亲笔为老太庙题名,同时还发动太湖大学堂同人共襄盛举,为广场建设捐资350万元。其中100万元是南师自己的稿费,他说:“这是读书人心血换来的干净钱,虽然不多,但希望为此地人民的福祉与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老太庙文化广场的建设,从动意到规划设计直至最后破土动工,都凝聚着南师的心血,他特命自己的学生——国际知名建筑大师登琨艳先生为文化广场做义务建筑设计。

2012年9月4日,老太庙文化广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南师又派学生出席并致贺词——“这是本地张扬人文正气,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大好事。”

太湖大学堂的大门为黑色,显得庄严肃穆。

大门左侧的石墙上镶嵌着镏金的“太湖大学堂”几个大字,右侧的一块牌子上用繁体字和英文写着一系列大名鼎鼎的合作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

美国管理协会(中国)

ICI国际文化教育基金会

整个大学堂呈现出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气氛,一条光洁的水泥路环绕着主要建筑,进门右手边的第一栋建筑——八号楼,就是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教室和孩子们的住宿楼,琅琅书声不时传入耳中。

接下来第二栋,是七号楼,一楼有个小书店,很多拜访者都会来这里买上几本图书,带回去慢慢研读。

七号楼的一楼有一个大厅,是多功能厅,既是做活动的大礼堂,也是大教室,又是晚上大家在室内练武功的地方。墙壁上挂了许多名家书画的复制品。楼上有可供外地学员住宿的客房,我前几次来时都住此楼。

六号楼紧挨着七号楼,楼下是厨房、小学餐厅和大学堂餐厅,大学堂餐厅可坐70人,墙壁上悬挂不少古字画的复制品,有宋代道教名家陈抟老祖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还有雍正的书法作品“博闻广采”“知人则哲”,等等。

二楼和三楼依然是客房,主要供大学堂常住的学生居住,包括李淑君女士、王洪欣先生、马宏达先生等,我的住处即在二楼。

因为江南多雨,所以太湖大学堂内主要建筑之间都用回廊连接。从六号楼穿走廊前行60米左右,便是南师工作的主楼。南师、刘雨虹老师、宏忍法师、马宏达、牟炼和太湖大学堂的工作人员等皆在一楼工作。大厅悬挂有司马光、唐伯虎、文徵明、孙中山等人的字画复制品。还挂有刘子仁的墨荷图,王凤峤题词“一华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据说以前是挂在香港的客厅中的。一楼还有厨房,主要为南师临时做一些食品。二楼有理发室和南师的卧室、书房、起居室、药房等,也挂了许多名家书画的复制品。南师通医药,有学生、客人不舒服时,南师常对症施药给予治疗。三楼是图书馆,存放的全部是南师个人藏书与字画。南师藏书之富,世人难以企及。这批藏书有数十万册之多,经国家特别批准,从香港一次全部运进来,其中除囊括中华文化典籍之精华外,兼涉世界文史、地理、哲学、政治、经济、科技、医学、艺术……堪称收藏宏富。

出主楼,穿走廊前行60米左右便是禅堂,是南师讲学、学生研习的地方。每日早、中、晚,这里的一楼大堂和二楼禅堂都有人在禅修,三楼还有闭关室。二楼有治疗室,一楼有洗浴室。

站在太湖大学堂的高处,俯瞰下面,我惊奇地发现,整个操场上的草坪里,由草木形成的两个巨大的太极图赫然映入眼帘。

我认为太湖大学堂最迷人的地方当属太湖大堤。湖风轻拂,涛声阵阵,苍翠的柏树护卫着太湖大学堂的宁静与神秘。

晚饭时,遇见北大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来访南师。

袁明教授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南师还在香港居住时,袁教授就和北大的吴树青校长去拜望过南师,此后就常来聆听南师教诲。

袁明教授此行,是为明天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家长会做学术报告的。饭后,我向南师等人推荐观看了湖南经视频道高考专题节目《高考天问》。

随后,南师说:“国平来自四川,在灌县工作,前不久做了我的一个关于四川的访谈,现在谁来给袁教授读一读?”于是,由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崔德众兄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cB0puq+i4Lye/MV0Pohoj+T3wotz6RSeradnKWGP+8I5S4+2hf/sGVnFAczn/y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