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明智之人会在缺乏一整套详细规划的情况下,就开始建造摩天大楼或独栋住宅。一部大书必须具备足够牢固的文学的横梁与托梁,能够从头至尾支撑整部小说,还要有无数环环相扣的部件,因为大书和任何一种建筑一样精密复杂。可是,依然有作者不先写大纲就动笔写小说。他们说,大纲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使得他们笔下的人物无法随意徜徉,不能变得有趣;大纲也剥夺了写作的乐趣,因为这一计划性流程完全否认只有在写小说时才能发生的发现绝妙之处的可能性。
我的推测是,这样说的作家中没有几个人在畅销书榜上见过自己的书。我所参与的每一本超级畅销书都是经过了计划、重新计划、再计划,很像不停地修改建筑图纸。一些大牌作家写出完整大纲前,必须先写出小说中的几个场景,由此深入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而另一些作者则能毫无准备地就开始写大纲。玛格丽特·米切尔似乎是个例外,她在写《飘》的时候似乎没有用到纸面的大纲。然而,为了确保能够按照设想构建某一情节、万无一失地将故事推向高潮,她的做法是先写最后一章,再一章一章往前写。
构建大纲的流程就如同写小说,往往都是关乎如何分层。我相信,没有哪个作家在初次尝试时就能构建出百分百满意的大纲来。为了证明这一点,我现在要带着你浏览《圣彼得堡来客》的四版大纲,这些大纲是从1980年1月到8月写的,历时八个月之久。你将看到福莱特如何有意识地一步步构建故事,这个故事包括了高风险、“大于生活”的人物、强烈的戏剧性疑问、令人惊奇的情节前提、几个视角人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充满异国情调的有趣背景。
先说说先于这本非同寻常的小说以及整个大纲构思过程的一些事。这是福莱特的第四部重要作品。《针眼》和《燃烧的密码》的背景都设定在二战时期,《三角谍战》的背景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阿以冲突。出版合同要的是一部“背景最好是二战”的惊悚小说,但我和他都觉得,当时的市场上已经充斥二战和冷战故事,而他现有的读者和潜在的新读者或许更想看到新的故事背景。我指出,已经有些年不曾出现背景设定在一战时期的畅销小说了。他认定,1914年的伦敦能够为谍战小说提供精彩纷呈的背景图卷。他自己也很喜欢战时背景或者处在战争边缘的国度,因为他想寻找不单关涉个体,也关涉民族命运的情境。因此,在落笔写下第一个字之前,他先决定了背景。这一背景是高风险的,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可以将“大于生活”的人物放入使人亢奋的戏剧性情境中。
福莱特的小说(还有其他畅销书作家的小说)都是从情节开始的。小说开头往往只有极具故事性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你将看到福莱特如何逐步运用大纲充实小说情节,并将其复杂化,与此同时又缩窄并加强小说的焦点。人物同样关键。福莱特通过一份又一份大纲,增删小说人物,也增删人物的过往及性格特征,这都是为了构建人物形象,让他们有趣、令人印象深刻,增进读者对他们的感情。
从本质上来说,这四版大纲以及对其的分析囊括了这本书的全部信息,是这本书的微缩版本。认真学习福莱特的做法,你将见证一部畅销小说结构的孕育过程,外加引导其成形的原则。后面的章节将充实、延展、再度强调首先在这里提出的观点。我建议你读完本书后再次阅读本章节。届时,福莱特所做的工作和我的分析将对你更有意义。
一则警告。除非你是真的一门心思、绞尽脑汁地学习如何写大纲并真的写,不然你恐怕会发觉本章余下内容密度极高、晦涩难解、冗长乏味,甚至无聊至极。因此,如果你阅读本书的目的是快速收集一些或许能助益写作的小诀窍,那么我建议你要么直接跳到第五章,要么就只读第一份和最后一份大纲。对于作家而言,构建《圣彼得堡来客》这样的小说是绞尽脑汁、旷日持久、极为复杂的过程。任何想要跟随或理解这一过程的人都必须有耐心和毅力。你必须做好准备,深入挖掘小细节的根基,应对失败的开端、困境及错误等复杂问题。如果你真的想挑战自我,或许可以在读完每一份完整的大纲后,将你认为更好的大纲给写下来,然后再去翻阅福莱特的下一份大纲,将自己的大纲与他的进行比较。之后再挖掘我对小说创作原则的分析,这些原则影响了福莱特的抉择。